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紀和
【摘 要】目的:分析探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取中藥治療的具體方法以及實際臨床效果。方法:將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間入院治療的糖尿病周圍病變患者納入研究,共計44例。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兩組,采取不同方式治療,對比治療效果。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4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2.7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另外,在肌電圖檢查結果的對比中,觀察組腓神經以及脛神經的傳導速度分別為(43.1±3.2)、(48.6±4.0)mv/s,對照組為(36.5±3.4)、(42.9±4.7)mv/s,明顯觀察組結果更佳,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藥治療,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患者癥狀,適合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中藥;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
【中圖分類號】R25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113-01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指糖尿病為原發病所導致的周圍神經功能障礙為并發癥的相關病變。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多見于40歲以上的患者,此類患者多為血糖長期未控制在正常水平內。其病情的嚴重程度與患者的血糖情況、糖尿病病程、治療方式均有關系,又是會發生于糖尿病程不長以及治療效果極佳的患者身上[1]。傳統中醫認為,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屬于“痹癥、消渴以及痛癥”的范疇,其致病機制多為陰虛燥熱。基于此,本文重點分析探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采取中藥治療的具體方法以及實際臨床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7年1月——2018年8月期間入院治療的糖尿病周圍病變患者納入研究,共計44例。按照患者的入院順序將其分為兩組,對照組中男性和女性人數分別為12例、10例;年齡處于36-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8.8±3.9)歲;患病時間最短為3個月,最長為8年,平均病程為(5.2±1.4)年。觀察組中男性和女性人數分別為11例、11例;年齡處于36-7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7.2±4.1)歲;患病時間最短為3個月,最長為8年,平均病程為(4.8±1.2)年。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結果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干預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二甲雙胍: 口服一次0.25g,一日2~3次,以后根據療效逐漸加量,一般每日量1~1.5g最多每日 不超過2g.餐中或餐后即刻服用,可減輕胃腸道反應。胰島素:皮下注射,1日3~4次。具體劑量視患者血糖情況而定。前列地爾:一日一次,1-2ml(前列地爾5-10ug)+10ml生理鹽水(或5%的葡萄糖)緩慢靜注[2].
觀察組采取中醫治療,選用當歸四逆湯為方劑,方劑組成:當歸12g、桂枝9g、細辛3g、芍藥9g、通草6g、炙甘草6g、大棗8枚。用水煎服,每日2次,分早晚服用。
1.3 評價標準 治療后檢查患者肝腎功能、血糖水平,血常規、電解質情況等,另外檢查患者正中神經以及腓總神經的神經傳導速度。效果評價,顯效:治療后癥狀消失,相關檢查結果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或消失,相關檢查結果較治療前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癥狀未改善或加重,相關檢查結果無改變或加重。治療總有效率為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1.4 統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試驗數據均運用SPSS20.0數據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其計量資料通過t來進行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4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2.7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另外,在肌電圖檢查結果的對比中,觀察組腓神經以及脛神經的傳導速度分別為(43.1±3.2)、(48.6±4.0)mv/s,對照組為(36.5±3.4)、(42.9±4.7)mv/s,明顯觀察組結果更佳,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3 討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發病機制現臨床上還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是,患者由于血糖長期高于正常水平,這是導致周圍神經病變的重要原因,其次,多因素作用下,包括代謝紊亂、血管損害、神經營養因子較少,細胞異常、氧化應激性以及免疫因素等原因,也是導致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重要原因。傳統中醫對于此類疾病的治療原則多為辨證治療,以陰虛血淤、氣虛血瘀為實證,辨證論治。當歸四逆湯主治陰盛陽衰、以回陽救逆之法標本兼治,其方劑組成中,當歸、白芍具有養血和血的作用,桂枝、細辛主要起到溫經散寒、溫通血脈作用,結合通草通經脈、暢血行之功效,大棗、炙甘草益氣健脾之功效,效果顯著[3]。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5.45%,明顯優于對照組的72.73%,兩組對比差異顯著,另外,在肌電圖檢查結果的對比中,觀察組腓神經以及脛神經的傳導速度分別為(43.1±3.2)、(48.6±4.0)mv/s,對照組為(36.5±3.4)、(42.9±4.7)mv/s,明顯觀察組結果更佳,組間對比差異明顯,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對于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結合中藥治療,能夠有效的提高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改善患者癥狀,適合在臨床上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聶杰明,李海峰.鹽酸川芎嗪注射液聯合鼠神經生長因子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8,16(16):2307-2309.
[2] 趙欣瑞. 針刺結合星蠶湯對痰瘀互結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患者多元醇代謝通路的影響[D].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18.
[3] 劉爻. 當歸四逆湯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系統評價[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