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蕾 陳曦 歐喜燕
【摘 要】目的:探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進程中VAP-1/SSAO的動態變化。方法:選擇SD大鼠60只,按照體重分為對照組和模型組,每組各30只。于8、16、24周末分別取樣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測。結果:模型組血清中IL-6、TNF-α、TGF-β1、sVAP-1含量明顯增高(P<0.001)。結論:隨著疾病的進展血清中IL-6、TNF-α、TGF-β1、sVAP-1等指標會發生明顯變化,持續的炎癥反應是驅動NAFLD進展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 非酒精性脂肪肝;進展;VAP-1/SSAO;動態變化
【中圖分類號】R24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06-0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包括單純性脂肪肝(Simple fatty liver, 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fatty hepatitis, NASH)及其相關肝硬化,是遺傳-環境-代謝應激相關性疾病。本研究將通過動物實驗觀察大鼠在非酒精性單純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肝纖維化不同階段時VAP-1及其酶活性水平的動態變化,以期為治療疾病、阻斷疾病進展提供新的靶點。
1 實驗動物與分組
SD大鼠,清潔級,雌雄各半,220-250g,60只。適應環境后按體重隨機分為2組,分別為空白對照組30只;模型組30只。
NAFLD模型復制:模型組動物給予復合高脂飼料飲食(高脂飼料配制方法如下:在77%基礎飼料基礎上,加入3%膽固醇、10%豬油和10%蛋黃粉。投食量約為:25g/鼠/天。)。每周稱重1次,持續造模24周。空白對照組動物給予正常飲食、水。
2 檢測指標
于8、16、24周末分別取樣進行相關指標的檢測。第8、16、24周末,動物禁食不禁水12h,以20%烏來糖溶液麻醉(5ml/kg體重)后,腹主動脈取血,4℃,3000rpm/min,10min,取血清保存備用。采用酶聯免疫法檢測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檢測大鼠血清中TGF-β1(轉化生長因子-β1)含量;檢測大鼠血清中sVAP-1(可溶性血管粘附蛋白-1)含量及血清SSAO酶活性(氨基脲敏感單胺脫氧酶)。
3 統計學方法
所列數據以均數加減標準差(x±s)表示,統計學處理方法采用組間t-檢驗。采用Excel200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
4 結果與討論
4.1 兩組大鼠血清中相關炎癥因子的表達
目前“二次打擊”學說在NAFLD發病機制中的重要地位已得到一致認可。第一次打擊是指胰島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 IR)導致脂質在肝細胞的蓄積。但IR發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近年來炎癥病因學理論備受關注,IR和慢性低度炎癥狀態有關。氧化應激是“二次打擊”學說的第二次打擊,通常認為氧化應激在肝臟炎癥的發生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隨著高脂飲食時間的延長,該組大鼠肝組織脂肪變與炎癥程度均逐漸加重。NAFLD包含一系列的表現,包括從脂肪變性到炎癥、纖維化、肝硬化的不同疾病發展階段,這一進展過程確切機制尚不清楚,但對肝損傷持續的炎癥反應是驅動疾病進展為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的關鍵因素。
本實驗結果表明,造模8、16、24周,模型組大鼠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其血清中IL-6、TNF-α含量明顯增高(P<0.001)。
4.2 大鼠血清中TGF-β1的表達
TGF-β是屬于一組新近發現的調節細胞生長和分化的TGF-β超家族。近年來發現TGF-β對細胞的生長、分化和免疫功能都有重要的調節作用。一般來說,TGF-β對間充質起源的細胞起刺激作用,而對上皮或神經外胚層來源的細胞起抑制作用。TGF-β可以促進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加速肝纖維化的發展,加重肝損害。
本實驗結果表明,造模8、16、24周,模型組大鼠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其血清中TGF-β1含量明顯增高(P<0.001)。
4.3 大鼠血清中sVAP-1的表達及血清SSAO酶活性
血管粘附蛋白1(Vascular adhesion protein-1,VAP-1)由AOC3基因所編碼,是一個內皮粘附分子,與白細胞從血液遷移進入炎癥組織有關,與其他眾多粘附分子相比,VAP-1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一個表達于細胞表面的酶,氨基脲敏感單胺脫氧酶(Semicarbazide-sensitive mono-amine oxidase,SSAO),屬于氨基脲胺氧化酶家族(也稱為伯胺氧化酶),因此VAP-1具有雙重功能。VAP-1屬于SSAO家族,VAP-1的酶活性對其發揮粘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并且通過其生物活性產物調節轉錄因子、趨化因子和其他粘附分子表達從而協同調節炎癥微環境。正常狀況下VAP-1儲存在常駐內皮細胞內顆粒中,在炎癥發生早期,VAP-1迅速轉位到細胞表面,參與白細胞在炎癥部位的募集,同時也在白細胞在內皮的滾動、粘附和遷移環節等入侵級聯調節中發揮重要作用,協助白細胞從血液進入組織。本實驗結果表明,造模8、16、24周,模型組大鼠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其血清中sVAP-1含量明顯增高(P<0.001),血清SSAO酶活性明顯增高(P<0.001)。
5 小結
本研究通過采用高脂飲食誘導的方法建立NAFLD大鼠模型,觀察NAFLD模型大鼠在疾病進展的不同階段其炎癥因子水平(血清中IL-6、TNF-α)的變化;纖維化相關細胞因子水平(血清中TGF-β1)的變化;及血清中sVAP-1和血清SSAO酶活性的表達,結果發現,隨著疾病的進展,以上各指標均發生明顯改變。由此可見,持續的炎癥反應是驅動NAFLD進展的關鍵因素,我們推測,在此過程中VAP-1/SSAO起著復雜的作用,它既能促進初始肝損傷時肝臟的白細胞招募,又通過其生物活性協同調節炎癥微環境,從而在炎癥慢性化、以至肝纖維化的進程中起重要作用[1,2]。本研究為NAFLD的治療提供了新的靶點。
參考文獻
[1] 黃婷婷,趙麗娟,姜雙燕,等.快速復制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及主要臟器的病理變化[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8(2):71-74.
[2] 舒祥兵,張莉,黃杰,等.鐵超載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關系及其作用機制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22):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