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建華
【摘 要】目的:研究不同劑量干擾素α對慢性丙型肝炎進行治療的臨床效果,并評價治療的安全性。方法:本文調查的方法為分組對照,所有選擇的研究對象均在我院于2016年2月到2018年1月入院接受治療,均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本文選擇44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所有患者按照隨機方法分為大劑量組和小劑量組,每組患者22例。兩組患者均常規給藥利巴韋林進行治療,在此基礎上,大劑量組選擇采用α-2b干擾素5MU進行治療,小劑量組選擇采用α-2b干擾素3MU進行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的效果和治療安全性進行評價比較。結果:對本文所有患者均連續進行48周的治療,對患者的病毒學應答率進行比較,大劑量組為68.18%(15/22),小劑量組為59.09%(13/22),兩組進行比較,P>0.05,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24周以后,對兩組患者的早期病毒學應答率進行比較,大劑量組為54.55%(12/22),小劑量組為36.36%(8/2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治療24周后的持續病毒學應答率進行比較,大劑量組為50.00%(11/22),小劑量組31.82%(7/2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大劑量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45%(10/22),小劑量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27%(6/22),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選擇采用小劑量干擾素α進行治療可以同樣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升治療安全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 不同劑量;干擾素α;丙型肝炎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085-01
臨床有研究調查顯示,在我國丙型肝炎的感染率大約為3.2%,在感染病毒肝炎病毒以后,20年內一般人群肝硬化的發生率達到15%,HCC發生率在感染30年之后會達到3%。基于此能夠得出,臨床需要重視對于丙型肝炎的干預和治療[1]。α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進行治療對于當前進行丙型肝炎而言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案,并得到臨床治療的認可。這種治療方法可以有效的復制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復制,降低患者血清轉氨酶,有效的促進患者的肝細胞修復。但是對于α干擾素的治療劑量,臨床不同研究存在著不同的說法,本文基于此分析對于不同劑量的干擾素α治療慢性丙性肝炎的效果,并分析治療的安全性,現將主要研究情況進行如下的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文所收治的所有研究對象均來自我院在2016年2月到2018年1月入院接受治療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本文選擇44例患者,按照隨機方法分為大劑量組和小劑量組,每組患者平均為22例。大劑量組當中存在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8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54歲,最小年齡為24歲,平均年齡(38.2±8.4)歲;小劑量組中有男性患者13例,女性患者9例,患者的最大年齡為55歲,最小年齡23歲,平均年齡為(37.9±8.2)歲。本文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當中的相關診斷標準,本文所有患者均排除存在HDV、HBV、HIV感染的情況,排除存在有遺傳性肝病和惡性腫瘤患者,所以患者不存在精神病史,意識正常,排除存在未能控制的癲癇,所有患者排除存在酗酒吸毒者,排除存在未經控制的自身免疫性病癥,排除存在心臟病和糖尿病,排除存在腦部疾病和甲狀腺病癥等,本文不存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所有患者肝腎功能均正常,排除失代償期肝硬化。所選病例在一年之內沒有進行過抗病毒和激素免疫調節劑治療的患者。經統計學軟件檢驗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兩組研究對象在一般資料方面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文的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常規為患者選擇采用利巴韋林進行治療,為患者選擇300mg進行口服給藥,每日為患者進行三次治療。大劑量組患者選擇采用α-2b干擾素進行皮下注射,劑量為5MU,隔日為患者給藥一次;小劑量組患者選擇采用α-2b干擾素進行皮下注射,劑量為3MU,同樣為隔日為患者進行一次給。本文兩組患者均以48周作為一個治療療程,為患者進行隨訪。
1.3 觀察指標 本文選擇采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和相關配套的試劑、并選擇采用熒光定量PCR方法對患者HCV RNA進行測定。
如患者治療12周時,患者的HCV RNA定量檢測比最低檢測限小,或者降低兩個對數集以上,說明早期病毒學應答;如果治療結束以后,患者的HCV RNA定量檢測筆最低測限小,則說明患者治療結束時病毒學應答;如果患者治療結束時進行24周隨訪,患者的HCV RNA定量檢測比對低測限小,說明治療持續病毒學應答;對于從未獲得以上三種情況的患者,則稱之為無應答[2]。
1.4 統計學分析 對于本研究所有研究對象的早期病毒學應答、治療結束時病毒學應答、持續病毒學應答的計數資料檢驗選擇采用卡方值(x2)檢驗,兩組數據之間差異檢驗采用P<0.05表示差異明顯,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注:本文采用統計學軟件IBM SPSS,26.0進行統計學分析。
2 結果
對本文所有患者均連續進行48周的治療,治療結束后對患者的早期病毒學應答率進行比較,大劑量組為68.18%(15/22),小劑量組為59.09%(13/22),兩組進行比較,P>0.05,無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治療24周以后,對兩組患者的早期病毒學應答率進行比較,大劑量組為54.55%(12/22),小劑量組為36.36%(8/2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治療24周后的持續病毒學應答率進行比較,大劑量組為50.00%(11/22),小劑量組31.82%(7/22),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對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進行比較,大劑量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45.45%(10/22),小劑量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7.27%(6/22),兩組比較,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本文所有患者治療的效果請詳見表1所示。
3 結論
本文主要分析不同劑量干擾素α對于慢性丙型肝炎進行治療的臨床治療效果,并評價治療的安全性,從結果中能夠看出大劑量和小劑量干擾素α-2b都能夠對于慢性丙型肝炎體現出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從不良反應發生率角度而言,小劑量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相對更低,能夠證實小劑量治療的意義。α干擾素進行抗病毒的主要機制是可以抑制人體當中病毒的復制,這種藥物雖然不能夠進入宿主的細胞當中,直接進行病毒的殺滅,但是在病毒感染以后,可以在人體內進行細胞誘導,使機體產生蛋白酶和內源性的核酸內切酶,進而使得蛋白合成大大減少,確保病毒復制能力得到抑制。聯合利巴韋林進行治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治療的效。綜上所述,對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治療的過程中為患者選擇采用小劑量干擾素α進行治療可以同樣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能夠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提升治療安全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廖柏明,羅光漢,朱海鵬.不同劑量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聯合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效果及安全性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4):92-94.
[2] 郭塹,農村立.不同劑量α干擾素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療效及安全性觀察[J].實用肝臟病雜志,2010,13(03):19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