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人民政府
泰安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將深化“一次辦好”改革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舉措,全面構建“1+5+7”的改革配套政策體系,以組建行政審批服務局為關鍵一招,以向縣級下放市級行政權力為基礎支撐,以創新推行“貼心代辦”為載體平臺,著力推進縱向的放、橫向的管、立體式的服,不斷構建審批服務便民化新路徑,打造營商環境的“泰安高地”。
一、推進權力重構,優化行政審批服務模式
一是積極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許可權改革。把市行政審批服務局的組建作為支撐“一次辦好”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一招,在全省率先行動,積極推進。在城市最核心區位的時代發展線上,依托泰山國際會展中心,升級打造了10000平方米的新政務服務大廳。9月26日市行政審批服務局與新遷建的市政務服務大廳正式掛牌運行。行政審批服務局組建后,審批機構由原來的27個歸并為1個,審批科室由112個減少為6個,審批人員由379名精簡為61名,初步構建起簡約高效的審批服務機構。
二是重點推進“一窗受理”“一鏈辦理”。以政務服務大廳升級搬遷為契機,按照“6+1”的功能分區對大廳進行全新布局,推動更多事項進駐辦理,確定48個部門539項事項進駐。重點針對投資建設項目、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領域,全面實行“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綜合窗口出件”的“一窗受理”服務模式。鏈條化梳理關聯事項辦理全過程,整合重塑相應權力事項、服務事項流程,變“一事一流程”為“多事一流程”,審批效率大幅提升。結合新大廳啟用,推進社會事務、社會保險、納稅服務等領域的事項納入統一辦事流程,實施“一鏈辦理”。
三是著力推進“一網通辦”“一線連通”。不斷完善政務服務平臺功能,實現了省、市、縣、鄉四級互聯互通,市級行政許可事項全程網辦率和在線申辦率達到98%,與省級自建業務系統數據對接工作穩步推進。積極推進網上政務向基層延伸,將全市14726項公共服務事項全部納入山東省政務服務一張網。同步推動行政執法工作信息化、標準化建設,印發《全市行政處罰與行政強制權力網上運行工作實施方案》,逐步實現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事項上網運行。將除110、120以外的75個部門自設熱線、社會短號碼類咨詢、投訴、服務熱線統一整合至12345民生服務熱線平臺,實現“一號聯通”,一個號碼提供政策咨詢、服務訴求、意見建議、舉報投訴等服務,打造群眾辦事“零距離”、企業服務“零障礙”的綜合熱線服務平臺。
二、持續簡政放權,助力“最多跑一次”再升級
一是創新下放(委托)行政權力事項。著眼進一步推動權力下沉、重心下移,促進縣域經濟健康發展、轉型發展,按照“應放盡放、放無可放”原則,對市級5410項(含子項)行政權力事項進行全面梳理,經縣(市、區)及功能區提報、編辦匯總論證、法制辦合法性審查、征求部門意見,在全省率先向縣(市、區)下放市級行政權力4120項、委托功能區行使市級行政權力3676項。
二是深入開展減證便民專項行動。2017年,市級共清理各類證明和繁瑣手續77項,縣級清理各類證明蓋章類材料事項64項。今年4月,再次梳理并公布村(社區)開具的證明材料事項12項。8月29日市政府辦公室印發《關于做好證明事項清理工作的通知》,對清理證明事項和繁瑣環節手續工作再次作出部署,凡市縣自行設定的證明事項,一律取消。經梳理,市縣兩級設定的證明事項有42項,現已全部取消。
三是扎實推進“貼心代辦”“貼近服務”。全面對標江浙等先進地區,從方便企業群眾辦事出發,拆分公布“一次辦好”事項清單,力求時限更短、材料更簡、流程更優,市縣共公布“貼心代辦,一次辦好”事項11580項。按照“一窗受理、自愿委托、無償代辦、全程服務”的原則,設立代辦服務機構,分級分類組建代辦隊伍,對拆分公布的“一次辦好”清單事項,提供“一對一”的貼心代辦服務,首批重點在投資建設項目、企業開辦、不動產交易登記三個領域積極推進,凡符合條件的企業群眾均可提出委托申請,并簽訂委托代辦協議,安排專人提供全流程、便捷高效的代辦服務。
四是加快推進政務信息共享應用。進一步完善共享交換平臺功能,建設完成政務信息資源共享網站所涉及的目錄展示、資源展示、資源申請、共享需求提交等子模塊,實現了與省平臺目錄級聯、服務級聯、申請流程級聯。自主開發完成了目錄綜合查詢、數據綜合查詢、電子監察等模塊。不斷推進重點領域信息歸集共享,截至目前,已完成醫保信息、社保信息、個體戶信息等16個資格資質類信息匯集工作,實現了普通中小學學籍學歷數據信息的查詢。
三、堅持對齊對標,集中攻關專項行動
一是以商事制度改革放寬市場準入。在去年“五十證合一”改革的基礎上,將財政、人社、住建、商務等9部門分別辦理的12項涉企證照事項納入改革范圍,實現“六十二證合一”。積極推行“照后辦證承諾制”改革,將公安、住建、文廣新等部門的21項行政審批事項納入首批改革事項目錄,由申請人簽署承諾書承諾符合審批條件并提交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有關材料,審批機關先行辦理,申請人達到法定許可條件后,即可從事被許可行為。積極推動“證照分離”改革,在泰安高新區對103項行政許可等事項進行試點,重點破解“辦照容易辦證難”“準入不準營”等突出問題,持續激發市場活力。
二是以“3545”改革帶動提高辦事效率。把企業開辦、不動產登記、施工許可作為突破口,大力精簡材料、環節和流程,實現新開辦企業3個工作日內即可完成營業執照辦理、公章刻制、銀行開戶、涉稅辦理、社保登記等事項;2個工作日內完成不動產抵押登記業務辦理,5個工作日內完成不動產轉移登記發證業務辦理;45個工作日內完成包括從立項到竣工驗收在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過程。帶動推進水汽暖報裝實行最高限時(供水報裝時限12個工作日,民用用戶供氣報裝時限18個工作日,工商用戶供氣報裝時限11個工作日,供暖報裝時限29個工作日),電力接入、信貸獲得進一步壓縮時限,提高辦事效率,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盡快見效。
三是以“雙隨機、一公開”監管規范市場運行。加強和創新政府監管,實現“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全覆蓋,不斷加強抽查結果運用,錄入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山東)并向社會公示。截止目前,全市工商系統已推送公示“雙隨機、一公開”抽查檢查結果11051條,非工商部門已推送抽查檢查結果1052條。積極探索開展跨部門“雙隨機”聯合檢查工作,市工商、食藥監、質檢三部門率先探索,通過協同監管工作平臺,隨機匹配執法人員,對隨機抽取的245戶企業進行跨部門聯合檢查,為下一步更大范圍跨部門“雙隨機”聯合檢查積累經驗。
四是以評估機制促進營商環境不斷改善。借鑒世界銀行評價體系,參照省營商環境評價指標設置,結合泰安實際,建立以企業開辦、獲得信貸、不動產登記、工程建設項目審批、獲得電力、辦理納稅6個方面、17個子項為主要內容的營商環境評價體系,不斷完善營商環境“目標、執行、評估、反饋、提升”的閉環運行機制,推動全市營商環境整體持續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以更全的機制抓協調,以更大的擔當抓督導,以更細的舉措抓落實,不斷把全市“一次辦好”改革推向縱深,打造“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服務質量優、群眾獲得感強”的一流營商環境。
關鍵詞:創新 營商環境? 行政審批 泰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