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花 楊文信
【摘 要】 頭皮脂溢性皮炎具有較高的發病率,由于其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降低患者生活質量,故需要臨床及時對其病機進行探討,為準確辯證治療的開展提供依據。本次研究則主要從中醫角度出發,探析頭皮脂溢性皮炎的證治情況,并做出綜述。
【關鍵詞】 脂溢性皮炎;頭皮;證治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036-02
頭皮脂溢性皮炎在臨床中較為多見,西醫認為其病發和性別、年齡、遺傳等因素存在密切關系,即患者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而出現雄性激素水平增高現象,雄激素水平的增高可導致患者出現皮脂分泌增多現象;近年來西醫對頭皮脂溢性皮炎的發生進行了大量的深入性探討,認為病發可能是患者局部皮脂溢出增加,機體局部的卵圓形相關菌種大量繁殖和生長,最終導致局部炎癥發生,但是以此機制對患者實施對應治療很難促進其得到良好恢復,故臨床將研究的重點逐漸向中醫研究開始轉移。中醫對頭皮脂溢性皮炎進行分析時,則認為該病屬于“白屑風”、“頭風屑”、“頭風白屑”等范疇,病情發生和患者的機體證型、飲食、精神等狀態均存在密切關系,本文則針對中醫論證頭皮脂溢性皮炎的詳細情況做出整理,目的在于為有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參考,本研究詳情如下。
1 中醫中頭皮脂溢性皮炎的病因病機
中醫認為頭皮脂溢性皮炎的發生和風熱犯肺、風熱化燥、濕熱內蘊、血虛化燥、血熱化燥等因素存在密切關系,在以上因素的作用下患者濕熱、血虛、血燥等情況損傷機體,導致頭皮失于滋養,進而表現出瘙癢、白皮、脫屑等現象[1];而伴隨患者精神狀態不佳、神思倦怠、風邪入侵等因素,使得疾病癥狀可進一步加重,表現為頭皮局部鱗屑型現象,同時可見局部頭發稀疏、脫落現象嚴重,重者伴隨局部的油膩性黃色分泌物,同時存在棕色結痂等情況。
2 中醫對頭皮脂溢性皮炎的辯證論治
2.1 內治法 內治法主要是按照患者的實際情況對其進行相關藥物的使用,促進患者癥狀得到恢復;(1)風熱犯肺證:風熱犯肺證患者的主要癥狀為頭皮瘙癢,進行局部梳頭或撓抓,可出現干燥的白屑脫落現象,該類患者往往伴隨有不同程度的口干、舌質紅、大便干結和咽喉不適現象,對該類患者采用瀉青丸、人參消風散治療可瀉熱、清肺,幫助患者得到恢復;(2)濕熱內蘊證:濕熱內蘊證患者的頭發往往油亮光滑,頭皮上可覆蓋有油膩性的鱗屑和結痂,伴隨存在瘙癢現象,患者伴隨存在小便不爽、舌紅、納差、咽干等癥狀,對該類患者治療時應該以理氣消導、清熱除濕等干預為主,即可選擇除濕胃苓湯、瀉黃散加減治療;(3)風熱化燥癥:風熱化燥癥患者可見其存在舌紅、頭皮瘙癢現象,頭上有大量細碎的白屑,脫落后可再生,患者的苔薄且脈數;對該類患者治療時應該以清熱止癢為主,要用可選擇祛風換肌丸滋養患者燥熱現象,促進其得到恢復[2];(4)血熱化燥癥:該類患者頭皮上存在一定量的紅丘疹,同時伴隨白色的鱗屑和瘙癢感,患者的苔薄且舌質較紅,該類患者可選擇桑菊飲加減,以期發揮消風止癢、涼血清熱等效果;(5)血虛化燥癥:該類患者伴隨存在頭皮瘙癢現象,抓撓可見白屑飄飛,毛發干枯且容易脫落,患者往往伴隨心煩、面色不華、舌淡少苔等現象,該類患者可選擇當歸飲子、四物湯合二至丸加味治療,以期熄風止癢、養血潤燥。此外或有癥候類型特殊的患者,可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藥物的辯證加減,以期通過治療促進其及時恢復[3]。
2.2 外治法 外治法主要是選擇相關藥物混合并搗爛,涂抹于患者的局部皮膚,相關學者在治療過程中曾選擇地膚子、蛇床子、明礬、王不留行、苦參、蒼耳、金銀花、野菊花、地榆、姜黃等藥物混合,指導患者涂抹于病發部位,持續用藥期間不同患者的癥狀均出現減輕和消退現象,療效滿意。
2.3 聯合治療方法 中醫治療相關疾病時主張內外協同干預,以期發揮較好的治療效果,故而如果存在癥狀較為嚴重的患者,可按照其機體情況進行辯證,并選擇合適的藥物指導患者內服,此外可選擇黃精、王不留行、明礬等藥物混合煎熬,指導患者進行外洗或將藥物搗爛外敷于病灶部位,繼而促進其疾病得到快速恢復[4]。
3 小結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我國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出現了較大程度的提高,而在此基礎上人們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均出現了顯著變化,這使得脂溢性皮炎的發病率出現上升趨勢,單純西藥治療難以對患者取得較好效果,而中醫在分析的過程中則可按照患者癥候對其進行辯證分型,進而給予患者對應治療,最終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因此中醫治療在頭皮脂溢性皮炎的治療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以期通過推廣應用發揮相關治療的價值,減輕疾病對患者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 陳克剛. 熱淋清顆粒治療頭部脂溢性皮炎的臨床療效[J]. 內蒙古中醫藥, 2017, 36(9):26-26.
[2] 香柏酊外用治療頭皮部脂溢性皮炎(濕熱證)臨床研究[J]. 中醫臨床研究, 2017,(24)15-17.
[3] 鄒鋒, 李燕, 閔紅梅,等. 伊曲康唑聯合2%酮康唑治療頭皮脂溢性皮炎的臨床療效分析[J]. 中國醫藥指南, 2015,8(7):36-37.
[4] 唐敏. 脂溢性皮炎與馬拉色菌的關系及相關治療研究進展[J]. 大家健康旬刊, 2017, 1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