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
摘 要:目的 探究前饋控制對呼吸內科患者繼發感染預防控制的效果。方法 以呼吸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例數為100例,時間為2017年8月-2018年8月,以區組隨機化法分組,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實驗組則實施前饋控制干預,分析2組呼吸內科患者感染發生等情況的差異性。結果 實驗組呼吸內科患者的繼發性感染發生率(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繼發性感染的發生率(2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均明顯較對照組低;實驗組護理總滿意率(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滿意率(80.00%),差異顯著(P<0.05)。結論 呼吸內科患者接受前饋控制干預,可有效對其繼發性感染的發生進行控制,縮短其康復的時間,更好促進護患關系的改善。
關鍵詞:前饋控制 呼吸內科 繼發感染 預防
中圖分類號:R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呼吸內科患者,其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等特點,若患者接受長時間的住院治療,則會將其經濟負擔加重,使得患者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增加患者病原菌暴露的幾率,對患者的疾病治療以及康復造成影響[1]。隨著人工氣道、機械通氣、廣譜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等的廣泛應用,使得呼吸內科患者的疾病治療有效率在不斷的提高,但是同時也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對其主動排痰能力造成影響,增加其醫院感染的發生率[2]。醫護人員在為呼吸內科患者實施干預的過程中,不規范的消毒流程、操作方式等也會引發交叉感染的發生[3],因此,加強呼吸內科感染的控制,十分必要。為探究前饋控制對呼吸內科患者繼發性感染以及預防的效果,本研究主要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100例呼吸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其實施常規干預以及前饋控制干預,分析其干預的結果,總結前饋控制的價值,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資料
以呼吸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例數為100例,時間為2017年8月-2018年8月,以區組隨機化法分組。
納入標準:a:確診存在呼吸內科疾病;b: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c:住院治療時間在3d以上;d: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a:合并血液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者;b:存在精神異常或智力障礙者;c:拒絕參與本研究者。
實驗組(n=50)中,其年齡均值為(46.63±9.85)歲,男女之比為33/17,其中5例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為慢性支氣管炎,25例為肺炎,10例為其他呼吸內科疾病。
對照組(n=50)中,其年齡均值為(47.02±8.69)歲,男女之比為31/19,其中6例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為慢性支氣管炎,26例為肺炎,9例為其他呼吸內科疾病。
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
實驗組則實施前饋控制干預,即加強呼吸內科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為其實施體位引流、氣道擴清技術、機械排痰、扣背等干預,并為患者實施床邊支氣管鏡吸痰、霧化等干預。加強患者飲水時機和量的指導,對其痰液標本采集,實施病原菌檢測,并根據病原菌具體檢測的結果,為患者合理實施抗菌藥物治療。對護理人員手部衛生的消毒以及隔離進行管理,盡量對交叉感染以及醫院感染的發生進行控制。根據呼吸內科患者的具體飲食愛好、機體特點以及病情,指導患者對豐富的營養攝入,以此促進其體力的增強,將其感染的抵抗力提高。若患者的病情較為特殊,則可通過鼻腸管置入或胃管置入的方式來為其進行營養的補充,以此減少其出現誤吸、嗆咳、食物反流等發生率,如有必要,則可實施腸外營養干預。
3.觀察指標
對2組呼吸內科患者繼發性感染的發生情況作觀察分析,并對比2組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等的差異性。
繼發性感染:主要包括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
護理滿意度:以問卷表(0分-10分)評價,包括特別滿意(8分-9分)、基本滿意(6分-7分)、不滿意(5分及以下),以特別滿意率+基本滿意率作為總滿意率。
數據通過SPSS21.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其中繼發性感染率、護理滿意率等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而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等計量資料以t檢驗。若P<0.05,則為統計學有意義。
二、結果
1.繼發性感染發生情況
實驗組呼吸內科患者的繼發性感染發生率(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繼發性感染的發生率(2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
實驗組呼吸內科患者的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均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3.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呼吸內科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滿意率(80.00%),差異顯著(P<0.05)。如表3:
三、討論
前饋控制對呼吸內科患者繼發感染與預防的效果分析
張 玲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南 漯河 426000)
摘 要:目的 探究前饋控制對呼吸內科患者繼發感染預防控制的效果。方法 以呼吸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例數為100例,時間為2017年8月-2018年8月,以區組隨機化法分組,其中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實驗組則實施前饋控制干預,分析2組呼吸內科患者感染發生等情況的差異性。結果 實驗組呼吸內科患者的繼發性感染發生率(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繼發性感染的發生率(2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均明顯較對照組低;實驗組護理總滿意率(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滿意率(80.00%),差異顯著(P<0.05)。結論 呼吸內科患者接受前饋控制干預,可有效對其繼發性感染的發生進行控制,縮短其康復的時間,更好促進護患關系的改善。
關鍵詞:前饋控制 呼吸內科 繼發感染 預防
中圖分類號:R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8)12-0-01
呼吸內科患者,其疾病具有病情復雜、病程長、易反復發作等特點,若患者接受長時間的住院治療,則會將其經濟負擔加重,使得患者出現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心理,增加患者病原菌暴露的幾率,對患者的疾病治療以及康復造成影響[1]。隨著人工氣道、機械通氣、廣譜抗菌藥物、糖皮質激素等的廣泛應用,使得呼吸內科患者的疾病治療有效率在不斷的提高,但是同時也增加患者的不適感,對其主動排痰能力造成影響,增加其醫院感染的發生率[2]。醫護人員在為呼吸內科患者實施干預的過程中,不規范的消毒流程、操作方式等也會引發交叉感染的發生[3],因此,加強呼吸內科感染的控制,十分必要。為探究前饋控制對呼吸內科患者繼發性感染以及預防的效果,本研究主要以2017年8月-2018年8月100例呼吸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為其實施常規干預以及前饋控制干預,分析其干預的結果,總結前饋控制的價值,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1.資料
以呼吸內科患者為研究對象,例數為100例,時間為2017年8月-2018年8月,以區組隨機化法分組。
納入標準:a:確診存在呼吸內科疾病;b: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c:住院治療時間在3d以上;d:知情同意參與本研究。
排除標準:a:合并血液疾病、自身免疫疾病、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者;b:存在精神異常或智力障礙者;c:拒絕參與本研究者。
實驗組(n=50)中,其年齡均值為(46.63±9.85)歲,男女之比為33/17,其中5例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為慢性支氣管炎,25例為肺炎,10例為其他呼吸內科疾病。
對照組(n=50)中,其年齡均值為(47.02±8.69)歲,男女之比為31/19,其中6例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9例為慢性支氣管炎,26例為肺炎,9例為其他呼吸內科疾病。
2.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
實驗組則實施前饋控制干預,即加強呼吸內科患者的呼吸道管理,為其實施體位引流、氣道擴清技術、機械排痰、扣背等干預,并為患者實施床邊支氣管鏡吸痰、霧化等干預。加強患者飲水時機和量的指導,對其痰液標本采集,實施病原菌檢測,并根據病原菌具體檢測的結果,為患者合理實施抗菌藥物治療。對護理人員手部衛生的消毒以及隔離進行管理,盡量對交叉感染以及醫院感染的發生進行控制。根據呼吸內科患者的具體飲食愛好、機體特點以及病情,指導患者對豐富的營養攝入,以此促進其體力的增強,將其感染的抵抗力提高。若患者的病情較為特殊,則可通過鼻腸管置入或胃管置入的方式來為其進行營養的補充,以此減少其出現誤吸、嗆咳、食物反流等發生率,如有必要,則可實施腸外營養干預。
3.觀察指標
對2組呼吸內科患者繼發性感染的發生情況作觀察分析,并對比2組護理滿意度、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等的差異性。
繼發性感染:主要包括消化道感染、泌尿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
護理滿意度:以問卷表(0分-10分)評價,包括特別滿意(8分-9分)、基本滿意(6分-7分)、不滿意(5分及以下),以特別滿意率+基本滿意率作為總滿意率。
數據通過SPSS21.0軟件,作統計學處理,其中繼發性感染率、護理滿意率等計數資料通過卡方檢驗,而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等計量資料以t檢驗。若P<0.05,則為統計學有意義。
二、結果
1.繼發性感染發生情況
實驗組呼吸內科患者的繼發性感染發生率(10.00%)明顯低于對照組繼發性感染的發生率(26.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
2.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
實驗組呼吸內科患者的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均明顯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2:
3.護理滿意度
實驗組呼吸內科患者的護理總滿意率(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滿意率(80.00%),差異顯著(P<0.05)。如表3:
三、討論
呼吸內科患者的病情較為復雜,其疾病表現的特異性缺乏,臨床應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來對患者的疾病進行診斷,在其疾病確診后,為其實施針對性的治療[4]。部分呼吸內科患者在入院時,即存在呼吸道原發感染的相關病灶,需要為其實施抗感染治療,從而較易對其繼發性感染忽略,導致其疾病不斷惡化,對其治療的效果以及預后造成影響[5]。呼吸內科患者若同時存在繼發性感染的情況,則會明顯增加其治療的費用,延長其康復的時間,因此,應加強其繼發性感染的預防,尤其是免疫力差、年齡大、人工氣道建立、機械通氣等的患者[6],加強其呼吸道等感染相關癥狀的觀察,實施有效的預防控制措施,以此提高其康復的效果。
本研究顯示,接受前饋控制干預的實驗組呼吸內科患者,其繼發性感染發生率(10.00%)明顯低于常規干預的對照組繼發性感染的發生率(26.00%);實驗組的住院時間、抗菌藥物使用費用均明顯較對照組低;且實驗組護理總滿意率(94.0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滿意率(80.00%)。前饋控制在感染預防和控制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前饋控制即預先控制,是一種對可預計將來控制的方法,其可盡量將偏差消除[7]。前饋控制干預的應用,可以預見性的對呼吸內科患者繼發性感染的發生進行預防,從而將其繼發性感染的幾率降低,減少其抗菌藥物的治療費用,將患者的康復時間縮短[8]。
綜上所述,前饋控制干預應用于呼吸內科患者中,有著較高的價值,可有效對患者呼吸道感染等的發生進行控制,將患者的治療費用降低,縮短其康復的時間,且可增加呼吸內科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對良好的護患關系建立,更好促進呼吸內科患者預后的改善。
參考文獻
[1]尚艷,駱敏霞.前饋控制模式對重癥監護病房留置導尿管患者感染發生的干預效果分析[J].山西醫藥雜志,2017,46(19):2352-2354.
[2]張月蘭,王瑞坤,李廣濤等.前饋控制對呼吸內科患者繼發感染與預防的效果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20):3168-3170,3200.
[3]劉川.呼吸內科老年患者感染的因素及預防[J].中國衛生產業,2015,12(32):49-51.
[4]吳皓,李萍,彭戩等.呼吸內科老年患者發生醫院感染的影響因素與預防措施分析[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8,28(2):184-187.
[5]Tian, Bing,Zhao, Yingxin,Kalita, Mridul et al.CDK9-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Elongation in the Innate Interferon-Stimulated Gene Response to 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 Infection in Airway Epithelial Cells[J].Journal of Virology,2013,87(12):7075-7092.
[6]陳輝,侯燕,王秀麗等.預防性護理在預防老年呼吸內科醫院感染中的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14):2004-2006.
[7]張春燕.預防性護理對老年呼吸內科醫院感染的控制效果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19):2152-2153.
[8]趙柳清.預防性護理在預防老年呼吸內科醫院感染中的應用效果[J].飲食保健,2018,5(23):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