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嘉瑤
(沈陽師范大學,遼寧沈陽110034)
在《本報同人之志趣》的社評當中,張季鸞的評論寫到:“絕對維護國民公共利益是報業的天職,報業應該隨時為國民貢獻有用的知識,有助于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報業的言論,應該保持相對獨立性,不能夠媚強御,亦不阿群眾”。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到新聞工作者在工作當中應該遵循的態度。美國傳播學者阿特休爾教授的所著《權力的媒介》就將新聞職業使命歸為四條:第一條,新聞媒介要有獨立性,新聞媒介要擺脫外界干涉,無論是來至政府、廣告、甚至是群眾的干涉;第二條,“公眾知曉”是新聞媒介實現的主要目標;第三條,新聞媒介要保持自身獨立性,公平公正的反映事件本身,追求真理的報道;第四條,新聞媒介要公開公正的報道事實。所以說,公共服務是新聞媒介非常突出的特點,新聞媒介的最高理想就是真相好真理的實現。
在新媒體文化當中“人”是基礎,新聞文化的受眾者地位是非常高的。正是基于這種情況,很多媒體為了迎合受眾者的喜好,提出“用戶為王、服務用戶”的口號。基于這樣的出發點,很多媒體換著花樣更新自己的產品,變換著花樣來吸引客戶,往往讓很多新聞是為了博眼球或者是吸引人,這樣就失去了新聞媒介本身應該有的意義。新聞媒介應該少出現那些空話和假話。在社會新聞和生活服務類新聞當中這種情況出現的比較頻繁。本文對2017年的《都市快報》、《沈陽晚報》、《沈陽都市報》等八家都市報的官方微博進行了整理和跟進,發現他們推送的最為主要的內容就是生活服務類這塊。在采訪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編輯了解到,將社會服務類信息作為重點,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好處,第一個就是能更好的提供便民服務;第二個就是與母報之間形成互補的關系。
雖然,提升用戶服務是新媒體的首要任務。但是專業主義里面的“服務”和這里講的服務并不是一個概念。這里的服務是對服務主義的一種誤讀,是一種膚淺的理解。從目前社會發展情況來看,大家對于新聞工作者的期望是“秉筆直書,為民請命”或者是“妙手著文章”,希望新聞工作者能夠有濟世情懷和社會良知;當遇到各種各樣問題的時候能夠保持一份責任感和使命感。新聞媒介的使用感對不良的社會風氣來說是一把利劍。如果將社會比喻為一艘航行在海上的大船,那么新聞媒介工作者就是這艘船上面的瞭望者。傳媒的最終目的就是啟迪民眾,讓大家在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豐富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但是這種滿足不是為了取悅觀眾,而是如實報道啟發觀眾的。觀眾在看到內容的時候能夠引發其對內心真是的思考,能夠激發受眾者對與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思考和參與度。長期發展下來,民眾會對政治局面有自我的認知,培養人們對于政治的理性判斷,構建和諧健康的社會文化生活。
除了上文當中提及到的內容,很多媒體人在有意的制作一些話題和人物符號,來創造一些話題和熱點。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漲粉,吸引大家的流量。但是這種行為背后,往往會造成職業道德的淪喪,為了得到話題而制作話題,不但愚弄了大眾,導致自身公信力全無,最后也終將被大眾所淘汰。這種問題就是公共服務意識單薄的一種突出表現。例如:羅玉鳳的話題,在2017年的年初,發表的《求祝福、求鼓勵》文章一經發表,就收到了很多的閱讀量,獲得了二十多萬元的打賞,閱讀量也突破了3百多萬。打賞數額二十多萬。緊隨其后,在同一個公眾平臺當中,又推出了新的文章,在這個文章當中明確說明了對于打賞款的處理情況:(1)將全部款項捐助給貧困災區的小朋友;(2)關閉了打賞功能。一時間,很多網友對于鳳姐的行為表示了贊賞和敬意,這是一份來至基層普通民眾對于命運的不屈服。隨著時間的逐漸發酵,鳳姐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面進行澄清,獲得如此多點擊量的文章并不是出自鳳姐,而是由鳳凰網主編代寫的。隨后,鳳凰網也發不了聲明說羅玉鳳與鳳凰網已經終止了合同。到此,一篇充滿了諸多新鮮元素的文章掀起了一場激烈的討論,文章當中沖刺著“勵志、審丑、奇葩”等詞匯,直到文章引起輿論風波,直到羅玉鳳發表聲明,鳳凰網才發布聲明說跟羅玉鳳終止了合同,那為什么不在發表之前就發布聲明呢?為什么刻意的去營造一些符號、制造一些話題呢?這種做法受到了其他媒體人的批評,這種將公共服務意識拋到腦后的行為是不值得提倡的。
新聞媒體最重要的任務就是重視用戶的價值,這也是新聞工作者需要承擔的使命和責任。新聞媒體重視用戶價值不要局限于討好觀眾,還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承擔自身的責任,新聞媒體工作要理解自己工作意義存在價值。總而言之,新聞媒介背后不但有市場這只無形大手的推力,同時還有觀眾娛樂化的信息,需要通過點贊、轉發數量來得到大家的關注,這些都會給新聞媒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1]姜華.市場新聞業與傳媒的邊界——從《世界新聞報》竊聽丑聞說起[J].新聞記者,2011(09).
[2]趙泉民,井世潔.從“斷裂”走向“互構”——轉型社會中制度與人的協同構建論[J].人文雜志,2011(05).
[3](日)青木昌彥著.比較制度分析[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