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陸川
【摘 要】蚊蟲甚至海洋生物侵害性損傷在夏季戶外運動的人群中經常出現。一般不會引起嚴重癥狀,然而因為個人體質的不同,一些人可能會對某些動物組分或分泌物產生較強反應,積極進行蚊蟲叮咬海洋生物蜇傷防護應當被重視。本文就常見損傷以及處理方式進行簡要綜述。
【關鍵詞】蚊蟲叮咬;海洋生物蜇傷;處理
【中圖分類號】R65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019(2018)23--02
1 引言
生物中引起人類皮膚炎癥最為多見的就是昆蟲類,昆蟲叮咬引起皮膚損傷的常見原理為:昆蟲口器對皮膚牽拉、撕咬的物理作用造成的直接創傷;昆蟲組分、分泌物等對皮膚局部或者全身的刺激作用;昆蟲組分進入人體引起的超敏反應;昆蟲身體部件或卵等遺留在人體內引起肉芽腫這一類由蟲咬引起的皮膚炎癥性病變稱之為蟲咬皮炎。
2 常見動物性皮炎
2.1 毛蟲皮炎 是指毛蟲的毛刺或者毒液進入人體后,引起的皮膚炎性反應。最為常見的引起皮膚炎癥的毛蟲為桑毛蟲、松毛蟲和刺毛蟲。此類炎癥可以是通過人體皮膚接觸毛蟲直接引起,也可以是毛蟲毒毛脫落附著在衣物上間接接觸人體皮膚也可以引起相應癥狀。此類疾病常見的臨床表現為劇烈瘙癢,繼而出現一定大小的炎性病變,可以是紅斑、丘皰疹風團等。在炎性皮損的表面可以見到毒毛。治療方面基本為去除病因、對癥治療。除去毒毛,后用肥皂清洗,使用1%薄荷爐甘石洗劑局部止癢,炎癥反應十分嚴重者可以口服抗組胺藥物或糖皮質激素。
2.2 隱翅蟲皮炎 同樣也是因為皮膚接觸隱翅蟲分泌的毒液而引發的皮炎。隱翅蟲毒液呈現強酸性。常常是因為隱翅蟲落在皮膚表面后被殺死,引起體內毒液釋放。該類皮炎皮膚表面癥狀十分明顯,常常接觸毒液1-2天時間后出現皮膚水腫性紅斑,紅斑表面出現大量集中分布的丘疹、水皰或者膿皰,進而皮炎部位的皮膚局部破潰結痂和壞死。針對此類損傷最好的方式為認識隱翅蟲樣貌,發生接觸的時候輕輕吹走不要用力拍擊。與毒液接觸后,主要也是對癥治療,炎癥反應強烈者,可以口服糖皮質激素[1]。
2.3蟲咬皮炎 此類皮炎是屬于特征性沒有上述皮炎明顯的一類疾病,因此統稱為蟲咬性皮炎,包括螨蟲、蚊、臭蟲、跳騷等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昆蟲綱雙翅目的蚊,平時所見的吸血的蚊包括按蚊、伊蚊和庫蚊,且平時叮人的為雌蚊。如平時所見,不同人對蚊的吸引力不同:體溫較高的人身體周圍的熱輻射較快,蚊蟲對熱量感知較為敏感,因此體溫較高的人更容易吸引蚊子的注意。
汗腺發達會導致汗液分泌較多,汗液中包含的乳酸較多,因此也更容易吸引蚊子。
同時蚊子更喜歡陰暗潮濕的環境,深色衣服將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該類叮咬的最常見的表現為皮膚風團的出現,外觀呈現為皮膚表面的不規則或橢圓形韌性隆起。患者自覺瘙癢。除風團外,部分人被蟲叮咬后呈現的反應為瘀點、淤斑等。其中臭蟲叮咬后數小時內皮膚表面會出現風團樣丘疹,皮損最中間存在針尖大小淤點、紫癜等,患者除感覺劇烈瘙癢外還會有疼痛,而且臭蟲一般會反復叮咬而形成線性損傷。蜜蜂蜇傷局部癥狀明顯,疼痛明顯并出現灼燒感與瘙癢,毒性較強的毒素可以引起皮膚及周圍組織的壞死。對于普通的蟲咬性皮炎,可對癥處理后等待其自然恢復,可以使用“風油精”類含有薄荷腦、樟腦、桉油等成分的產品起到消炎止癢的作用,此外爐甘石溶液的止癢止滲對于滲出嚴重的皮炎也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較為特殊的處理是針對蜂蜇傷的處理,蜇傷后首要的處理應該是將毒刺拔出并擠出毒液,局部用大量清水沖洗并消毒,炎癥反應嚴重者視情況可以局部使用糖皮質激素或者系統服用糖皮質激素和抗組胺類藥物,繼發感染者根據感染情況使用抗生素處理[2][3][4]。
2.4 刺胞皮炎 刺胞皮炎主要是指由海洋生物如海蜇、海葵、水螅等蜇傷引起的皮膚炎性病變。刺胞皮炎這一名稱是因為這些海洋生物屬于刺胞動物門,向下可以分為缽水母綱、水螅綱及珊瑚綱,絕大多數生活在海洋之中。
人類在海洋活動過程中,尤其在較深水域身體接觸水母時,其觸手上分布的刺胞將展開并將刺絲刺入皮膚注入毒液。患者被刺傷時有閃電樣針刺感,數分鐘后就會在接觸部位出現瘙癢、麻木和灼燒感,輕者出現丘疹、風團等癥狀,嚴重者出現瘀斑、水皰和大皰。遭遇蜇傷時,局部使用1%氨水、明礬水、10%碳酸氫鈉溶液冷濕敷,若較為嚴重可以使用糖皮質激素霜劑。皮膚瘙癢感主要是局部組織內肥大細胞組胺的釋放,因此可以使用抗組胺類藥物止癢,極端情況下如若出現休克現象(煩躁、面色蒼白、呼吸困難、血壓下降等)要及時補充體液并給予腎上腺素治療[5]。
3 皮膚炎癥病理基礎
3.1 一般炎癥 動物性皮炎的致病機理可以概括為皮膚局部炎癥反應,而炎癥反應可以分為兩種:固有免疫和特異性免疫。一般而言,動物性皮炎表現的紅腫,瘙癢、疼痛的癥狀主要通過局部血管擴張和肥大細胞釋放的組胺引起,而這些炎癥變化可以在固有免疫中出現也可以在特異性免疫中出現。
固有免疫是抵御外界侵害性物質的第一階段,固有免疫主要包括:
皮膚黏膜:皮膚和粘膜是對外界物質的物理屏障,不過人類皮膚在這一特性上體現并不明顯,自然界動物中皮毛茂盛的物種如牛羊等對蟲咬性皮炎的抵御主要就體現在皮膚上。化學屏障:包含體液中各種細胞分泌成分,比如汗液中的乳酸,胃液中的胃酸、胃蛋白酶等,動物性皮炎中,紅腫瘙癢的癥狀主要由肥大細胞分泌的組胺引起。
微生物屏障:是指寄生在人體環境中的菌群,其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長。
細胞因子和黏附分子:外源性物質對機體的刺激會導致免疫或體細胞產生細胞因子、趨化因子和黏附分子,是固有免疫的重要基礎。吞噬細胞包括單核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其在固有免疫中起到重要免疫效應。吞噬細胞處理病原體的過程有三個方面:識別、吞噬和消化。單核吞噬細胞系統包括存在于血液中的單核細胞和組織器官中的巨噬細胞,這兩類細胞具有吞噬能力和抗原提呈功能。中性粒細胞屬于小吞噬細胞,來源于骨髓干細胞,在外周血白細胞中占50-70%。中性粒細胞具有吞噬、殺菌和趨化的作用。
除固有免疫之外,很多昆蟲在侵犯人體時均向體內注入特征性毒液,毒液中包含的物質也會引起機體的特異性免疫而形成抗體,甚至有些物質還會引起機體的超敏反應。
3.2 過敏 1型超敏反應即為平時所說的過敏,其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首先致敏階段:抗原初次突破固有免疫進入機體,刺激B細胞產生特異性 IgE 抗體。IgE 通過 Fc 段附著在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表面,使其致敏。致敏細胞在體內可持續數月、數年或更長時間。激發階段:相同的變應原再次進入機體時, IgE 特異性識別抗原并與之結合使得肥大細胞脫顆粒,釋放和合成活性介質。但是,單價抗原與抗體的結合并不會直接引起活性物質的釋放,多價抗原與多個IgE 分子的結合會導致細胞內一系列活化反應,細胞脫顆粒,釋放如組胺、激肽原酶等活性物質,此外還會新合成一些活性介質如白三烯、前列腺素和血小板活化因子等。
效應階段:是指細胞釋放的活性物質發揮諸如擴張血管,化學誘導吞噬細胞,進入血液調控全身免疫狀態的作用階段。
過敏性體質人群對動物性皮炎的反應較一般人群更劇烈。
4 總結
動物性皮炎(主要由昆蟲引起)是炎熱潮濕環境下常見健康問題,一般不會導致重大健康問題,但若發現皮膚炎癥反應嚴重,除對癥處理外要注意全身過敏反應情況。對于此類問題,預防的效果還是要遠優于治療,減少暴露皮膚的面積,噴涂花露水等驅蟲化學試劑均可較好預防昆蟲動物傷害,處于海洋環境時盡量穿著全身包裹性泳裝并減少進入自然未開發水域。同時也要注意,昆蟲分泌的毒液是皮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機械性損傷癥狀較輕,因此遇到昆蟲處于皮膚表面時,輕輕吹去為主,切忌用力拍擊導致毒液釋放。
參考文獻
Leigheb G, Tiberio R, Filosa G,等. 隱翅蟲皮炎[J]. 世界核心醫學期刊文摘:皮膚病學分冊, 2006(4).
黃青, 祁爍. 莫讓蚊蟲叮咬傷了皮膚[J]. 中醫健康養生, 2017(7):30-31.
王真. 咬蜇傷后的處理與用藥[J]. 大眾健康, 2013(8):38-39.
房柱. 蜂螫過敏反應及其防治[J]. 中國蜂業, 1986(2).
張黎明, 萬德源, 樊軍文,等. 水母蜇傷的急救治療與預防[J]. 中國急救醫學, 2005, 25(5):355-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