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潔
(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青海西寧810000)
為了改善資產結構、拓寬融資渠道,京東集團于2015年10月28日聯合華泰證券推出了國內第一款以電商購物平臺產生的應收賬款資產為核心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一一“京東白條”應收賬款債權資產支持證券,嘗試將“京東白條”業務產生的應收賬款資產通過證券化的途徑置換貨幣資金,補充京東集團自身資產的流動性。但是,由于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起步較晚,相關理論研究不夠充分,尤其隨著“京東白條”資產證券化業務的持續,其風險控制問題引起了各方的關注。
在此背景下,筆者認為對京東集團資產證券化業務中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有重要意義。因此,本文通過對京東集團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當中風險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相關建議,以期能夠為京東集團后續開展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時完善其風險控制體系提供一定幫助。
對于京東集團來說,其在開展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的過程中可能要面對的風險主要有以下幾類:
(1)信用風險。在京東集團資產證券化業務中,信用風險主要指應收賬款資產對應的債務人的信用風險。應收賬款資產的債務人是資產證券化業務現金流的最終來源,其承擔著對應收賬款資產的償還義務。因此,債務人的信用風險會直接影響到基礎資產池的現金流的穩定性。
(2)流動性風險。京東集團應收賬款資產券化業務中,公開發行的“京東白條”應收賬款資產支持證券的投資者僅限于幾個大型機構投資者。而且,對于這一相對創新的資產證券化產品,保守型投資者可能難以認可。因此,“京東白條”資產支持證券可能存在流動性不足的風險。
(3)資產池構建風險。京東集團在選擇符合一定標準的應收賬款資產進行打包重組,構建基礎應收賬款資產池時,可能出現應收賬款資產重組不當、預計現金流控制不當等問題,進而使得基礎資產池在未來無法獲得相應的現金流,出現現金流斷裂的情況,導致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失敗,使得京東集團無法繼續籌集資金并且蒙受所認購的次級資產支持證券帶來的損失。
京東集團在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中的風險控制措施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1)缺乏外部信用增級措施。京東集團對于信用風險的控制采用了內部信用增級、大數據風險控制模式等措施進行控制,但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外部信用增級措施。
(2)資產支持證券流通范圍較小。對于資產證券化業務中面臨的流動性風險,京東集團通過內部信用增級措施與嚴格挑選承銷商相結合加以控制。但是,其資產支持證券的購買者僅局限于大型機構投資者,資產支持證券的流通范圍較小,降低了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使得資產證券化業務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增大。
(3)未對基礎資產池進行風險跟蹤。京東集團在開始構建基礎資產池時,按照嚴格的標準來進行資產的組合,這降低了資產證券化業務的資產池構建風險。但是,京東集團并未采取有效的跟蹤措施對進入基礎資產的應收賬款資產進行持續的風險追蹤,即忽略了資產池構建后續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
京東集團應當主動在其以后的資產證券化業務中采取外部信用增級措施。同時,國家也應當盡快對資產證券化業務當中外部信用增級措施的采用情況進行監管,即要求資信不良的企業在其資產證券化業務中采用外部信用增級措施,規避信用風險帶來的損失。作為京東集團個體,應當選取資信良好的第三方擔保人或補充支付承諾人在其應收賬款資產支持證券的發行期限屆滿時在一定的保證責任范圍內對基礎應收賬款資產的信用提供擔保,并在商定的補充支付額度內為京東白條優先01級資產、京東白條優先02級資產和次級資產的收益提供補充支付。外部信用增級措施提高了基礎應收賬款資產的信用度,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基礎應收賬款資產的違約風險,保障了次級證券持有者京東集團免受經濟損失。
京東集團可以通過降低其資產支持證券在認購協議中單筆成交申報最低數量的限制,進而降低投資者在購買資產支持證券時所需支付的最小金額。這樣可以使得中小型機構投資者,乃至實力強健的個人投資者都有機會和能力去購買資產支持證券,進而擴大資產支持證券的流通范圍,增加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增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規避證券發行失敗的風險。
由于基礎資產池內的應收賬款小額分散,難以追蹤,京東集團應當細化管理,有針對性的成立基礎應收賬款資產風險管理專項小組,對基礎資產池內的應收賬款資產進行實時追蹤管理,控制其風險。當基礎資產池內的應收賬款資產的風險評估數據發生變化時,應當及時重新評估其風險,并采取對應的控制措施,以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本文建議京東集團在后續開展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業務過程中,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完善其風險控制。首先,采取外部增信措施加強信用風險控制;其次,降低最低申報數額的限制,增強資產支持證券的流動性;最后,對基礎應收賬款資產池進行追蹤管理,降低資產池構建風險。
[1]楊益.“螞蟻微貸”小額貸款資產證券化風險控制案例分析[D].廣東財經大學,2015.
[2]劉潔.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風險控制研究[J].時代金融,2016,(24):194.
[3]丁樹娜.試析我國資產證券化業務的發展[J].知識經濟,2017,(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