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蓓蓓 薛平莉
【摘 要】目的:探討目標性護理干預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及康復水平的影響。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為預防尿潴留的發生給予目標性護理,設為觀察組。選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60例宮頸癌患者為研究對象,給予常規護理,設為對照組。比較兩組術后膀胱功能、尿潴留的情況以及術后康復情況。結果:觀察組的膀胱功能好于對照組,尿潴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殘余尿量少于對照組,尿管留置時間短于對照組,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采取目標性護理干預能夠減少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發生,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護理模式。
【關鍵詞】 目標性護理干預;宮頸癌;術后尿潴留;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197.7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167-01
宮頸癌是女性生殖系統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宮頸癌的發病率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長,而且呈現年輕化的趨勢。宮頸癌根治術的手術范圍較大,容易損傷支配的膀胱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造成患者術后不同程度的膀胱功能障礙,其中以尿潴留最為常見[1]。目標性護理是提前設定目標,護理措施均以護理目標為中心開展,提高護理的針對性。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對60例宮頸癌手術患者采用目標性護理措施預防尿潴留,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60例我院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宮頸癌手術的患者,給予目標性護理,設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⑴均經病理檢查證實;⑵符合第八版樂杰《婦產科學》中的診斷標準,KPS評分≥80分;⑶身體狀況良好,可以耐受手術;⑷均自愿參與研究。其中年齡21~48歲,平均35.4±13.2歲。病理類型:鱗癌26例,腺癌4例。臨床分期:Ⅰ期22例,Ⅱ期8例。60例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7月收治的宮頸癌患者,給予常規護理,設為對照組。年齡22~45歲,平均36.2±14.5歲。病理類型:鱗癌28例,腺癌2例。臨床分期:Ⅰ期24例,Ⅱ期6例。兩組的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全麻下行廣泛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術后留置導尿管10~14d,對照組圍手術期采用常規護理,對于術后出現尿潴留的患者采用誘導排尿法,將20~40ml開塞露塞入肛門。觀察組為了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生,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目標性護理措施,具體內容如下:
1.2.1 設定目標 經護理目標確定為減少術后尿潴留的發生,以循證醫學為指導,查閱相關文獻,針對可能導致尿潴留發生的因素制定護理計劃。
1.2.2 預防性護理措施 ⑴加強健康教育:術前向患者講解術后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術后留置導尿管的必要性、注意事項。⑵功能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有利于術后排尿的功能訓練,采用講解、示范的方式進行干預。包括盆底肌功能訓練和增加腹壓的訓練。盆底肌功能訓練:包括縮肛運動,增加腹壓的訓練,包括腹肌訓練(仰臥抬腿法及仰臥起坐)、Valsalva 屏氣法(坐位下,身體前傾,放松腹部,在收縮腹肌)、Crede 手壓法(對膀胱區按摩后,在用力向盆腔方向壓迫,以增加膀胱內壓)[2]。訓練過程中播放舒緩、輕柔的音樂,每天訓練3~5次。術后3d囑患者按照上述方法進行膀胱功能訓練。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⑶間歇導尿術:采用間歇導尿的方法,當患者有尿意時松開導尿管,根據患者的膀胱充盈程度來適當調整導尿的時間。⑷穴位按摩:根據中醫經絡俞穴理論,取穴內關、三陰交、足三里、陽陵泉、氣海、中極等穴位,進行穴位按摩。囑患者平靜呼吸,采用點、按、壓、揉等方式進行按摩,2min/穴位,3次/d,以患者出現直至出現酸、脹、麻感后為宜。⑷改良拔管方法:拔管前將膀胱內尿液放盡,用生理性鹽水300 ml+慶大霉素8 萬U 灌注入膀胱,然后協助患者蹲在便盆上,將尿管球囊內液體抽盡,指導其采用Valsalva 屏氣法,并按壓腹部排尿[3]。
1.3 觀察指標 ⑴尿潴留:統計兩組患者術后發生尿路刺激征及尿潴留的發生率。尿潴留的判定標準為:拔除尿管后,在自助排尿2~3次后,殘余尿量仍≥100ml[4]。⑵殘余尿量(通過導尿法測量殘余尿量);⑶尿管留置時間;⑷膀胱功能恢復:根據患者的殘余尿量判定膀胱功能的恢復情況,其中1級為膀胱功能恢復良好,殘余尿量<50ml;2級為膀胱功能稍差,殘余尿量50~100ml;3級為膀胱功能較差,殘余尿量>100ml;4級為膀胱功能未恢復,拔出導尿管后,經處理仍無法排尿。⑸胃腸功能的恢復:包括胃腸功能的恢復時間。⑹住院時間。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雙人核對和復核錄入的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表示,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膀胱功能及尿潴留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膀胱功能好于對照組,尿潴留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宮頸癌的發生率均我國女性生殖器官惡性腫瘤之首,盡早進行手術切除病灶是延長患者生存期的關鍵。據相關報道,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發生率約為2.6%~44.9%[3]。臨床上有關術后尿潴留的治療效果欠佳,對該并發癥仍以預防為主。楊敏等人的研究顯示,加強對宮頸癌患者的護理干預,能夠有效促進患者術后膀胱功能的恢復,減少尿潴留的發生,縮短導尿管的留置時間[4]。
本研究為了預防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發生,以減少尿潴留為護理目標,以循證醫學為指導,制定預防性護理措施,主要包括加強健康教育、功能訓練、穴位按摩以及改良拔管方法。結果顯示,與常規護理組相比,目標性護理組的膀胱功能恢復好,尿潴留發生少,導尿管留置時間短。目標性護理措施中健康教育的實施,提高了患者對尿潴留的認識,減輕了心理負擔。排尿是在神經系統的支配下,靠膀胱、尿道、陰道、盆底、會陰以及腹部等肌肉協調功能完成的[5]。因此術前術后指導患者進行盆底肌訓練和腹壓訓練通過增強排尿相關肌肉的協調性以及增加膀胱壓力,減少了殘留尿,提高了患者自主排尿的成功率,降低了尿潴留。間歇式導尿的方法治療尿潴留已經證實在降低尿路感染方面的效果優于留置導尿管,是使膀胱有規律的排空和充盈,預防尿潴留的有效措施。
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與常規護理組相比,目標性護理組的胃腸功能恢復好,住院時間短。這主要是由于穴位按摩中足三里有利于患者胃腸功能的恢復。而且足三里還能提高人體免疫功能和抗病功能,該穴位是治療腹脹、腹瀉、嘔吐、胃痛等胃腸道不良反應的常用穴位。綜上所述,采取目標性護理干預能夠減少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的發生,加快患者的術后康復,是一種值得推廣的護理模式。
參考文獻
[1] 林銀翠,郭智勇,羅艷,等.不同護理方法對宮頸癌術后尿潴留療效的比較[J].廣東醫學,2014,35(14):2302-2303.
[2] 郭曉敏,宋杰,劉麗,等.集束化護理對宮頸癌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32(8):1703-1704.
[3] 王光遠,聶婉翎.盆腔肌肉訓練聯合心理護理干預對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尿潴留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4,49(8):941-943.
[4] 楊敏,楊智蓉,陳繪莉,等.護理干預在預防宮頸癌術后尿潴留中的應用[J].腫瘤預防與治療,2013,26(5):277-280.
[5] 許珍玲,勞東玲.排尿反射訓練在預防宮頸癌患者術后尿潴留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7):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