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天印
【摘 要】目的:研究在臨床中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肺外并發癥的系統分布和影響因素。方法:隨機選取我院自 2015 年 1 月- 2017年 1 月伴有肺外并發癥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共有 80 例作為研究組,然后選取在該階段不伴有肺外并發癥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共有 40 例作為對照組,搜集全部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研究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肺外并發癥的系統分布,并分析影響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形成肺外并發癥的相關因素。結果: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形成的肺外并發癥屬于神經系統的比例最高,屬于皮膚系統的比例最低;研究組患兒的中性粒細胞計數水平、 C-反應蛋白水平、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時發作大于七日的比例以及影像學檢查存在肺部實變影的比例均比對照組的明顯增加,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 < 0.05);中性粒細胞計數水平、 C-反應蛋白水平以及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時發作大于七日屬于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肺外并發癥的高危因素(P < 0.05)。結論:中性粒細胞計數水平過高、 C-反應蛋白水平過高以及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時發作大于七日都會增加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肺外并發癥的風險性,在臨床中應定期檢測患兒的中性粒細胞計數與 C-反應蛋白水平,在早期給予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以便于降低肺外并發癥的形成。
【關鍵詞】 肺炎支原體感染;小兒;肺外并發癥;系統分布;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R181.3+2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21-02
近年來,隨著我國環境污染的加重,肺炎支原體感染在臨床中的發生率逐漸增加。患兒發病后會產生發熱和咳嗽等癥狀,影響患兒的呼吸系統,若沒有及時有效地干預則會形成肺外并發癥,損害患兒其他系統的正常功能,進一步加重患兒的炎癥感染,不利于疾病的治療[1]。因此,為了有效地預防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肺外并發癥,本文隨機選取我院自 2015 年 1 月- 2017年 1 月伴有肺外并發癥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共有 80 例作為研究組,然后選取在該階段不伴有肺外并發癥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共有 40 例作為對照組,搜集全部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研究在臨床中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肺外并發癥的系統分布和影響因素,具體研究結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自 2015 年 1 月- 2017年 1 月伴有肺外并發癥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共有 80 例作為研究組,然后選取在該階段不伴有肺外并發癥的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共有 40 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如下:(1)滿足實用兒科學中肺炎支原體感染的診斷標準[2];(2)發病前沒有炎癥感染者;(3)患兒家屬許簽訂知情同意協議書。排除標準如下:(1)存在其他急慢性肺部疾病者;(2)存在心肝腎等器官嚴重性病變者;(4)存在神經系統疾病者。
1.2 方法 搜集全部研究對象的相關資料,相關資料可包含患兒的一般資料、血液學指標、影像學檢測結果和用藥狀況。研究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肺外并發癥的系統分布,并分析影響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形成肺外并發癥的相關因素。
1.3 統計學方法 全部數據均使用軟件 SPSS 22.0 處理與分析,對C-反應蛋白水平等計量資料以(平均值± 標準差)的形式表示,采用 t 檢驗;對系統分布比例等計數資料以(%)的形式表示,采用 x2 檢驗,將 P < 0.05 表示比較存在統計學方面的差異。
2 結果
2.1 肺外并發癥的系統分布 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形成的肺外并發癥屬于神經系統的比例最高,屬于皮膚系統的比例最低,詳見表 1 。
3 討論
肺炎支原體感染屬于臨床兒科的常見炎癥感染性疾病,由于機體中的肺炎支原體抗原會同心肝等各種器官具有相同的抗原,肺炎支原體感染呼吸系統后會在機體中形成相應的抗體,后者會經血液循環系統直接侵襲其他不同的系統,形成肺外癥狀[3]。可見若肺炎支原體感染不及時治療會引發多種肺外并發癥,后者缺乏明顯的臨床癥狀,難以確診,無法給予及時有效地治療,因此探討肺外并發癥的影響因素,降低并發癥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研究中,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形成的肺外并發癥屬于神經系統的比例最高,屬于皮膚系統的比例最低,這同陳琳等的研究結果相符。在本研究中,研究組患兒的中性粒細胞計數水平、 C-反應蛋白水平、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時發作大于七日的比例以及影像學檢查存在肺部實變影的比例均比對照組的明顯增加,組間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方面的意義(P < 0.05);影像學肺部大片實變影可反映肺部感染的范圍和炎性反應的強弱,在一定程度上可預測肺外并發癥的形成,這同王希敏等的研究相符。另一方面,由于大環內酯類抗生素能夠阻礙病原體中蛋白質的形成,發揮抑菌功效;該類藥物還能夠阻斷機體中中性粒細胞的相互聚集作用,從而促進炎性細胞的死亡,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因此,在臨床中應對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在早期給予大環內酯類抗生素,以便于降低肺外并發癥的形成。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計數水平過高、 C-反應蛋白水平過高以及應用大環內酯類抗生素時發作大于七日都會增加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引發肺外并發癥的風險性,在臨床中應定期檢測患兒的中性粒細胞計數與 C-反應蛋白水平,在早期診斷并給予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干預,以便于降低肺外并發癥的形成。
參考文獻
[1] 陳詠麗,嚴曉娟.小兒肺炎支原體感染肺外消化系統損害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重慶醫學,2014,(7):863-866.
[2] 胡亞美, 江載芳. 實用兒科學 [M ]. 第 7 版. 北京: 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2: 1204-1205
[3] 高芳,王永霞,高心靜等.肺炎支原體感染患兒肺外并發癥的臨床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4):1010-1011,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