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杰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119)
藏族文化是農牧文化與宗教文化一體化的產物,宗教在藏族文化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種影響深刻而悠久,藏族長期生活在世外桃源般的青藏高原,形成了獨特的歷史和文化,傳承著特殊的習俗和信仰,也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民俗歌舞。藏族人民性格豪邁奔放,熱情好客,與自然親密無間,舞蹈也成為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他們用歌聲、舞蹈表達內心,傾訴心聲,娛樂自身,慶祝祥瑞,舞蹈的表現形式也極其多樣,并且在形成了地域性差異分布。堆諧、諧、果諧、卓等流傳于西藏的各種舞蹈都有其不同的風格,堆諧風格樸實,動作揮灑自如,動作結合緊湊,卓豪邁粗獷、沉穩有力富有韻律美。
蒙古族人民是草原的民族,草原自然風光壯闊雄渾,其地理和氣候也與其他地區有著極大差異,景觀特色造就了蒙古族人的性格。蒙古族人民崇拜天地山川、雄鷹圖騰,一般體魄強健,性格驍勇善戰,桀驁不羈,敢愛敢恨,這與東方傳統文化形成了鮮明對比,也讓蒙古民族舞蹈有了更多的草原氣息和特殊美感。一般來講,蒙古族舞蹈音效震撼,節奏歡快,粗獷剽悍,簡潔端莊、充滿活力,展現了草原民族的豪放精神和古今無雙的氣概。
(1)講述藏族舞蹈發展與現狀
西藏擁有悠久綿延的歷史,燦爛多樣的文化,瑰麗壯闊的風光、獨樹一幟的人文風貌,這些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是一代又一代的藏族人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不懈斗爭的過程中的智慧的結晶和勤勞的見證,藏族舞蹈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之一。卡爾歌舞、羌姆舞、藏戲舞這些耳熟能詳的舞蹈都是藏族人民生機與獲利的表現,是藏族人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的見證。舞蹈不僅僅是禮的象征,更是藏族人民一種生活和娛樂方式,這種自娛性舞蹈可分為諧(主要是集體性質的歌曲舞蹈)和卓。諧又分為四大類,分別是:《果諧》、《果卓》、《堆諧》和《諧》。
(2)藏族舞蹈特點形成原因
西藏地處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稱,地廣人稀,交通狀況較差,信息溝通不暢,所以地區性差異較大,交流較少,各個地區地理情況、生產方式、甚至宗教信仰,民俗文化都有很大的區別,因而表現在舞蹈上就是各個地區的舞蹈也有著不同的特色,在西藏這一片土地上形成了不同的舞蹈體系,舞蹈形態和形體動作都有著較大差異。
(1)講述蒙族舞蹈發展與現狀
蒙古族是元代的統治階級,其舞蹈也在元代發展較多較快,所以當今的蒙古族舞蹈主要來自于元朝?,F今的蒙古族舞蹈一般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它節奏歡快簡潔明快,動作剛勁有力,優雅莊重,新穎獨特,優美華麗,高雅多樣,抖肩,揉臂和馬步等動作體現了蒙古族騎射的特色,展現了蒙古族人民淳樸的民風,熱情好客的性格,粗獷豪放的氣質。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有安代舞馬刀舞筷子舞等。
蒙古舞一開始受到濃厚的宗教色彩的影響,后來又經歷了王朝時期溫暖安定,簡潔快速發展的時期,以及現代的端莊,富有想象力的時期。筆者總結了現代,蒙古舞的主要發展特征有如下幾點:
第一,舞蹈所反應的內容有了極大的擴充,不僅僅限于形象的故事或者情節,還增加了對于抽象美感的追求,體現的是一種人類對于自然和神秘力量的美感的追求核好奇。
第二,蒙古族舞蹈的形式也對傳統的強度和對稱不再嚴格追求和過分強調。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審美標準變的多元化和寬容化,這給蒙古族舞蹈帶來了更多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元素、層次、和創作切入層面的不同增加了了蒙古族舞蹈舞蹈姿態,同時也極大的豐富了蒙古族舞蹈的表現形式,為蒙古族舞蹈帶來了新的生命力。
第三,舞蹈動作突破了傳統的招招試試的規范和禁錮,更加強調夸張、反差等等跟更表現情感的動作,追求動作的對立性和統一性。在現代蒙古族舞蹈動作打破了傳統的蒙古族舞蹈的主要依靠馬步和肩部動作的狀況,在其中增加了地面動作和豐富的中間、下肢動作,極大的提高了蒙古族舞蹈的藝術表現力和發展創作空間。
(2)蒙族舞蹈特點形成原因
舞蹈作為民族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其受到地理,政治、歷史、宗教、民俗、風情等的多種影響,也形成了各個地區和民族特色的審美情趣,表現在舞蹈上,就是力度性,柔軟性,開放性,振幅和舞蹈律法的差異,民族歌舞是以下肢還是上半身作為主要的表現部位?動作幅度是小是大?形體、韻律、動作這些舞蹈的基本特征和藝術形式怎樣去表現?這些問題無時無刻不考驗著民族舞蹈的創新和守護。
總體來看,蒙族舞蹈深受其民族地理因素文化的影響,其熱情奔放、豪放不羈、等特征和其民族文化中的草原文化元素有極大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