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子龍
摘要? ? 淮麥33由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于2009年育成,適合在江蘇淮北麥區種植推廣。本文對淮麥33小麥的特征特性進行了簡單總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其高產栽培技術,以期為促進淮麥33在宿豫區的進一步推廣種植提供參考。
關鍵詞? ? 小麥;淮麥33;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12.1.048? ? ? ? 文獻標識碼? ? B? ? ? ?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3-0032-01
淮麥33為超高產、抗性水平高、品質優的半冬性小麥品種,由煙農19與鄭麥991雜交選育而來,于2009年育成,育種單位為江蘇徐淮地區淮陰農業科學研究所,審定編號為蘇審麥201305,適合在江蘇省淮北麥區種植。近年來,淮麥33品種在江蘇淮北麥區逐漸推廣種植,表現出穗大、粒多、抗性強、后期熟相好等優點。為了進一步促進該品種在宿豫區的推廣種植,現結合當地小麥生產實踐,對淮麥33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進行總結。
1? ? 特征特性
淮麥33為中晚熟品種,全生育期226~234 d,幼苗長勢健壯,葉片寬長,對寒冷有很強的抗性。冬前表現出較強的分蘗能力,成穗率中等[1]。株高80? cm左右,莖稈有較強的韌性,抗倒伏能力強。為緊湊型品種,旗葉上沖,寬大,顏色比較深,出穗整齊,穗形狀接近長方形,為長芒。籽粒形狀為橢圓形,比較飽滿,外殼和籽粒的顏色均為白色。成穗數平均為580萬穗/hm2,穗粒數38粒左右,千粒重約40 g。對紋枯病表現為抗,對梭條花葉病表現為高抗。2011—2012年參加黃淮冬麥區南片冬水組品種區域試驗,經過測產,平均產量為7 519.5 kg/hm2,較對照品種周麥18增產近5%;2012—2013年繼續參加試驗,平均產量為7 606.5 kg/hm2,較周麥18增產9.9%;2013—2014年參加生產試驗,經過測產,平均產量為8 934 kg/hm2,較周麥18增產6.1%左右。
2? ? 高產栽培技術
2.1? ? 深翻整地
上茬水稻收獲后實施秸稈還田,在此基礎上進行深翻土壤,深度控制在20? cm左右,以提高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整平地面,確保田間高低差不得超過3? cm,及時將田間的溝渠疏通好。
2.2? ? 種子處理
播種之前種子要進行藥劑拌種,按照每25 kg種子拌6%戊唑醇懸浮液10 mL的比例拌種,堆悶3 h左右即可,對病害的預防有較好的效果[2]。
2.3? ? 適期播種
要獲得壯苗,關鍵的措施在于適期播種,在宿豫區淮麥33適宜在10月中旬左右播種。播種量要適宜,控制基本苗密度為270萬~300萬株/hm2,一般播種量為150~225 kg/hm2,如果土壤中肥力水平低或者土質為黏壤土,則可適當增加播量,如果播種時間較早,可以適當降低播量,晚播則適當增加播量。播種采取等行條播方式,要求播種深度2~3? cm、播種均勻,確保一播全苗。播種后及時觀察,出苗后根據情況及時做好補種工作。
2.4? ? 施用生長調節劑
如果播種前未進行種子處理,則在小麥處于3~4葉時噴施生長調節劑,如矮壯豐等,有促進根系生長、增加分蘗等作用。3月中旬時噴施適量的矮壯豐,對小麥植株抗倒能力的提高有很好的作用。小麥進入破口期后,如果群體密度過大、植株過高,則可噴施勁風等,對抑制植株長勢過旺有一定的效果[3]。
2.5? ? 施肥管理
小麥的高產在施肥上要掌握穩施氮磷肥、適當補施鉀肥、搭配施入微量元素肥、增加有機肥的施入等施肥原則。各階段結合小麥生育特點及土壤肥力情況施肥,基肥要施足。結合宿豫區土壤肥力情況進行配方施肥,采取分期施肥,掌握好各時期施肥的比例,推廣氮肥后移技術。底肥主要為農家肥,適當搭配氮、磷、鉀肥,具體用量為施入農家肥15 t/hm2左右、尿素150 kg/hm2、復合肥450 kg/hm2等。小麥全生育期分別需要純氮肥330 kg/hm2、磷肥120~150 kg/hm2、鉀肥150~180 kg/hm2。氮肥的施入比例為基肥占50%,平衡肥、拔節肥、孕穗肥分別占10%、30%、10%左右;磷肥50%作基肥、50%作拔節孕穗肥施入;鉀肥在各時期施入比例同磷肥。拔節孕穗肥的施用分2次進行,分別在小麥處于倒3葉、倒1葉時進行,各施1/2,注意肥料要深施。小麥進入抽穗期、籽粒灌漿期進行葉面施肥,選擇磷酸二氫鉀噴施,如果土壤肥力水平低,則可適當噴施尿素溶液。
2.6? ? 控制水分
12月上中旬左右當日均溫為3 ℃時澆越冬水,澆水量至少為600 m3/hm2;3月底在施拔節孕穗肥的同時澆水600~750 m3/hm2。小麥進入灌漿后期之后,土壤中的水分含量不宜過高,以免影響到小麥的品質。因此,此階段適當控制澆水量,確保土壤中含水量處于較低水平,尤其注意不要澆麥黃水。
2.7? ?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病蟲害的防治上,重在預防,必要時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淮麥33生產中常見的病蟲害有赤霉病、紋枯病、麥蜘蛛、麥蚜等,可在秋季挖好“三溝”并做好清溝等管理工作,確保水分及時排出,避免發生澇害,以降低田間病害發生程度。病害發生后施入噻呋酰胺、多福酮等,蚜蟲等蟲害可選擇噻蟲嗪等藥劑防治。小麥播種后至出苗之前進行化除1次,噴施30%~35%拜寶瑪1 200 mL/hm2,對田間的單子葉雜草以及小麥生長前期常發生的雙子葉雜草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4]。
2.8? ? 適時收獲
淮麥33進入蠟熟后期后即可收獲,采用機械收獲,及時脫粒、晾曬,確保豐產豐收。
3? ? 參考文獻
[1] 沈建華.試述淮麥33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新農村,2014(22):102-103.
[2] 徐士清,曾凡華,徐海洋,等.稻茬小麥新品種淮麥33特征特性及超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4(12):173-174.
[3] 王俠.小麥新品種淮麥33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7,37(18):142.
[4] 周成剛,楊沛.“淮麥33”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6(6):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