陳曼墁
【摘 要】目的:探討放射科CT增強掃描時造影劑滲漏的有效防范措施,以對護理工作提供依據。方法:選取我科2017年3月-2017年9月580名行增強CT掃描檢查的病人,作為對照組,對造影劑滲漏的患者統計后分析原因,并加以改進。選取2018年3月-2018年9月的580名行增強CT掃描檢查的病人為實驗組,比較兩組患者造影劑滲漏的發生率。結果:實驗組患者在行CT增強掃描時有4人發生造影劑滲漏,對照組有14人滲漏,實驗組患者造影劑滲漏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1)。結論:在CT增強掃描檢查時對病人采用有效科學的防范措施, 可以減少造影劑滲漏的發生率,提高患者滿意度。
【關鍵詞】 造影劑滲漏;CT增強掃描;防范措施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019-02
CT增強掃描技術作為臨床疾病診療過程中一項重要的診斷手段,隨著影像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日漸完善,使得CT在臨床診斷工作中得到了廣泛應用[1]。檢查過程中,增強CT需利用靜脈注射碘影像造影劑,以提高檢出率和診斷準確率。但造影劑粘度高、大劑量高壓注射或靜脈穿刺不當,患者配合不佳等原因,易造成造影劑滲漏[2]。據報道,造影劑滲漏的發生率為0.1%-2.38%[3-4]。其主要的臨床癥狀有:患者常常會出現疼痛難忍,皮膚及軟組織受損,甚至壞死。我科對以前CT增強掃描出現造影劑滲漏的患者進行原因分析,及護理措施改進,對造影劑滲漏起到了很好的預防作用,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選取我科2017年3月-2017年9月580名行增強CT掃描檢查的病人,作為對照組,男312名,女268名,平均年齡(40.01±5.77)歲;選取2018年3月-2018年9月的580名行增強CT掃描檢查的病人為實驗組,男343名,女237名,平均年齡(40.11±5.21)歲。兩組在性別、年齡上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580名患者行造影劑注射,統計造影劑滲漏的發生率,并對滲漏事件進行原因分析,再予護理措施改進。
1.2.2 實驗組則以對照組改進的基礎上進行護理。
(1)檢查前護士對患者進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并加強與患者的心理溝通,緩解其緊張焦慮的情緒,得獲取患者的配合。若檢查中出現穿刺點的疼痛應及時告知醫護人員。
(2)仔細評估患者的血管情況,盡量選取粗直的血管,忌同一血管反復穿刺。
(3)為減少造影劑滲漏,患者行增強CT掃描檢查時盡量選取20GA留置針。
(4)注射前認真校對造影劑的滲透壓和流速,可將造影劑加溫至37℃以減少藥物滲漏和變態反應的發生。
(5)當穿刺成功后,應回抽,見回血,再推入5ml-10ml生理鹽水,并觀察15秒,有無液體外滲和疼痛。若無異常,再注射造影劑。如果留置針留置已超過20小時,重新更換留置針。
(6)如若發現患者血管不佳,在申請單上注明,并告知技師應降速注射造影劑,一般增強檢查注射速度應小于3ml/s,血管造影檢查注射速度應小于5ml/s,注射過程中一定密切觀察患者有無不適。
(7)檢查中,若患者出現穿刺外皮膚疼痛、紅腫時,應加強警惕。一旦出現造影劑滲漏,即刻停止注射,按正規流程進行處理。
1.2.3 判斷標準[5] 輕度:腫脹范圍直徑小于5cm,穿刺點周腫脹;中度:脹脹范圍直徑大于5cm,無明顯跨越關節現象,血運及肢體感覺良好;重度:腫脹范圍較廣并跨越關節,整個肢體水腫。
1.2.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實驗組患者造影劑滲漏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3 討論
隨著CT技術不斷發展和日趨完善,CT增強掃描技術運用越來越廣。臨床工作中,會出現造影劑的滲漏,雖然此現象發生率較低,但一旦發生,會給患者造成巨大的身心痛苦,常見的癥狀有:劇烈脹痛、軟組織損傷、皮膚壞死等,嚴重可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為此,我科將往年發生造影劑滲漏的病例經過原因分析,并擬出解決問題的措施,再將措施投諸實踐,不斷改進,從實驗組患者數據看來,取得的效果明顯。因此,對CT增強掃描檢查的患者進行科學有效的防范措施,對造影劑滲漏現象的預防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另外,在實施相應防范措施的前提下,加強醫護人員的責任心,提升專業技術,增進醫護與病患之間的溝通,以及完善造影劑滲漏發生后的處理機制也應當引起重視。
參考文獻
[1] 張鳳英.CT增強掃描時有效預防造影劑滲漏的護理措施探討.基層醫學論壇,2016,20(06):790.
[2] 江杏英.血管造影成像造影劑滲漏的預防和護理[J].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6(3):265-267.
[3] Dykes TM,Bhargavan-Chatfield M.Dyer RB.Intravenous contrast extravasation during CT:a national data registry and practice quality improvement initiative[J].JACR,2015,12(2):183-191.
[4] Wienback S,Fischbach R,Kloska SP,et al.Prospective study of access site complications of automated contrast injection with peripheral venous access in MDCT[J].Amcrican Journal of Roentgenology.2010,195(4):825-829.
[5] 胡亞茹,虞荷荷,王素素,等.中醫藥管理雜志.2016,24(21):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