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屏南縣引進示范種植新品種雜交水稻錢優3301,農藝性狀表現良好,熟期適中、抗逆性較強、產量高、米質優、口感佳。介紹了雜交水稻新品種錢優3301的特征特性,并總結了其高產栽培技術,以供參考。
關鍵詞 雜交水稻;錢優3301;特征特性;高產;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1.0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047-01
錢優3301是福建省農科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及浙江省農科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用錢江1A和閩恢3301聯合育成的三系雜交稻品種。雜交水稻新品種錢優3301具有高產穩產、耐高溫、抗逆性較強、適應性廣的特點。品種示范結果表明,其群體個體有效協調,光合利用率高,源富而庫足,達高產水平。因此,該品種適合在屏南縣引進種植,另建議在稻瘟病輕發地區推廣種植。2015年引種于屏南縣長橋、路下、嶺下等地示范,農藝性狀表現較好、熟期適中、產量高、穩產、抗逆性較強,米質優,作為雜交單季稻新品種非常具有發展前景。
1 特征特性
1.1 農藝性狀
錢優3301雜交水稻屬基本營養性組合。株高中等,平均為110 cm;分蘗能力中等,有效穗數279萬穗/hm2,穗長24.5 cm,穗粒數152粒,結實率85.5%,千粒重28.6 g,穗大粒多、結實率高[1],熟期轉色好,適應性較強。
1.2 米質
米質檢測結果:糙米率84.2%,精米率75.4%,整精米率48.2%,粒長7.2 mm,長、寬比3.3,堊白米率25.0%,堊白度4.0%,蛋白質含量9.6%,直鏈淀粉含量18.2%,透明度1級,堿消值4.5級、膠稠度84 mm,米質達二等優質食用稻部頒標準。
1.3 產量表現
2011年錢優3301參加省晚稻區域試驗,平均產量7 416.9 kg/hm2,比對照谷優7905增產10.01%,達極顯著水平;2012年續試,平均產量為7 881.9 kg/hm2,比對照谷優7905增產6.62%,達極顯著水平。2013年參加省晚稻生產試驗,平均產量為8 033.1 kg/hm2,比對照宜優673增產4.01%。2015年,長橋鎮前高溪村某專業戶種植0.6 hm2,平均產量為9 450 kg/hm2;路下村某專業戶種植0.2 hm2,平均產量為9 180 kg/hm2;長新村某種植專業戶種植1.2 hm2,平均產量為9 345 kg/hm2。
1.4 適宜種植區域
屏南縣位于北緯26°44′~27°10′,東經118°41′~119°13′,海拔250~1 627 m,平均海拔830 m,水田海拔250~1 160 m。根據地理氣候特點和錢優3301生育特性,建議在海拔950 m以下中海拔地區作單季稻種植。
2 高產栽培技術
2.1 適時播種
以4月下旬播種為宜,8月上旬即可抽穗揚花,此期自然溫光條件好,有利于促進水稻灌漿成熟,飽滿谷粒,達到高產目的。
2.2 培育壯秧
在施足基肥的基礎上,提倡采用濕潤育秧或旱育秧方式,秧齡35 d左右。一葉一心期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50 g/hm2對水1 125 kg/hm2噴施,促進壯苗。三葉一心期施三元復合肥150 kg/hm2作斷乳肥,移栽前5~7 d施用尿素75 kg/hm2作送嫁肥。秧田水漿管理以淺灌為主,利于促進有效分蘗,培育帶蘗壯秧[2-3]。此外,要注意加強秧田病蟲害防治工作。
2.3 合理密植
在栽培上,以促進多穗大穗、奪取高產為生產目標。中上等肥力的田塊一般密植規格為25 cm×30 cm,低肥力田塊20 cm×28 cm,叢插2粒谷,基本苗數保證在150萬~180萬株/hm2,采用寬行窄株栽插種植法,充分發揮重穗型品種的增產潛力。
2.4 肥料運籌
科學施肥,提高植株群體質量和產量。水稻產量9.75 t/hm2以上的大田,施純氮270 kg/hm2,N∶P2O5∶K2O=1.0∶0.5∶0.7,以“前重中穩、后補平衡”為施肥原則,合理配比基肥、追肥和穗肥?;收忌诳偸┓柿康?0%、追肥占40%、穗肥占10%,有條件的地方可施充分腐熟的農家肥15 t/hm2作基肥。齊穗后至灌漿期根外追施0.3%磷酸二氫鉀1~2次,以增加千粒重。
2.5 科學管水
在水漿管理上,前期遵循“淺水栽插、寸水活苗、薄水分蘗”原則[4];當田間總莖蘗數達到夠穗苗數的80%時,開始適時分次輕擱田[5],以曬到田間起雞爪裂、分蘗停止且葉色微黃為準,然后進行正常灌水,控制高峰苗不超過450萬株/hm2;孕穗后期稻田不能缺水,堅持淺水勤灌,薄水保根養葉,促壯苗,利于群體合理發展;孕穗至抽穗揚花期稻田保持淺薄水層;灌漿結實階段水漿管理以干濕交潛為原則。全生育期遵循 “前水不深、后水不灌、養根保葉”。
2.6 病蟲草害綜合防治
堅持“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根據當地氣候條件變化及發布的病蟲害預報,對病蟲害進行及時有效的防治。播種前采用強氯精浸種消毒,做好種子消毒工作,以控制種子帶菌量。秧苗期重點防治稻薊馬和苗葉瘟危害。生育中期關注稻田卷葉螟、稻飛虱、葉瘟的發生情況,以防為主,加強防治工作[5]。卷葉螟和穗頸瘟是生育后期的防治重點,尤其破口期和齊穗期的病蟲害防治工作需要重視。
可采用化學除草劑防除雜草,秧苗移栽后5~7 d,用15%芐·乙·甲450~600 g/hm2拌尿素90 kg/hm2,充分混勻后均勻撒施于稻田。水層控制在3~5 cm,保持3~5 d。
3 參考文獻
[1] 陳小琳.優質稻錢優3301在沙縣示范表現及高產栽培技術[J].福建稻麥科技,2015(2):56-57.
[2] 江宗安.雜交水稻組合“Ⅱ優936”高產栽培技術[J].上海農業科技,2011(5):48.
[3] 李章湊.雜交水稻組合Ⅱ優936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2006(8):25.
[4] 陳志權,曾玉清,呂澤林,等.優質雜交水稻川優6203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雜交水稻,2015,30(2):44-46.
[5] 范兵,孫永建,田永宏,等.優質高產兩系雜交中稻廣兩優35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湖北農業科學,2015(24):6139-6140.
現代農業科技2016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