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莉萍
摘要 徐紫薯1號具有高產、穩產、優質、抗病、抗逆、適應性廣等特點,除富含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外,還富含硒元素、花青素、胡蘿卜素、甲基花青素、綠原酸及多種維生素和鈣、磷、鐵等礦物質及一定的纖維素,具有抗癌、防癌等保健功能,是一個理想的多用型特色甘薯良種。結合該品種特征特性,總結其主要栽培技術,實行因種栽培,為奪取增產增收提供參考。
關鍵詞 甘薯新品種;徐紫薯1號;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3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026-02
徐紫薯1號系中國農科院甘薯研究所,利用日本優質食用品種紅東作母本、國際熱帶作物研究所黃皮黃心食用品種TIB10作父本,通過嫁接誘導開花、有性雜交、多點綜合鑒定選育而成的多用型特色甘薯新品種[1],2004年3月,經江蘇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為合法的推廣品種。
2006年引入蘇州市,經多年的種植試驗示范,該品種一般產量為30 t/hm2左右,高產田塊產鮮薯37.5~45.0 t/hm2。其中:吳中區浦莊基地高產田2.38 hm2,收獲鮮薯56.27 t/hm2,產值逾18萬元/hm2。目前吳中區種植面積逾400 hm2,蘇州市發展到2 080 hm2。由于該品種產量產值高、品質好、營養豐富,并且有獨特的抗癌、防癌等保健作用,深受蘇州人民青睞。現將該品種的特征特性及主要栽培技術總結如下。
1 特征特性
1.1 特征
徐紫薯1號葉片均為綠色,莖綠帶紫,葉片心形,葉脈深紫色,中長蔓型,地上部生長勢強,分枝數5~8個。薯塊紡錘形、萌芽性好、出苗多、苗健壯[2]。薯皮深紅色、薯肉紫色、結薯較集中,商品薯率高、薯塊營養豐富,薯塊內除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和脂肪外,還富含硒元素、花青素、VA、VB、胡蘿卜素、VC、甲基花青素、綠原酸和鈣、磷、鐵等礦物質,以及一定的纖維素,具有一定的抗癌、防癌保健功能。生吃鮮嫩、味甜,蒸煮熟后肉紫色鮮艷,香甜細膩可口。
1.2 特性
甘薯起源于秘魯、厄瓜多爾、墨西哥一帶,明朝萬歷年間傳入我國,已有500多年歷史。最先在廣東、福建種植,后擴大到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等地,由于適應性廣,在我國南北各省廣泛栽培。甘薯生長喜溫暖、陽光和地勢高爽的砂質壤土,適宜生長溫度為25~32 ℃,不耐低洼漬澇及氮肥過量的條件,春薯全生長期一般在200~220 d。徐紫薯1號抗莖線蟲病、中抗根腐病和黑斑病,產量略高于徐薯18,性狀與徐薯18相似。經區試與生產試驗,徐紫1號產量表現較高,富含花青素,熟食味好,加工食品色澤鮮艷,商品價值高,是一個適合作為綠色保健食品、直接食用或食品加工用的甘薯新品種。
2 栽培技術
2.1 培育壯苗
甘薯育苗總體要求是“苗早、苗足、苗壯”。壯苗根源基多而發達,栽后活棵快,發根結薯多,是全苗、壯株、薯多、薯大的基礎。壯苗的一般標準是莖粗壯、節間短、葉片肥厚、大小適中,具有本品種特征、無病蟲害,剪口乳汁多。一般苗長20~25 cm,苗齡30 d左右、莖粗0.5 cm以上、春薯百苗重0.50~0.75 kg、夏苗百苗重2 kg左右,培育壯苗的措施包括建床、排種和苗床管理等方面。
2.1.1 建床。肥土溫床要求建于避風向陽高坡處,有土墻溫床也有磚砌永久性溫床,床長一般10 m左右、寬1.5 m,床墻砌成北高南低簸箕形,北墻高50 cm、南墻高20 cm、苗床面向南向陽、床內挖土深50 cm,然后對床內床體進行藥劑消毒,再曝曬3 d,在3月上旬先填放發酵物牛馬糞肥厚30~35 cm,糞肥上再鋪上10~15 cm厚營養細土,每床再澆上人糞尿150 kg,等待牛馬糞發酵發熱。
2.1.2 排種。待溫床內牛馬糞發酵發熱,床溫上升并穩定在30~32 ℃時,進行排種。將選好的薯種(即大小適中、薯皮光滑、無病蟲害、無傷疤且未受過凍害濕害的薯塊)用25%多菌靈500倍液消毒5~10 min,排種量20~25 kg/m2,大薯塊排密些、小薯塊排稀些,萌芽性強的品種適當稀些。排種后蓋上細土,以蓋沒種薯即可,澆1次透水,待種薯發芽。
2.1.3 苗床管理。要求種薯發芽溫度控制在28~32 ℃,一般7~8 d即能出苗。出苗前以催為主,齊苗后催煉結合,剪苗前以煉苗為主。管理的主要措施是控制床溫和濕度,及時剪苗,適時追肥。此外,苗床要及時松土除草、剔除病苗、爛薯等。一般剪苗1次追施1次肥料,以確保薯苗不斷生長。
2.2 整地筑壟
種植春薯應在秋冬季節進行深耕凍伐,耕深30 cm左右,開春復耕,整平碎土層扶壟[3],施足有機肥,施精雜肥45 t/hm2。筑壟要求:土壤寧干勿濕、上無坷垃、可無臥伐、壟距80 cm、壟高30~40 cm、壟頂寬35 cm,壟距均勻一致,深溝高壟、壟面細平、四周開好排水溝。夏薯種植一般在麥子或油菜收獲后,立即搶茬整地筑壟,標準參照春薯。
2.3 提高栽插質量
提高甘薯栽插質量,其目的就是提高薯苗移栽成活率,是實現甘薯高產的基礎,必須牢牢抓好。
2.3.1 壟內施肥施藥。為確保薯苗健壯生長和防治地下害蟲,一般在壟內施腐熟兔羊糞肥15 t/hm2或碳酸氫銨375 kg/hm2,既能作肥料又能防治地下害蟲,也可以在薯苗移栽前在壟內施喹硫磷或大力神顆粒劑30 kg/hm2防治地下害蟲,其效果也十分顯著。
2.3.2 適時栽插。當壟溫上升并穩定在15 ℃時即可栽插春薯,在蘇州地區一般4月20日后開始栽插,夏薯一般在麥收后立即筑壟,可澆水栽插,也可以趁雨后搶栽,確保成活率。栽插時可斜插也可水平插,栽深5 cm左右、栽后封嚴壓實、大小苗分級栽植,淘汰過夜苗或病蟲苗、每壟栽1行。株距20~25 cm,密度為52 500株/hm2左右。
2.4 田間管理
徐紫薯1號栽插3~5 d后,檢查有無死苗缺苗。如發現有死苗缺苗,應立即選用壯苗補栽。徐紫薯1號在生長期,如遇下雨天氣或連續陰雨,特別是梅雨季節,應在原三溝的基礎上,疏通溝系,及時排凈田間積水,以確保薯苗健壯生長。薯苗成活后,壟面雜草也開始生長,為確保薯苗健壯生長,不造成草荒,必須及時抓好壟面的松土除草工作,松土除草次數一般為2~3次,至薯苗封行為止。
2.5 病蟲害防治
甘薯一般常遭地下害蟲如土蠶、蠐螬、螻蛄等危害,中后期地上部分常遭斜紋夜蛾幼蟲危害[4]。對地下害蟲,可在栽插前在壟內施用喹硫磷或大力神顆粒劑30 kg/hm2防治,還可以在移栽前在壟內施碳酸氫銨375 kg/hm2防治。在甘薯生長中后期,如發現斜紋夜蛾幼蟲危害,一般可在3齡前用胃毒劑農藥防治。
2.6 適期收獲
春薯一般在8月底開始收獲,夏薯一般在10月中下旬開始收獲。收獲方法:利用鐵塔刨收,收獲時必須輕刨細收。收獲的甘薯必須輕拾、輕裝、輕運、輕卸,以防碰傷薯皮。留種的甘薯,必須選擇無傷疤、無病蟲、單薯重200~250 g大小適中均勻的薯塊,霜降前收獲入窖。
3 參考文獻
[1] 譚西貴,孫明芳,李秀英.多用型特色甘薯“徐紫薯1號”的選育與應用前景[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1):25.
[2] 馬代夫,李秀英,李洪民,等.甘薯新品種徐紫薯1號的特征特性及栽培要點[J].江蘇農業科學,2004(6):53-54.
[3] 馬文玲,張蕊.紫薯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127-128.
[4] 謝麗君.紫薯規范化高產栽培技術[J].四川農業科技,2015(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