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笑天 程宏 戴益雷
【摘 要】目的:通過開展調查,調查分析腦梗死患者臨床流行病學特征,為腦梗死疾病預防和治療工作提供依據,為探索制定該病的防治策略提供參考依據。方法:選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的腦梗死患者300例,按照腦梗死的國際疾病分類,對其進行腦梗死病例流行病學資料及預后進行統計分析,樣本的獲取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近2年來急性腦梗死患者呈逐年增加趨勢,有一定季節性,冬季高發。年齡段以50歲以上中老年人為主,高達90%,男性明顯高于女性,發病類型以單發性腦梗死和多發性腦梗死為主。患者出現明顯后遺癥者居多,患者死亡或放棄治療出院占5%。結論:本院腦梗死以中老年人高發,男性多于女性,急性腦梗死致殘率和病死率仍較高,開設卒中綠色通道,快速、高效、規范救治腦梗死可能是解決難題的主要途徑之一,日常可以對居民的生活方式、膳食結構等采取積極地干預措施。
【關鍵詞】 腦梗死;流行病學;特征研究
【中圖分類號】R743. 3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057-02
腦梗死,是由動脈供血不足引起的腦組織缺血性損害,包括不同病因、病理損害、臨床表現及轉歸的一組疾病的總稱[1],具有病情急、進展快、致殘率病死率高、預后差等特點,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較常見的內科藥物治療措施是脫水降顱壓等[2]。腦梗死是一種嚴重的缺血性腦卒中,約占腦卒中的10% 左右,年發病率在10 ~20 /10萬[3-4]。腦梗死可發生于任何年齡段,多見于45~70 歲中老年,病死率平均為10%~15%[5]。伴隨解剖學和分子生物學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腦梗死的關注日益強烈,開展腦梗死臨床流行病學調查研究,有助于腦梗死疾病預防和治療工作,已成為廣大醫務工作者的公識[6]。本文收集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的腦梗死患者300例,按照腦梗死的國際疾病分類,對其進行腦梗死病例流行病學資料及預后進行統計分析,樣本的獲取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以期為該病的預防、治療和康復提供依據,也為進一步開展其他腦血管疾病研究提供基礎的數據。
1 資料與方法
1. 1 研究對象 采取隨機整群抽樣的方法,收集了本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的腦梗死患者300例,按照腦梗死的國際疾病分類,對其進行腦梗死病例流行病學資料及預后進行統計分析,樣本的獲取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方法,進行回顧性分析,用SPSS21.0統計軟件分析腦梗死的患病率和影響因素。均獲得知情同意書。
1.2 調查方法 采用回顧性調查方法, 詳細記錄個人生活史及相關病史、發病過程及轉歸。對患者的年齡、性別構成、 腦梗死和腦出血的病例分布、病死率、死因臨床癥狀等方面。
1. 3 診斷標準及定義 病例選擇均符合1995 年全國第4 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要點均有明確的頭顱計算機斷層掃描或核磁共振的定位診斷[7]。個人生活史及相關病史、發病過程及轉歸、年齡、性別構成, 腦梗死和腦出血的病例分布、病死率、死因、臨床癥狀等方面均以被調查者填寫問卷內容為準。
1.4 數據的整理及統計分析 所有數據均雙人雙遍錄入建立數據庫,應用SPSS21.0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以P < 0. 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腦梗死類型及發病率 單發性腦梗死197例(占65.67%),多發性腦梗死84例(占28%),大面積腦梗死6例(占2%),腔隙性腦梗死7例(占2.33%),腦干梗死2例(占0.67%),小腦梗死4例(占1.33%)。
2.2 季節分布特點 腦梗死以冬季節高發(55%),而夏秋季發病率相對較低(35%)。
2.3 腦梗死治療轉歸情況 300例病人經治療后,最終痊愈出院135例(45%),出院時仍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或意識障礙等后遺癥共150例(50%),死亡或病情加重自動出院病例15例(5%)。
2.4 腦梗死患者相關因素情況 腦梗死患者年齡>50歲者最多,性別以男性多見,起病急驟者多見。(見表1)
3 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發病率、致殘率、病死率和復發率均較高的疾病,嚴重影響社區居民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全面了解腦梗死的危險因素、臨床特征、治療措施及預后情況,有助于臨床醫生做出準確判斷同時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8]。本調查研究顯示,單發性腦梗死占比最高,說明大多數患者的起病不僅急驟而且還多是以一處病變為主,只要救治及時,多可以痊愈,這也正好可以解釋我們的治療工作目前還算有效[9]。腦梗死以冬季節高發,第四季度氣溫驟降血壓波動較大,對于患者的心腦血管及高血壓病、冠心病、糖尿病等的加重有一定的關系。腦梗死發病存在性別差異,男性高于女性,這可能與男性吸煙、酗酒、高鹽高脂飲食、超重及女性雌激素對腦血管的保護作用有關[10]。故而醫院要降低急性腦梗死的致殘率及病死率,一是要加強群眾急性腦中風醫學科普知識教育,讓老百姓了解并掌握急性腦卒中的危害性及基本表現,發病后能及時到醫院就醫。二是對醫院急診腦卒中“綠色通道”進行規范與培訓。腦梗死患者年齡>50歲者最多,且起病急驟者多見,這樣提示我們急診醫生和護士要有緊迫感和時間觀念,短時間內完成常規評估和保持呼吸道通暢等穩定處理,改善預后,減少致殘率。
4 結論
腦梗死目前具有病情急、進展快、致殘率高、預后差,本院腦梗死以中老年人高發,男性多于女性,急性腦梗死致殘率和病死率仍較高,而開設卒中綠色通道,快速、高效、規范救治腦梗死可能是解決難題的主要途徑之一。
參考文獻
[1] 李運志,李運明.1265例腦梗死住院患者臨床流行病特征分析[J].中華災害救援醫學,2018,6(10):556-559.
[2] 何雪冬,趙秋玲,于國偉.腦梗死血清學危險因素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7(04):58-61+65.
[3] 劉國權,王四安,梁昌華.基層醫院急性腦梗死流行病學特點及預后分析[J].右江醫學,2013,41(04):555-556.
[4] 劉霞. 缺血性中風患者中醫體質與短期預后的相關性研究[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6.
[5] 王特. 長沙市社區腔隙性腦梗死的流行病學研究[D].中南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