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曉梅 張儉
【摘 要】目的:探討新生兒輸血策略及微柱凝膠法在新生兒輸血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50例需輸血的新生兒,采取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新生兒采取凝聚胺法,觀察組新生兒采取微柱凝膠法,觀察兩組患兒交叉配血試驗敏感性及陽性檢出率。結果:觀察組陽性檢出率(89.33%)顯著高于對照組陽性檢出率(69.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總陽性、次側陽性、主側陽性、假陽性等交叉配血試驗敏感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微柱凝膠法在新生兒輸血中陽性檢出率和敏感性較高,能更好的保障新生兒輸血安全。
【關鍵詞】 新生兒輸血;微柱凝膠法;凝聚胺法;交叉配血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27-02
新生兒體內還未形成ABO 血型規則抗體或存在較低的抗體效價,母體 IgG 類抗體會對其新生兒免疫性抗體產生影響,引起新生兒在輸血過程中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極易出現交叉配血不合情況[1]。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150例需輸血的新生兒采取不同交叉配血方法,結果顯示,微柱凝膠法在新生兒輸血中安全性更高,現進行如下報道:
1 一般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9年1月期間我院收治的150例需輸血的新生兒,采取隨機分組方式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各75例;對照組男生38例,女生22例,日齡4~29天,平均日齡(16.5±2.6)天,體重2.6~3.9kg,平均體重(3.2±0.7)kg;觀察組男生36例,女生24例,日齡4~31天,平均日齡(17.5±2.7)天,體重2.8~3.8kg,平均體重(3.3±0.6)kg;兩組新生兒性別、日齡、體重資料相近,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新生兒采取凝聚胺法,抽取新生兒血漿2滴和標準紅細胞(3%)在室溫下放置1分鐘,加入強度介質0.6mL,混合均勻后再加入凝聚胺6滴,進行5分鐘離心處理后,在試管內留置0.1 mL,再加入重懸液3滴,搖晃均勻,使用顯微鏡或肉眼對其進行觀察。觀察組新生兒采取微柱凝膠法,在微柱中加入50uLRBC懸液(0.8%)和新生兒血漿50uL,將室溫調節到37℃進行15分鐘孵育,最后在進行10分鐘離心處理。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交叉配血法陽性檢出率、總陽性、次側陽性、主側陽性、假陽性等交叉配血試驗敏感性。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本次研究數據做統計學分析,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P<0.05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新生兒陽性檢出率對比 觀察組(n=75)陽性檢出67例,陽性檢出率89.33%;對照組(n=75)陽性檢出52例,陽性檢出率69.33%;觀察組陽性檢出率(89.33%)顯著高于對照組陽性檢出率(69.3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新生兒交叉配血試驗敏感性對比 觀察組(n=75)總陽性66例(88.00%),次側陽性59例(78.67%),主側陽性48例(64.00%),假陽性29例(38.67%);對照組(n=75)總陽性51例(68.00%),次側陽性39例(52.00%),主側陽性27例(36.00%),假陽性15例(20.00%);觀察組總陽性、次側陽性、主側陽性、假陽性等交叉配血試驗敏感性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臨床治療中,輸血是常見救治手段。新生兒神經功能、循環系統、呼吸系統及免疫系統發育還不成熟,受體重、胎齡、日齡等眾多因素影響其造血系統也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因而,新生兒輸血中存在著許多不確定因素,在輸血前必須進行交叉配血試驗,對新生兒體內紅細胞血型中的抗原、抗體和供血者血液中紅細胞血型中的抗原、抗體間配合性進行檢測,方能提高新生兒輸血安全性[2]。目前,在臨床上交叉配血試驗方法較多,鹽水介質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膠法均屬于常見交叉配血試驗方法。其中鹽水介質法僅能實現IgM 抗體檢出,在IgG 抗體檢出方面,還存在一定缺陷。凝聚胺法在IgM 抗體和IgG 抗體方面均能同時進行檢測,操作方便,但在檢測過程中,容易受到人為因素影響,特別在凝聚至無凝聚過程中,許多解聚時間和振搖力度進行嚴格控制,其檢測結果準確度完全取決于檢測人員技術,一旦技術人員在配血期間離心速度、反應時間、室內溫度及細菌污染等方面控制出現差錯,極有可能出現假陽性情況[3]。微柱凝膠法在檢測過程中,借助葡萄糖凝膠中的親和效應,將紅細胞和血清附著于凝膠表面并進行離心處理,抑制紅細胞凝聚,使其和凝膠間生產凝聚反應,如凝膠微柱底部沒有產生反應,則其結果表現為陰性。微柱凝膠法不僅靈敏度高,重復性佳,操作簡便、靈活,且有著極強的特異性和客觀性[4]。在檢測過程中即使抗原抗體反應微弱,也能快速進行捕捉,且受人為操作影響相對較小,無需借助顯微鏡,通過肉眼即可對結果進行判斷。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150例需輸血的新生兒采取不同交叉配血法,結果顯示,采取微柱凝膠法陽性檢出率和敏感性均高于凝聚胺法,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合本研究結果及以往臨床經驗,特提出以下輸血策略:①新生兒在無條件篩查中被確診為溶血病患兒,輸血前應先對新生兒溶血病表達情況進行考慮,如患兒年齡在1個月以下,可能溶血危險性更高,在ABO溶血輸血過程中可通過AB 型血漿或O型洗滌紅細胞方式,如患兒病情較為特殊,可通過同型RHD 陰性紅細胞或O型RHD 陽性洗滌紅細胞對其進行紅細胞輸注。②新生兒輸血前應先對貧血、黃疸進行檢查,如存在以上情況,需先借助抗球蛋白試驗、游離檢查、抗體散放等方式對新生兒溶血病進行檢查,確定患兒血型后,有針對性的實施相容性輸血。③新生兒溶血癥檢查結果表現為陽性,但游離檢查和抗體散放檢查結果表現為陰性時,可能因細胞處理過程中,檢測酶致使抗體吸收能力升高,導致陽性檢出率增加,另外,由于新生兒和成人紅細胞之間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檢查時溶血性抗體反映和配血結果之間也可能存在較大差異。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輸血中采取微柱凝膠法,不僅操作方便、靈活,且檢測陽性檢出率和敏感性更高,結果更準確,臨床可根據檢查結果,選擇同血型或相容性較好的輸血策略進行輸血。
參考文獻
[1] 張偉軍,王杰敏,胡少媚等.鹽水介質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膠法3種交叉配血法在新生兒輸血安全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黑龍江醫學,2016,40(2):124-125.
[2] 胡江,方樂.鹽水介質法、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膠法在新生兒輸血安全中的應用價值對比[J].中國醫藥導刊,2015,17(9):895-896.
[3] 鄔文婧,練正秋,許基平等.微柱凝膠法交叉合血次側不合原因分析及臨床輸血策略[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7,10(1):143-144.
[4] 鄧莉萍,李忠俊,鄭月明等.微柱凝膠法在輸血患者不規則抗體篩檢中的應用研究[J].重慶醫學,2016,35(11):975-975,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