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李 靜 方晨
關鍵詞? ?趨向統一,階段特征立意,問題串,結構化板書
? 中圖分類號? G63 ? 文獻標識碼? B ? 文章編號? 0457-6241(2018)21-0049-07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是中國古代史的重要內容,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科學家祖沖之、書法、繪畫與雕塑是其具體表現。①為何政權分立的魏晉南北朝文化成就如此輝煌?當時的時代特征是什么?它與整個中國古代史的階段特征有什么關系?如何讓初一的學生在一節歷史課中去理解深奧的階段特征?筆者經研究與實踐發現,階段特征立意、問題串、結構化板書是破解上述問題,探究這一課的學科本質,“實現基于歷史核心素養的教學”②的有效路徑和方法。
“階段特征發展趨勢”“基本規律和大趨勢”分別是《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11年版)》《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歷史規律的不同表述,是歷史學習過程的終點即歷史學習的認知目標。“歷史規律,是歷史學家對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的描述和歸納,即對多次出現的具有相似性的歷史現象和過程的描述,以及對導致這些現象和過程出現的內在因素和外部聯系的歸納總結。”③
《課標》(2011年版)在中國古代史“課程內容”要求中提出“通過學習知道古代史的一些重要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了解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縱觀中國古代歷史,統一與分立的局面交替出現。“人類的融合統一”是“歷史的方向”,“合久必分只是一時,分久必合是大勢”。④因此,結合《課標》(2011年版)中對中國古代史教學目標和內容的要求,我們將中國古代史的發展線索、發展趨勢概括為“趨向統一”。
什么是統一?統,原來是指絲的頭緒。《淮南子·泰族訓》說:“繭之性為絲,然非得工女煮以熱湯而抽其統紀,則不能成線。”由此派生出把各種分散的事物集中到一起,歸于一致。⑤《辭海》對“統一”的解釋是:一亦作“壹”,謂國家由一個中央政府統治,沒有地方割據。⑥葛劍雄在《再論中國歷史上的統一和分裂》一文中進一步將“統一”解釋為:我們所要討論的統一是指國家之間或政權之間,一個國家或一個政權內部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及結合為整體,而不是其他方面,如文化、民族、語言、風俗、經濟、思想、宗教、血統甚至地理環境,等等的一致性或整體化。⑦因此,統一是指在某一地理范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范圍內的各個部分聯合起來,并對這一地理范圍內的各個組成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既包括疆域的統一,也包括在管理上的完善、鞏固統一的舉措。中國古代的秦、漢、隋、唐、元、明、清時期,上述統一特征明顯。
另外的分裂(嚴格意義上應表達為政權“分立”時期)時期,則是趨向(前往;歸向;朝這某個方向發展①)統一的階段。“多元起源的中華民族,內部不同群體在幾千年的時間里不斷向一體化邁進,維持著和平、統一的主流,保持著對中華文明較高的認同感。這既有自然地理的因素,但更多地體現為主觀構建的結果,是一種機制的成功。中國古代統一多民族國家一體化機制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要素,是綜合作用的結果”。②如魏晉南北朝時期,處于秦漢、隋唐兩個統一王朝之間,政權分立,鮮卑、匈奴、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不斷內遷,與當地漢人交錯居住。農業經濟成為各民族經濟密切交往、文化頻繁交流的紐帶。這為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進一步交融奠定了基礎。基于農耕文明的文化傳承與發展是走向再次統一的主要因素。因此,“趨向統一”既是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征,也是整個中古史的階段特征。
“趨向統一”是指在古代中國這個地理范圍內,國家形態始終朝著由一個中央政府統治,沒有地方割據,沒有分立政權的方向發展,至清朝“建立了龐大的多民族國家,奠定了現代中國版圖的基礎”。③其中,民族交融是“趨向統一”的主體存在方式,農業經濟是“趨向統一”的經濟基礎,文化成就突出成為“趨向統一”的精神紐帶。
“趨向統一”,包括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從過程看是“趨向”;從結果看是疆域的“統一”,即在中國這個地理范圍內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經濟、文化(意識)、政治(制度)、民族、歷史杰出人物等是構成“趨向統一”的要素維度,達成或促進了疆域統一。各要素相互關聯、密不可分:每一要素從不同層面影響著統一的趨勢,共同譜寫趨向統一的進程:古代中國的疆域以及所處地理位置奠定了中國古代經濟不同類型的基礎;不同類型的經濟互通有無,需要和平統一的環境;環境和經濟的社會存在以及人類發展均決定統一意識的延續與發展;其中的歷史杰出人物因設計以及建設完善和鞏固統一的各項制度舉措而“杰出”;經濟、意識和制度建設使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礎上走向從疆域到血緣一體的統一。中國古代歷史上的統一、政權分立、又走向統一,并不是簡單的重復。統一時期使統一的要素更加完備,分立時期繼承或孕育出新的統一條件,幾經輾轉,使統一的條件更加充分、統一的基礎更加牢固。
綜上,中國古代史是古代中國各族人民在中華大地上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與共,形成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建立“龐大的多民族統一國家”的過程。“趨向統一”這一階段特征正是中華民族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規律性成果的體現。
界定階段特征內涵外延的目的是為了厘清階段特征立意的具體表現,為學生理解、解釋《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的內容及其原因奠定基礎。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的課程內容標準規定:“知道祖沖之的數學成就;初步認識書法藝術。了解北方農業技術的成熟和農歷。”④這些要求屬文化史內容,有必要進一步厘清“趨向統一”定義中文化要素維度的內涵。
在維護和推動國家統一的過程中,文化是構筑民族共同心理、維系和發展民族感情、鞏固國家統一意志的紐帶。⑤“這么多人所組成的國家,能夠接受這個統一,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文化的延續。同樣一種文字,同樣一種歷法,同樣一種生活方式的人,對于戰國諸子的思想輿論是容易理解,容易接受的。文化才是中國統一真正的凝固劑。”①無論統一時期還是政權分立時期,“大一統”理念成為歷代統治者最高的政治目標和人民群眾最終的政治愿望。“統一”的意識以中華傳統文化為載體傳承:以中原文化為主體、以儒家文化“大一統”為核心內容,以文字為手段、以文學藝術、科舉制等形式傳遞。
《魏晉南北朝的科技與文化》涉及數學、天文歷法、農學、地理學、書法、繪畫、雕塑等,既是“趨向統一”的需求,也是其結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數學、天文歷法、地理學、農學等領域,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總結創新,在更廣闊的疆域上形成了多元一體的大農業經濟,既為我國農業文明長期領先世界奠定了基礎,也為后來的進一步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其中的天文歷法和地理學,從天地兩個緯度,突出了“大一統”和“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國文化的核心要素,也是“趨向統一”的內在驅動力;書法、繪畫和雕塑則從藝術層面,體現了當時人們的審美旨趣,成為趨向統一的精神紐帶和中華民族持久的內聚力。
基于以上認識,為了幫助學生整體把握“魏晉南北朝文化”的主要表現及其與階段特征的關系,加深學生對文化現象背后的歷史理解,我們依據課標并結合初一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水平,按時序重新整合教材內容,以王羲之、祖沖之、賈思勰為代表,通過歷史人物引導學生了解和認識這一時期的藝術、科學、農業等領域的突出成就,即按照“原因+時空+歷史杰出人物姓名+歷史杰出人物杰出的表現+歷史杰出人物的杰出影響”設計以下三個探究問題:
【探究1】為何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得到古今推崇?
【探究2】為何南朝祖沖之精算圓周率得到中外認同?
【探究3】為何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被譽為“農業百科全書”?
在此基礎上,再行提問:
【探究4】王羲之、祖沖之、賈思勰成為歷史杰出人物的共同原因有哪些?
這既是對前三個探究問題的提煉概括,也是尋找歷史杰出人物成就“杰出”共性(這也是歷史杰出人物本身的階段特征)的過程。階段特征既貫穿于歷史杰出人物始終,決定歷史杰出人物的杰出成就,又構成“魏晉南北朝科技與文化”各個歷史杰出人物的主線。
通過探究以上問題串,希望達成如下教學目標:
教師提供精選的有關“王羲之與《蘭亭集序》、祖沖之和圓周率、賈思勰和《齊民要術》”的圖文材料;學生通過閱讀上述材料提取關鍵信息,了解魏晉南北朝文化的主要表現及其影響(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南朝祖沖之精算圓周率——“祖率”、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農業百科全書”),理解其背后的歷史因素;學生通過探究問題串認同歷史杰出人物的成就獲得與階段特征的關系,認識文化傳承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意義。
教學的過程,是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歷史情境中破解問題串,形成歷史認知的過程。我們創設了以下四個環節的歷史情境:
【環節1】創設歷史情境,導入新課
請觀察敦煌壁畫《西魏·戰斗》(敦煌壁畫285窟)(圖1),說說這幅壁畫描繪了怎樣的歷史場景?描繪了哪個時代?說明了什么?
補充魏晉南北朝歷史沿革示意圖(圖2)。
【設計意圖】圖1體現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個典型特征——動蕩。通過圖1這一直觀的歷史資料,把學生迅速帶入到魏晉南北朝這一時期,結合圖2初步了解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分立,但文化上卻異彩紛呈。從初中學情出發,以人物和小故事引領,通過追隨三位杰出的歷史人物(書法大家王羲之;科學家祖沖之;農學家賈思勰)去領略這一時期文化的輝煌風采。理解政治分立與文化輝煌發展正是這一時期“趨向統一”的獨特表現。
【環節2】師生共同解答問題串,找尋三位歷史杰出人物與階段特征的關系
(一)東晉王羲之與《蘭亭集序》
觀察北師大附中樓道裝飾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圖3),說明了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生活入手,理解王羲之及《蘭亭集序》對后世的巨大影響。
【探究1】為何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得到古今推崇?
問題1-1:東晉王羲之何以能寫出《蘭亭集序》?
【階梯】觀察文字及書寫材質的變化示意圖(材料1),思考文字及書寫材質分別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這些變化對書法藝術的發展提供了什么條件?
材料1: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材料1,引導學生理解漢字和書寫材質變化與書法的關系,了解書法產生的前提條件和物質基礎,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文字的統一有利于文化的傳承,并為“趨向統一”奠定基礎。
材料2:王羲之自幼學習書法,由父親和叔父啟蒙,師承衛夫人等大家,勤學善思。在精研鐘繇、張芝書體的基礎上,大膽革新,以新的筆法和結構創造出俊逸、雄健的新風。
——摘編自《王羲之書法藝術淺論》
【設計意圖】通過材料2和鵝池的小故事引導學生了解家族淵源與個人的勤奮努力是王羲之取得成就的重要原因,理解歷史杰出人物獨特性的原因。
問題1-2:《蘭亭集序》為什么能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階梯】通過《蘭亭集序》書法摹本鑒賞及局部“之”“和”賞析,分析《蘭亭集序》的精妙之處。
材料3:
【說明】從內容上看,《蘭亭集序》是一篇優美的山水文學作品,崇尚自然,寄情于山水之中,雖處亂世,并不茍且,追求精神不朽和自我生命價值的實現。在書法藝術上自由揮灑,內容與形式完美統一,表達了作者風流自賞的審美理想和生活狀態,“魏晉風骨”躍然紙上。全篇324個字,字字精妙,變化多端。其中“之”字出現了20次之多,但無一雷同,每個字都有獨立的軀體和精神,這就是書法藝術的最高魅力。“和”字,字形結構、用筆、章法等方面,均達到了“中和之美”的最高境界。正如著名美學家李澤厚所說,王羲之的書法韻度兼備,體現了儒家中庸理想,“在書法藝術的領域內最為完美地體現了魏晉風度,又未流于疏狂,合乎儒家所要求的‘文質彬彬和‘中和的審美理想”。①
《蘭亭集序》問世后,眾口交譽,尤其得到了唐太宗的推崇,奠定了《蘭亭集序》天下第一行書的地位。
歷代帝王多推崇《蘭亭集序》是國家文治的一種表現。從古至今,我國文化發展的主線是以漢字為載體的漢文化的發展,正如語言學家帕默爾所說,“漢字是中國通用的唯一的交際工具,惟其如此,它是中國的脊梁……中國的統一,正如所有行政區域的統一那樣,完全依靠一種共同交際手段的存在”。②漢字增強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書法是漢字的藝術表現,以王羲之為代表的書法家們通過書法及碑刻作品自覺傳承了儒家的價值追求,是中國人觀念層面自然、自覺的選擇,為“趨向統一”奠定了一定的文化根基。
【設計意圖】從內容、形式和思想方面進行鑒賞和分析,初步感受《蘭亭集序》的筆墨之美,知道歷代帝王的推崇是《蘭亭集序》成為天下第一行書的原因之一,理解其被推崇背后的原因和作用,認識漢字和書法是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載體,是魏晉南北朝趨向統一這一階段特征的重要表現。
(二)南朝祖沖之與圓周率
【探究2】為何南朝祖沖之精算圓周率得到中外認同?
問題2-1:分析材料4~6,總結祖沖之繼承了先人的哪些研究成果?他是如何精算圓周率的?
材料4:歷代圓周率結果統計表
材料5:“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
——劉徽:《九章算術注》
材料6:祖沖之計算圓周率情況簡表
【設計意圖】感受祖沖之的科學研究是建立在繼承前人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復雜的運算取得的成果,學習他探索、實證、創新的科學精神。
問題2-2:分析材料7~9,談談祖沖之為何要精算圓周率?
材料7:當時使用的《元嘉歷》已經與實際天象不合。冬至和夏至時刻差1天,五星出沒時間差40天等等。歲歲后移,就會引起了二十四節氣的變動。
——摘編自《南朝數學家祖沖之傳》
材料8:祖沖之測算的一年時間與現代測算相比只差50秒。他制定出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能精確預報二十四節氣以及日食和月食等天文現象。
材料9:“祖沖之與戴法興關于《大明歷》的辯論”
祖沖之請求實行更準確的《大明歷》,引起了當時權臣戴法興的反對,戴法興主張“古人制章,萬世不易,古法雖疏,永當循用”。祖沖之反擊道:“愿聞顯據,以核理實,浮辭虛貶,竊非所懼。”
——摘編自祖沖之:《辯戴法興難新歷》
《宋書·歷志下》
【說明】對圓周率的研究與古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小到水井糧倉,大到宇宙星辰的運行軌跡。尤其是對天文研究的影響更大,“失之毫厘,謬以千里”。只有精確掌握了圓周率,才能更好地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祖沖之不僅精算圓周率,還將數學研究與天文學研究結合起來,對歷法進行精細的觀測和推算,制定出了當時最先進的《大明歷》。有了更精確歷法,老百姓就會依據二十四節氣來更好地進行農業生產。除此之外,歷法還有更深層的政治寓意。古人相信“大一統”和“天人感應”,認為天文歷法中蘊含著宇宙運行的規律和國家興衰的秘密。歷代王朝都非常重視天文歷法,將其看做是超越人間統治的最高準則,是中華先民共同遵循的社會秩序,價值認同成為趨向統一的內在驅動力。
材料10:“祖沖之發明水碓磨”
問題2-3:分析材料10回答祖沖之除了是數學家和天文學家外,還作出了哪些貢獻?
【設計意圖】引領學生認識科學研究與現實需求的關系,理解數學和天文學發展對于農業社會的重要指導意義。理解天文歷法中蘊含的“天人合一”“大一統”對于君主統治和國家統一的政治文化含義,理解價值認同是文化認同的核心。理解科學家祖沖之唯實求真、無私奉獻的精神。
(三)北魏賈思勰與《齊民要術》
【探究3】為何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被稱為中國農業百科全書?
問題3-1:分析材料11,回答賈思勰為何要編寫《齊民要術》?
材料11:“加以政令失所,水旱為災,一谷不登,胔腐(zì,指尸體)相繼。古今同患,所不能止也,嗟乎!”
——《齊民要術·序》
【設計意圖】了解北方因少數民族入侵對農業帶來的巨大破壞,理解賈思勰關注民生,關注時代重大問題。閱讀課本、提取信息了解賈思勰編寫農書的方法和堅持不懈的精神。
問題3-2:分析材料12,提煉《齊民要術》涉及哪些農業領域?概括其特點。
材料12:《齊民要術》目錄簡表
【設計意圖】通過目錄簡表,學生概括農書涉及的多種農業領域,了解農林牧副漁的大農業的概念,了解農業百科全書的含義。理解農業經濟是各民族經濟密切交往的基石,知道北朝時期我國北方農業生產技術已經恢復并達到較高水平,具有精耕細作、多元交匯的特點,為在更廣闊的疆域內趨向統一奠定了經濟基礎。
問題3-3:分析材料13,概括《齊民要術》的重要價值。
材料13:歷代農書傳承簡表
【設計意圖】理解農書對于農業社會經濟的指導性作用,認識中國古代農業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是國家趨向統一的物質基礎和必然要求。
【探究4】王羲之、祖沖之、賈思勰為何都能成為歷史杰出人物?
【預案】三者都非常關注社會的重大需求,繼承借鑒前人的成果,通過個人的努力奮斗取得突破性成果。他們“杰出”的表現與他們所處時代的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和階段特征高度一致。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關注歷史杰出人物個體成功的原因以及個體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體與歷史發展大趨勢之間的關系。
【環節3】在【環節1-2】的基礎上,形成結構化板書
【說明】魏晉南北朝時期偉大的科學家和藝術家在書法藝術、科學技術和農業技術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繼承了秦漢大統一時期留下來的文化成果,通過自身不斷的努力創新,進一步推動了中華文化的發展。盡管這一時期政權分立,社會動蕩,這些優秀的先民就像精神的纖夫一樣,總能憑借文化的力量,推動歷史的巨輪,駛出漩渦,走向下一個統一的盛世。
【環節4】評價:運用學科視角解決問題
布置課后作業:為何北朝酈道元的《水經注》以西漢“大一統”王朝的版圖為基礎?
【設計意圖】學生依據課堂師生探究學習其他杰出歷史人物的思路來搜集資料,解決問題,理解在“大一統”思想影響下的地理學家將渴望國家統一的想法融入自己的學術著作,理解價值認同是趨向統一的核心。
本文以初中“魏晉南北朝的科技和文化”為課例,闡述對“趨向統一”這一中國古代史階段特征的課堂教學理解,探索其實現的具體路徑。課前,界定“趨向統一”的內涵,厘清魏晉南北朝文化與“趨向統一”的關系;課中,以問題串的方式引領學生探究“取得杰出成就”和“成為杰出歷史人物”的原因。學生理解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下文化不同層面與“趨向統一”階段特征的關系。課后,運用所學解決相同的歷史問題,為學生運用學科視角解決問題搭建平臺。上述學習過程,是實現基于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教學的過程,以“趨向統一”這一階段特征為核心,以魏晉南北朝文化為引領,通過探究問題串使學習內容情境化,而形成結構化板書又使所學內容結構化。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基于史實認識歷史的“基本規律和大趨勢”,在系統思考問題的過程中建構知識的整體性,避免學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孤立或者割裂地理解歷史,將歷史學習變成機械的散點記憶。更重要的,在探究階段特征的過程中,學生進一步思考成就歷史杰出人物“杰出”的原因,從中逐漸學會自覺關注國際國內大勢,投身于發現、提出并解決能促進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努力把自己打造成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發展的人才。
【作者簡介】李莉,中學高級教師,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歷史教師。
李靜,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歷史教師。
方晨,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京西分校歷史教師。
【責任編輯:王雅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