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常州市以“落實企業安全生產主體責任”為核心,努力在綜合治理、嚴格執法、改革發展、固本強基等方面下功夫,扎實推進全市安全生產工作穩步向高質量邁進。
聚焦重點領域。堅持常態治理與專項行動相結合,聚焦建筑施工、道路交通、危險化學品、粉塵涉爆、有限空間等重點行業領域,對排查出的重大隱患開展專項整治,落實掛牌督辦機制,確保限時整改到位,并舉一反三,夯實長效管理制度。牢牢抓住“263”專項行動和“四個一批”減化任務,加快推進低端低效化工企業“關停并轉遷”。
聚焦重點環節。堅持源頭治理與專項整治相結合,盯緊抓牢隱患風險易發點、多發點,對重大隱患全面落實整改責任、措施、資金、時限、預案“五到位”,對隱患嚴重不能保證安全的企業,責令停業整改、落實專人盯守。對排查出的隱患問題及時組織復查復審,做到檢查、整改、驗收閉環管理,確保真正消除。
聚焦重點時段。堅持集中推進與重點督查相結合,針對季節性特點,持續開展安全生產集中檢查督查,重點覆蓋危險化學品、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高危行業企業,查問題、找隱患、促整改、堵漏洞,推動各項防范措施落實到位。
加大執法力度。樹立“執法就是服務”“執法務必從嚴”理念,始終保持執法高壓態勢,倒逼企業及其主要負責人、實際控制人增強紅線意識、加大安全投入、加強安全管理、完善防范機制,防患于未然。特別是對存在重大隱患和非法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嚴格落實“四個一律”措施,做到絕不通融、絕不姑息。
突出執法協同。充分發揮市安委會作用,健全完善部門之間、市區之間的協調聯動機制,依法界定監管職責邊界,消除監管盲區。針對事故易發高發、隱患較多的重點地區、重點領域,開展集中聯合執法,堅持日常執法、突擊執法、“雙隨機”執法多軌并進,形成監管執法合力。公開曝光安全生產典型案件,形成強大執法聲勢。
提升執法質效。按照強監管、嚴處罰的執法導向,對存在隱患久拖不改、拒不執行行政指令的單位,一律納入誠信管理“黑名單”,實施多部門聯合懲戒,在投融資、招投標等方面從嚴限制。對不符合安全生產基本條件的、違法事實較多的、發生職業病危害群體性事件的、抗拒執法有令不止的、長期非法生產經營的企業,該關閉的堅決關閉,該取締的立即取締。
推進安全生產領域改革發展。著眼于解決影響常州地區安全發展的突出問題,加快改革攻堅、加大創新力度,推進改革發展具體實施意見的落實。同時,市安委會設立12個安全生產專業委員會,加強對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的組織協調和監督指導。
創新安全監管新機制。聚焦執法成效,健全重大行政處罰案件績效評估機制,重點評析企業思想認識、事項整改、主體責任、案卷規范“四個到位”情況。完善雙向激勵機制,對屢罰屢犯的企業公開曝光,依法懲戒;對“舊病復發”企業,一企一策、對癥下藥,防止類似問題死灰復燃;對執法處罰成效明顯或未查出問題的企業,加強正面宣傳,培育示范典型。
穩步推進機構改革期間各項工作。常州市各級領導干部和監管部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安全生產的重要思想,旗幟鮮明講政治、永葆忠誠敢擔當,以奮發有為、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以釘釘子精神抓好各項工作落實,確保機構改革期間思想不亂、工作不斷、目標不降、干勁不減。
全面壓實安全責任體系。全面落實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從根子上解決好企業安全生產基礎薄弱等突出問題。全面貫徹《地方黨政領導干部安全生產責任制規定》,出臺安全生產巡查辦法和約談實施細則,對標調整政府相關部門“三定”規定,進一步明確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的安全生產職責。
全面加強基層基礎建設。推進實施《常州市鄉鎮(街道、開發區)安監機構規范化建設實施方案》,確保機構、編制、人員、裝備、經費、場所“六個到位”,做到監管隊伍專業結構、年齡結構、素質能力、工作作風“四個提升”,實現監管職責、目標任務、體制機制、監管手段“四個適應”,多措并舉,聚力打造一支高水平、專業化的基層監管隊伍。
全面強化應急管理工作。開展新一輪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綜合預案編訂、修訂工作,推動政府預案、部門預案、企業預案符合發展需求、實現無縫銜接。聚焦重點領域,集中開展“基于情景構建”的應急準備,依托實戰實訓檢驗預案的精準度和有效性,提升應急隊伍的綜合處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