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秀清 魏芳
【摘 要】 內科學是臨床醫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加強內科臨床教學創新,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與專業技能,促進他們更快、更好地發展。本文以我國醫學教育改革為背景,探討了內科臨床醫學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改革與教學評價改革。
【關鍵詞】 醫學院校;臨床醫學;醫學教改
【中圖分類號】R715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4-248-01
1 引言
內科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只有參與大量的臨床實踐,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才能豐富知識、增長才干,將知識轉化為價值。因此,內科臨床教學在內科教學中非常重要。然而,目前我國很多醫學院校在內科臨床教學中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如教學理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教學模式僵化等,一系列問題影響了醫學院內科臨床教學的發展。有鑒于此,醫學院校應當對內科臨床醫學教學改革給予充分的關注,確定好專業定位,凝練好專業特色。在具體工作中,教師要在實踐教學中圍繞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與教學評價進行探索、改革與創新。
2 醫學院校內科臨床醫學教學改革要點
立足新時代,結合我國衛生事業對醫學院內科人才的實際需求,醫學院校應當不斷深化內科臨床醫學教學改革力度。就目前來講,醫學院校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開展內科臨床教學改革工作。
2.1 教學觀改革——“以人為本”
教學觀改革是醫學院內科臨床教學改革的首要工作。醫學院應當以堅持創新內科臨床教學體系為宗旨,通過“以學生學習需求為導向,以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的人本化教學,將“以人為本”教學理念貫徹到內科臨床教學全過程。在教學初期,教師要全面、深入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學習能力與動手實踐能力等,為他們設計最適合的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開展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都要圍繞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標。“以人為本”要求教師重點關注關注那些臨床實踐少、動手能力弱、學習能力弱、知識儲備少、心理素質低、人際交往能力弱、社會適應能力不足的學生,并根據他們的具體問題給出解決方案。
2.2 教學內容改革
在內科臨床教學實踐中,醫學院校要以學校實驗室或實訓基地為平臺,整合《內科學》、《診斷學》、《內科臨床病例分析—雙語學習》以及《循證醫學與臨床實踐》等理論課程,結合學生臨床實際,建立《內科臨床技能訓練》課程。課程可以采用“大班授課—小組討論—發言總結—教師指導”的組織形式。教師以內科臨床教材為媒介,以多媒體與網絡教室為工具,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課程要注重內科臨床理論研究與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重視培養學生的臨床科研精神和臨床思維。為了增強教學內容的科學性,醫學院校要在校內專門設立內科臨床教研室,以教研室負責內科臨床課程的全面設計與管理工作。成績優異的學生代表可以定期向教研室反饋學生對課程的意見與建議,以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培養他們的探究精神。與此同時,這也利于加強師生溝通與協作。醫學院校要有計劃、有目的地加大對內科臨床課程的開發,努力將其建設成為學校的精品課程。
2.2 教學方法改革
在內科臨床醫學教學中,教師應當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以病例為基礎的教學是內科臨床教學的重要方法。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讓學生深刻了解“詢問”的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多詢問病人病史,多給病人進行體檢,這樣有效提高學生的分析與診斷能力。教師有必要增加內科臨床教學的課時比例,在教學期間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到醫院內科的專科病房上“問題課”與“案例課”。這樣,大大縮短了學生課堂學習的時間,把多出的時間給了臨床教學。小組成員在教師的直接指導下,詢問病人病人,指導病人體檢與寫病歷。在此期間,教師還可以與學生就病情診斷與建議治療方法等進行探討,以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與臨床決策能力。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接觸到了鮮活的病例,真實的臨床氛圍能夠讓學生更加自然地學習到臨床知識與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鼓勵學生在學習期間一定要多問、多討論,糾正某些學生自卑、膽怯等心理;對于疑難問題,要指導他們在圖書館或網絡中查找答案,分析病例。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教師應當讓學生早臨床、多臨床、反復臨床。教師要讓“詢問”滲透學生大腦,并貫穿學生理論學習、技能學習與實習全過程。教師要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撰寫案例用以問題導向學習。在教學期間,教師要圍繞這些案例開展問題導向教學,讓學生在討論中快速成長。
2.3 教學模式改革
醫學院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理論教學而忽視實踐教學。在此模式下培養出來的學生,往往走出校門后成為只會講空話的“理論家”。有鑒于此,醫學院應當轉變教學思路,按照“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創新教學模式。目前,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內科“三段式”教學模式是我國其他醫學院校應當學習與借鑒的教學模式。所謂“三段式”教學模式,是指三年基礎學科學習,一年臨床專業理論與實踐技能訓練,一年臨床實習。該教學模式注重內科臨床理論教學、技能教學與實習教學的結合,有計劃、有目的促進學生發展。在具體操作中,醫學院校可以根據學校的軟硬件實際,將“三段式”教學模式進行拓展與細化。例如,在學生最后一年臨床實習階段,學校可以對學生進行課程化管理,要求每名學生必須經過系統的崗前培訓并培訓合格后才能進入臨床實習。另外,在實習生出科與輪科時,學校要對他們的實踐表現進行綜合評定,評定要求盡量靠近職業醫師考試標準,不僅對學生的臨床理論與技能進行評定,還要對學生的臨床思維、臨床決策能力與職業素質等進行評定。
2.4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在內科臨床教學中,教師個人素質與教學能力直接影響著最終的教學質量。為此,醫學院校應當切實加強內科教師隊伍建設。具體工作有三:一是綜合國內知名醫院實力,聘任內科授課教師,把這些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和學科帶頭人擔任內科臨床教學改革的一線力量;二是通過自身督導教授聽課、授課教師試講、學生評教等方式,不斷調整內科臨床授課教師,以確保教學質量;三是定期組織內科青年教師到國內外知名醫學院校學習,培養教學骨干。若經濟條件不足,可以邀請國內外知名醫學院校內科學教授到校指導。
參考文獻
[1] 王欣,趙文淑等.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法在心內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17,45(1):97-99.
[2] 劉曉林,陳育華等.PBL教學法在神經內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應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7,15(10):1776-1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