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文婷
(廣西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4)
P2P網絡貸款是指個體和個體之間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的直接資金借貸,即個人通過第三方平臺對個人進行小額貸款,即向有需求的人提供一種小額借貸金融方式。一些p2p網貸平臺的目標群體是在校大學生,其通過網絡平臺進行信用貸款,分期進行消費行為。
目前學術界對校園網貸模式未形成明確清晰的劃分與分類,我們通過歸納總結,將其主要分為以下五大類:
1.2.1 分期購物模式
分期購物模式是專門針對大學生的分期購物平臺,如分期樂、任分期、趣分期、愛學貸等,部分還提供低額度的現金提現。以分期樂為例,分期購物享零首付、24期還款超低手續費、線上極速審核、無需信用卡的年輕人品質購物分期商城。分期購物平臺作為一種金融工具,需要企業、用戶、相關機構三方努力共同規范市場。
1.2.2 P2P貸款模式
P2P網上借貸是通過互聯網媒介實現的一種新型金融模式,它不以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為中介。P2P網貸最大的吸引力在于無需抵押和擔保,只靠信用在以“個人對個人”的形式建立借貸關系。P2P平臺充當的是借貸雙方的信用中介機構,并且依據審核債權人的信用、催收來降低貸款人的風險,比如名校貸、投投貸等。
1.2.3 電商平臺分期付款模式
隨著校園網貸平臺的興起,京東商城、阿里巴巴等大型傳統電商平臺也加大了市場投入的力度。京東推出了一個校園借貸項目,以開放校園白條項目為吸引點;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寶主打了一款“螞蟻花唄”消費信貸產品,其中花唄分期、花唄免息、螞蟻財富、螞蟻借唄等信貸服務迅速博得大學生的眼球。
1.2.4 線下放貸模式
一些民間放貸機構或放貸團體采取的催債方式,往往是各種騷擾、跟蹤、脅迫、非法拘禁甚至更為極端的手段,迫使債權人不得不“拆了東墻補西墻”、“舉新債還舊債”。債權人經常遭受巨大財產損失,積累越來越多的貸款費用,嚴重者危及自身生命。采取暴力手段催債的方式,已經超過合法經營的范圍而有涉黑犯罪之嫌,應當受到刑事追究。
1.2.5 銀行機構模式
在2017年12月1日正式下發的《關于規范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文件中指出,“現金貸”指的是無場景依托、無指定用途、無客戶群體限定、無抵押等為特征的借貸,還提出過度借貸、重復授信、不當催收、畸高利率、侵犯個人隱私等問題十分突出,因此有必要進行“規范整頓”。在大消費的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現金貸產品滿足了一些人正常消費信貸,滿足了大學生的日常需求,但仍存在一定的債務風險。
1.3.1 覆蓋面廣、手續簡單
校園網貸平臺之所以盯上大學市場,主要是因為大學生群體購買欲望旺盛,以及不匹配的資金來源。通俗來講,他們敢花錢卻又沒錢花;生活費依靠父母,集體生活卻讓他們形成了惡性的攀比心理。大學生進行網絡貸款時,全程線上操作,只需填寫申請表,上傳身份證和學生證等相關證件,審核通過后只需在兩小時之內錢款即可到賬,如此方便快捷的操作,備受大學生青睞。
1.3.2 貸款門檻低、貸款利率高
2009年,中央銀行停止為大學生發放透支額度在1000元以上的信用卡,并且銀行對發放貸款提出了更多的審核和要求。在約束下,對大學生來說從銀行貸款是不容易的。而網上貸款只需要學生證和身份證。在其他方面沒有過多限制。但校園網貸平臺在向大學生群體推銷業務時,往往故意隱藏借款的真實風險,未將貸款利息、違約金、滯納金等收費項目的計算方法和可能數額如實告知大學生群體,反而將主要消費點指向“零首付”、“零利息”、“免擔保”和“低門檻”,從而進行欺騙和誘導。某些金融知識缺失、社會閱歷淺薄而又消費欲望旺盛的大學生極易上當受騙。
2017年中國高校畢業生人數達到795萬,比去年同期增長16萬。2011以來,全國畢業生人數逐年增長,同比增長2%—5%,近7年來累計畢業生總數已達5075萬人。隨著P2P網貸平臺總體數量的增加,網貸風險也在急劇增加,大學生作為網貸中的弱勢群體,所承受的風險更大。
2.1.1 債權人承擔到期無法收回本息的風險
進行網絡貸款時,雖然可以暫時緩解大學生的經濟消費需要,但還款問題面臨巨大的風險,一旦債權人還款不及時就會產生大數額的滯納金,產生的巨額債款將會增加債權人的還款壓力和心理壓力,并承擔到期無法收回本息的風險。
2.1.2 泄漏學生個人信息的風險
網絡和技術安全是平臺平穩運營的重中之重。隨著市場競爭加劇,一些校園網貸平臺為了拓展業務、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不得不降低申請門檻要求,必然會存在審核程序簡單的情況。大學生進行貸款時會提供個人學生證、身份證、銀行卡等信息資料,如果在技術漏洞和管理缺陷的網貸平臺上進行貸款操作,極易造成學生個人信息被泄漏,面臨身份被冒用的風險中。
2.1.3 易使學生陷入經濟糾紛和債務陷阱的風險
校園網絡貸款平臺催收逾期貸款的方式十分粗暴,故意以貸款合同存在法律效力為由,采用電話、短信、聯系親朋好友、綁架等追債方式進行催收,甚至采取騷擾、暴力、拘禁等更加卑鄙的方式,容易使學生陷入經濟糾紛和債券陷阱的風險中。某些心理素質差的學生,害怕遭到同學及家人的斥責,未把逾期還款的事實告訴學校或家長,極易將學生逼向極端,導致意外事件的發生。
2.2.1 加重家庭經濟負擔
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創造社會價值、獲取經濟的能力。大多數學生并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償還貸款的“無底洞”順勢波及了家人。2018年1月,曾報道長沙某高校一名19歲的女生因欠現金貸離家出走,該生母親在還貸10余萬元后發現女兒的債務就是個無底洞,最終該生母親不堪壓力喝農藥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在此之后,又有四波催債人員上門逼債,這對于街坊鄰居和該生父親無疑也是一種壓力和負擔。
2.2.2 擾亂教學秩序和管理
校園網貸的影響主要涉及三類學生群體。第一類,是通過網貸平臺借款的大學生,還款期降至之時,一些學生經常會外出打工,不僅耽誤正常學業安排,還會因遭遇網貸公司的騷擾與脅迫致使大學生蒙受心理陰影。第二類,是網貸平臺的校園代理,這些學生為了增加業務量,利用課上下時間大肆宣傳廣告,甚至不惜利用班長、學生會等職權來收集學生信息等。第三類,是投資校園網貸的學生,他們花費更多時間關注投資收益,平臺一旦出事,投資人將血本無歸。
由于校園網貸行業缺乏統一的行業規則以及條例規范,各大網貸平臺爭相搶占校園市場,為了達成利益最大化原則,不惜降低放貸標準、簡化審核程序、放寬信貸額度,加劇了該行業的惡性競爭和平臺的壞賬損失。甚至有一些平臺為了提高收益,為預期不還款的借款人提供資金擔保,因平臺信譽下降、經營管理不善而面臨轉型或破產的風險。今年關于校園網貸的負面報道眾多,政府逐漸重視,加強對校園網貸的管理。
3.1.1 提高自控能力并重視個人信用
大學生應依據家庭實際經濟狀況合理支配每月的生活費,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合理消費,不盲目跟風、不攀比、不炫富,做一名勤儉節約的大學生。同時,大學生應該利用業余時間閱讀金融風險防范書籍和財經新聞等,增強自我控制能力和財務管理能力,樹立理性消費觀和價值觀,提高對各類社會現象的分辨能力,用知識武裝頭腦,用素質武裝思想。
3.1.2 掌握金融法律知識,警惕網貸平臺
作為一名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不僅要在學校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也要為了以后在社會立足而提升自身閱歷。大學生應該利用課余時間多了解經濟法和金融風險知識,多閱讀相關書籍報刊和財經新聞,提升自己的金融風險意識、理性消費觀和財務規劃能力。此外,大學生還應加強個人的信息安全意識,確保在校園網貸平臺借款時流程的合法性,警惕校園網貸平臺的利率、手續費、管理費用、滯納金、違約金等相關說明。
3.2.1 加強對學生的監管,培養理性的消費觀
父母和學校應相輔相成,互相督促,共同加強學生誠信教育和風險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勤儉節約的消費習慣和規范的理財能力。例如家長可通過誘導式交談的形式定期詢問孩子的消費開支情況、生活狀況,加強對孩子消費方面的監督和管理,讓孩子明白父母所掙得每一分錢都來之不易。
3.2.2 準確掌控網貸平臺介入校園的走向
學校可以結合相關媒介,開展“防范校園網貸風險”講座和反詐騙、反傳銷專項知識講座,提高學生風險意識和警惕能力;學校還可以組織學生觀看防范金融風險電影宣傳片、開設金融風險選修課等形式培養學生財務規劃能力和理性消費觀。各學院要加強完善對校園不良網絡借貸的日常監測機制和預警,密切關注校園網貸平臺在校園的營銷行為,禁止不良網貸平臺進校宣傳。
3.3.1 完善學生貸款資質審核的相關規定
校園網貸平臺應當加強自身規范建設,在法律法規框架內合法經營業務。首先,在與學生簽訂相關借款合同之前必須將涉及的各項滯納金、服務費、中介費等各項事宜以合約方式告知對方,體現信息的公開性,并得到學生的親筆簽字許可后方可進行借款業務。校園網貸平臺應加強對審批流程的規范使用,嚴格審核大學生貸款資質和條件,在實施借貸操作時,校園網貸平臺除了核實借貸大學生的身份證及學生證信息,還應仔細考察其實際經濟實力、信用狀況、償付能力、借款原因等。
3.3.2 提高網絡技術管理
校園網貸平臺要加強技術工作人員在網站平臺的維護技術和保密程度,并讓工作人員掌握相應的金融風險知識,學會預測、規避和分析。同時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建立信息共享平臺,尤其是征信信息共享和黑名單公示機制,將相關信息輸入央行金融信息基礎數據庫,方便金融及相關行業查詢借款人信息和歷史信用記錄。
國家鼓勵發展互聯網金融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普惠金融”,以方便眾多小微企業融資創新創業,為了防止少數人利用普惠政策濫用牟利,政府應盡快制定網絡借貸平臺的審核標準,完善網絡貸款平臺審計標準,確保網絡借貸平臺的安全,核實網絡借貸平臺的資金流入,降低網絡借貸平臺本身帶來的風險。如果行業內統一借貸標準,共享客戶的信用記錄,貸款方就可以在用戶提出申請的時候,通過記錄系統快速了解到該用戶的信用程度,從而決定是否放貸。
校園網貸平臺作為一種新的金融創新形式,一定程度上便捷了大學生的生活,但存在的問題不容忽視,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高度重視,從多方面加強引導和監管,營造一個良好的網貸消費大環境。同時大學生自身也要提升責任意識、信用意識,做到理性消費,理性網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