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澤莉
摘 要:每個時代都有相應的事物作為時代特征,教育也是如此。“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新科技新信息事物的產生引發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思考,信息技術需要從“技術流”到“意識流”的轉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環境的優勢去提升信息素養,創造信息生活。
關鍵詞:“互聯網+” 教育 信息技術教學 新課改
中圖分類號:G633.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科技走進并時刻改變、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出門不再害怕忘記帶現金;滿大街的共享單車隨見隨騎;去到陌生的地方也不再害怕迷路,因為這些安全感與便捷感都可以用一臺手機+數據網絡給予你。“互聯網+”的影響是翻天覆地的,環境技術的變革,使得我們對“互聯網+”教育環境,以及新時代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術教育產生了新思考。
一、“互聯網+教育”推進教育邁向4.0時代
中國工程院院士李京文表示,中國教育正在邁向4.0時代。 [1]互聯網+教育,將會使教與學活動都圍繞互聯網進行,互聯網上教,互聯網上學,信息在互聯網上流動,知識在互聯網上成型,線下的活動成為線上活動的補充與拓展。第一代教育以書本為核心,屬于口耳相傳的私塾教學;第二代教育以教材為核心,是以書本傳遞的班級授課;第三代教育以輔導和案例方式出現,呈現電子化的輸出模式,突破時空限制;如今的第四代教育,才是真正以學生為核心,基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精準化內容的產生與輸出。
二、跟上時代,新課改勢在必行
任何的進步與發展都是順應時代的,技術環境的改變,使得現今的信息技術教育需要在大數據的支持環境中,推動社會信息化和智能化發展,使現實與虛擬空間能夠交融共存地保持并發展下去。所以,環境變,信息技術教育也要跟上改變的步伐。03年的課程標準,針對的是適應數年前信息環境下的學習對象,那時計算機剛普及,所以信息技術課重在培養以技術流為基礎的信息交流者。而現在每個孩子生來就是數字土著,利用現有的環境優勢去培養我們的下一代成為具有數字化勝任力的公民,則是我們目前該做的。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改革,更新教學觀念,讓信息技術更深層次地被內化,使孩子的數字感官創造力加強,并最終提升全民的信息社會責任感。
三、新課改遇上“互聯網+”
專家組經過研究,認為當前版本的高中信息技術教材與初中教材內容重復過多,并且知識陳舊,出現了會考功能不足、高校對接困難等問題。信息技術要有所發展,必須與國際先進信息理念接軌:培養數據意識,發展計算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信息社會責任。故信息技術課程改革的方向的四大核心素養便是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和信息社會責任。[2]
信息意識,即人的信息敏感程度,是指人對信息敏銳的感受力、判斷能力和洞察力。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其實就是讓他們意識到信息是資源,面對不懂的東西,能夠積極主動地去尋求答案,并知道到哪里,用什么方法去尋求答案。“互聯網+”環境下,互聯網思維可以在教學課堂中實踐并實現。傳統的教學方式是將知識技能“教”給學生,而現在,變成學生自己去探索,自主去尋求問題解決的方法和答案,故而從過程中提升自我信息意識。而在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以互聯網為基礎提供的遠程教育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獲得更豐富的學習資源,在資源的篩選和學習中,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增強學習的深度和廣度。讓學生即使在目前沒有智慧城市先進設備的生活環境中,通過互聯網學習,也能在思想上接受并為未來的遇到提供意識基礎。
計算思維,指個體運用計算機科學領域的思想方法,在形成問題解決方案的過程中產生的一系列思維活動。[3]Looi Chee Kit教授認為,計算思維最核心的元素是四部分:分解、模式識別、抽象、算法。 即計算思維能夠將一個問題清晰、抽象地描述出來,并將問題的解決方案表示為一個信息處理的流程。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具體某一內容的學習去加強學生的計算思維,是我們需要思考的。不但可以通過編程求解過程中由大化小的分層結構計算思維方式教學,還可以用游戲化教學方式去培養計算思維。然如果條件足夠,通過項目研究,在學生小組互助探索大數據分析的過程中,利用計算思維去求解,將能更深刻理解,而互聯網環境能提供良好的數據采集和存儲支撐,對于數據的準確分析提供了保障,使得大數據計算能夠得以進行,過程的體驗也更深刻。
數字化學習和創新,是個體通過評估并選用常見的數字化資源與工具,有效地管理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從而完成學習任務,形成創新作品的能力。在數字化環境下,學生可以自主搜索利用網上的大量優質資源,在生活情境中不斷發現問題,進行綜合的判斷與辨析,有效地梳理,從而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結論。項目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互聯網加入特定的論壇社區或社交網絡交流互動,會帶給學生多元的視角與觀點,促進他們形成某領域的學習共同體。以創造數字化作品作為學習的主要目標,需要根據不同的情景,創見性地提出設計方案,確定數字化作品的形式和內容,并運用各種數字化技術進行創造,最終完成學習任務,解決問題。
信息社會責任是信息社會中個體在文化修養、道德規范和行為自律等方面應盡的責任。在如今信息大熔爐里,網絡是把雙刃劍,安全使用是關鍵。培養學生具備信息社會責任,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識,遵守信息法律法規的基礎上,遵守現實空間和虛擬空間中的公共規范。對于信息技術創新所產生的新觀念和新事物,學生能具備積極的學習態度、理性的價值判斷能力和負責的行動能力,這便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四、結語
我們不能把世上所有的知識都教給學生,正如我們不能帶領他們走遍世界每個角落一樣;但我們卻能把掌握知識的方法教給學生,正像我們能指點他們邁向我們尚未走過的道路一樣。新時代的“互聯網+”環境下,信息技術的新課改將是信息技術發展的又一開端,充分利用好環境優勢,培養新一代數字化信息者的信息素養,為創造更美好的明天時刻準備著……
參考文獻
[1]張娜.互聯網+教育推動中國教育邁向4.0時代[N].中國日報,2015.
[2]李峰、趙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修訂:理念與內容[J].中國電化教育,2016(12)
[3]周以真(Jeannette M. Wing).Computational Thinking [J].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Vol.49(3):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