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瑞 梁愛軍 錢文亮
【摘 要】目的:探討各類型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行全髖置換手術前后的偏心距數據變化情況。方法:回顧性分析醫院于2013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70例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進行研究,測量70例患者手術前后的偏心距數據,并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術前偏心距為(39.27±6.81) mm,術后偏心距為(46.82±5.83) mm,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t=0.465,P=0.000);偏心距與外展肌力矩呈正相關(r=0.557,P=0.000)。術后的髖關節活動度、Harris評分均與偏心距存在顯著相關關系(r=0.438,P=0.000;r=0.338,P=0.000)。結論: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行全髖置換術術后偏心距與正常值接近,說明髖周基本恢復至正常生理解剖,術中偏心距重建能夠增加髖關節的偏心距、活動度和外展肌力矩,且與偏心距具有相關性。
【關鍵詞】 先天髖發育不良;全髖置換術;偏心距
【中圖分類號】R36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198-02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先天性發育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發病率,臨床表現為跛行步態、髖部疼痛等,患髖易喪失功能而致殘,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目前,全髖關節置換是治療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的有效方法。由于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股骨近端的骨結構和軟組織均發生了的變化,進而增加了全髖關節置換術的難度。研究顯示,偏心距重建與髖關節旋轉中心的位置具有直接的關系,能夠減輕機體髖關節假體的應力集中,降低因假體磨損及髖關節導致的退行性變發生[2]。正常的偏心距對改善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步態和下肢運動有重要意義,因此,術后偏心距有助于評價患者手術治療的效果。本文旨在探討各類型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行全髖置換手術前后的偏心距數據變化情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醫院骨科于2013年8月~2018年8月收治的70例先天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進行研究,70例患者男性的例數為22例,女性的例數為48例;Ⅰ型 25例,Ⅱ型22例,Ⅲ型 23例;住院時間10~15d,平均時間(12.05±2.30)
納入標準:①均為Ⅰ~Ⅲ型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者;②初次行單側全髖關節置換術者。排除標準:①合并慢性系統性疾病者;②并發心肺腎等臟器功能不全者;③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在行全髖關節置換術前,通過假體模板對患者骨盆前后位的X 線片進行精確的測量,先對健側髖關節的相應數值進行測量,再對患側進行測量,對比后確定假體髖臼安裝的前傾角、位置、外展角、假體大小、旋轉中心位置、假體柄位置、股骨頸長可控范圍、應保留股骨距的長度、偏心距及偏心距重建等。通過雙弦法對進行測量,并確定股骨假體旋轉中心,并在骨盆前后位的X線片上來確定患側兩側股骨小粗隆、淚滴最低點、股骨解剖軸線等連線,在CT掃描輔助下,測量髖臼偏心距(髖臼運動中心到淚滴下緣的水平距離)、股骨偏心距(股骨頭及假體旋轉中心到股骨解剖軸的垂直距離),髖關節偏心距即為外展肌力矩(髖臼偏心距與股骨偏心距之和);用兩側淚滴最低點的連線到股骨小粗隆中心的連線距離來測量雙下肢長短。對手術前后患側數據進行測量。
手術方法:由經驗豐富醫師實行手術,由后外側入路,沿大轉子后方切一長為10cm左右的弧形切口,依次將皮膚、闊筋膜張肌切開,并將臀大肌鈍性分離,內置縫線,通過屈髖屈膝來使髖關節脫位,保留1cm左右的股骨距長度,將股骨頸鋸斷后取出股骨頭,露出髖臼,測量所需參數,再假體復位裝配,最后進行逐層縫合。
1.3 觀察指標 記錄術前、術后髖關節偏心距、外展肌力、活動度、Harris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本試驗所得數據以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組間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并進行x2校正檢驗及回歸計算;組間計量資料用(x±s)處理,并行獨立樣本t檢驗。P 值<0.05為組間試驗數據比較后,具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偏心距與外展肌力的關系分析 70例患者健側的偏心距為(43.95±5.78) mm(25~58) mm ,術前患側的偏心距為(39.27±6.81) mm(22~51) mm,術后患側的偏心距為(46.82±5.83) mm(26~58) mm,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t=0.465,P=0.000);術前的外展肌力矩為(58.71±5.88) mm(46~63) mm,術后的外展肌力矩為(62.38±6.78) mm(55~74) mm;偏心距與外展肌力矩呈正相關(r=0.557,P=0.000)。
2.2 偏心距與患者髖關節活動度、Harris 評分的關系分析 70例患者中有64髖偏心距重建滿意,6髖未得到重建。術后的髖關節活動度與偏心距存在顯著回歸相關關系(r=0.438,P=0.000);術后的Harris評分與偏心距存在顯著回歸相關關系(r=0.338,P=0.000)。見表1。
3 討論
髖關節是人體身體重力與外展肌作用力的支稱點,髖周數據包括偏心距、股骨頸長度、股骨頭高度及髖外展肌力臂等,偏心距是髖周數據中最重要的一種,測量結果顯示,偏心距與股骨頸長度、股骨頭高度及髖外展肌力臂均存在相關性[4]。全髖置換術中偏心距重建及生物力學恢復有助于改善髖關節功能及術后假體生存率,若偏心距較小時,股骨端靠近骨盆,會造成髖關節的活動范圍受限,同時臀中肌出現松弛,撞擊及關節脫位幾率增加;若偏心距較大時,且每增加 5mm就會增加髖臼界面摩擦、碎屑,進而引發溶解風險,增加髖周肌肉和神經的緊張度,患者下肢出現麻木,且髖關節活動受到限制[5]。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前偏心距為(39.27±6.81) mm,術后偏心距為(46.82±5.83) mm,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偏心距與外展肌力矩呈正相關,且術后的髖關節活動度、Harris評分均與偏心距存在顯著相關關系。結果說明:全髖置換手術髖關節偏心距重建、外展肌力矩增加是對髖關節術后功能恢復至關重要。
綜上所述,全髖置換術后偏心距接近健側數據,偏心距重建可增加髖關節的偏心距,且與活動度和外展肌力矩均具有相關性。
參考文獻
[1] 黃自強, 朱穎, 麻妙群,等. 先天性髖關節發育不良全髖置換術偏心距重建前后對比研究[J]. 浙江創傷外科, 2015,20(2):226-230.
[2] 周進, 姚慶強, 胡軍,等. 3D打印快速原型輔助全髖關節置換術 在治療成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中的應用[J]. 中國數字醫學, 2017, 12(2):36-38.
[3] 郭鵬, 溫曉東, 宋濤,等. 成人發育性髖關節發育不良患者術前股骨偏心距的評估[J]. 陜西醫學雜志, 2013, 42(7):861-862.
[4] 聶志剛, 彭昊. 全髖關節置換術中股骨偏心距重建的意義及方法[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 2017, 32(6):671-672.
[5] 蔡榮輝, 李銳軍. CT指導下全髖關節置換術對重建髖關節旋轉中心及偏心距的作用[J]. 廣東醫學, 2016, 37(8):1173-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