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璇
摘 要:所謂的金融開放,其表現在金融交易、組織和市場的國際化。自中國市場進入國際金融市場的過渡期結束以來,中國的金融業準備全面開放,這是中國金融業繁榮的機會,滿足我國長遠發展利益,同樣的,對金融監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金融監管應適合于開放的需求;其二,金融監管不該變成中國金融業在國際市場的角逐以及金融革新的絆腳石。所以,判辨金融開放對中國金融監管的作用和它的對策,乃當務之急。
關鍵詞:金融開放;金融監管;金融國際化;金融革新
一、金融開放概括
1.金融開放的含義
金融開放的意思,許多專家有的從各國資本流通和金融服務方面談起,有的用總結性的話對金融開放有所描述。姜波克言,金融開放有兩個反面的含義,一個是由靜態看,金融開放就是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對國際開放;還有一個是由動態看,一個國家首先是金融封鎖的時期,然后慢慢向金融開放轉變,這一階段,就是金融開放。
2.金融開放的性質
首先,金融開放這一政策的步驟不是分割的,而是有所關聯,穿插實行的,是統一的,是當前國家宏觀經濟狀況、財務狀況以及金融狀況三個狀況下實行的,所以不應太過于徹底化地意會。這就是金融開放的國內前提。
其次,金融開放有兩層的條件,第一層是政策不能隨意出臺或開放太早開始,它是以一定條件作依據,條件需要完備后才能開始,否則將造成不良后果;第二層,政策選擇應與條件完備同步進行,若政策停滯不前,也會有不良結果。
最后,金融開放應國內外協調進行,應用謹慎前進的步伐發展金融開放,跟蹤了解開放過程里發生的問題,防患未然。在進行時,應該都是漸漸展開的,就是每一項的具體內容都十分復雜,存在著危機,踏錯一步都有可能損失慘重。所以,不但要慎重三思,不得操之過急,而且又不能因為過于害怕而停滯不前,錯失機會。不但要關注到國內現狀,而且要關注到國外的浪潮;不但要了解現狀,而且要對未來有一定的預知,即未雨綢繆;不但要觀察到有利面,而且要觀察到不利面;不但要警覺于顯性的情況,而且要了解到潛在的情況。
總之,我國是發展中國,經濟轉型正在進行,金融開放這一政策選擇的實施,不會是一蹴而就,而將會是一個長久的、漸進的過程。
二、金融開放對中國金融監管的效應
1.建設金融穩步進行的壓力大
金融開放使我國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聯系更加密切,各國之間資本的流通增加不少,因而風險也在漸漸擴大,給我國金融市場帶來了隱藏的風險。不僅如此,金融危機的傳播形式也有所改變。過去的金融危機是通過各國間貿易和資本流通等實際性的接觸行為來傳播金融危機,而如今,和金融危機發生地區并沒有實際商業活動的國家或地方,也會連帶發生金融危機。這一改變給金融監管和建設金融穩步進行增加了壓力。
2.監管對象及其經營形式的復雜性
金融監管的對象即為客戶提供服務的金融組織。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金融業開放在不斷進行,到目前已步入全面開放。至此,國際金融組織必會進入國內市場,監管對象就會在短期時間內快速增加,金融組織的組織構造也會有所變革。除此之外,金融創新腳步的加速,金融服務和商品的更新,將導致監管的難度不斷加大。
3.監管地區和監管規范的國際化
金融開放給金融業務帶來了國際化的轉變,因為跨國的金融公司有著龐雜的運行網絡,且在各國都有業務進行,所以,以我國為例,國家性的金融監管難以對國內的跨國金融公司及業務進行監管,即便能從別的國家得到監管資訊,但由于規范的不同,也起不到什么實質性的作用。所以,國家與國家之間應增強金融雙邊或多邊交流與合作,從而讓金融監管能有效、簡易化的進行,減少金融危機產生的風險。
4.混業經營的新潮流,對金融監管提出新要求
中國金融業如今依然采用“分業經營、監管”的形式,但如今時代發展,金融革新的步伐不斷邁進,尤其是中國進入國際市場的過渡期結束,我國采用的形式會受到大大小小的沖擊。
先明確一點,混合經營是如今國內外金融業發展的新潮流,大部分的外資金融組織在國外是混業經營,而進入了中國市場后,該怎樣監管,這就成了我國監管的一大問題。其次,由于金融改革的不斷深入,有關的金融法被進一步修正,所以原本相對嚴格的混業經營策略略微松動。實踐上,我們國家也存在許多混業經營的金融控股公司,就光大集團來說,怎樣對這些企業實施監管,到現在為止還缺少許多法律依據。除此之外,還存在一個現象,即中國國內某些金融企業,在國外金融企業的競爭和利益驅使下,逐漸通過金融產品和金融組織創新,從而打破分業經營的體質,所以,該怎樣對這樣的企業實施監管,是新問題。
三、目前我國金融監管出現的問題
1.金融法律體系不完備,監管觀念和措施落后
只有有了完備的金融監管法律體系,才能有效實施金融監管。盡管我國的金融監管逐漸邁入以法制措施為主的時期,但金融法律體系還有著許多弊端。主要有,當前存在的法律太過于原則,難以操作,缺少配套的法規和實施細則,從而導致監管組織在使用法律手段時難以掌控。某行業,如證券業和保險業,還缺少針對性的監管法律法規,可能會導致頻繁出現監管不到位的狀況。除了這個以外,在監管觀念上,經常會在是否監管合規上下功夫,且側重組織的“準入性”監管,而且,在如今金融開放時期,會缺乏開展監管的意識。由此,會導致在監管措施的選擇上,較多的選擇有計劃的手段,會對我國金融業的創新和金融組織建立法人治理結構相對不利。
2.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尚需完善
從國際金融監管的一直以來的經驗分析,只有在國家的行政監管、金融組織的內部監管、自律組織的自律監管、社會監管等結合下,金融監管才能真正的做到起真正作用。到如今,中國的金融機構自監管尚且十分薄弱,金融監管組織體系尚需完善。
3.負責監管的組織缺少協調機制
前面提到的四個監管組織,工作相互獨立,相互之間無過多合作與協調,因此在對于混業經營的趨勢下和金融創新的步伐中,缺少相互協調機制,盡管如今新采用了金融監管聯席會議制度,但還無法實質性做到相互合作監管,信息交流共享。就算《人民銀行法》和《銀行業監督管理法》都對這個情況提出了相關規定,只是規定過于標準化,不好操作,難以落實。
4.混業經營的潮流和我國監管體制有著矛盾沖突
隨著國外金融企業的大量進入我國國內市場,肯定會向混業經營方面入手,哪怕我國利用條款進行限制性保護我國其他金融企業,但這些外資企業仍然可以通過跨國經營的方式來繞過國內直接監管,從而達到混業經營的目的。而且,我國某些的金融組織在實踐中,已經經歷或經營過混業經營的業務,但我國的監管體制仍主要以分業監管為主,尚且無法對上述企業、組織實操監管。甚至有可能發生許多行業監管組織,為了利益相互爭奪監管權或相互推脫責任的現象,這樣會導致更嚴重的監管問題,是中國金融安全的潛在風險。
四、金融開放趨勢下改善我國金融監管的方法
1.建立完備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
金融監管法律體系仍不完善,有很大的漏洞,所以想解決問題,需在現有的金融監管法律制度的基礎上,從國外先進的監管信息和國際監管標準中,滿足WTO的要求,完善國內的監管法律體系,并建立出相配套的操作細則。根據當下時代潮流的要求,進一步完善新的金融監管法律法規,讓監管組織有法可依,監管有效,從而維護我國金融市場的穩定,穩健運行,繁榮發展。而談到監管觀念,需要樹立金融開放局面下監管的理念,樹立合規性監管的同時進行風險監管,且以風險監管為主的意識。同時更新監管措施,以法律手段為主,滿足國內外金融市場的當下規則。
2.革新完善國內金融監管組織體系
金融自律組織盡量能發揮監管作用,就需完竣組織內部控制機制,并逐步向著行政監管主導、金融業內部組織自律、社會外部監督相互結合的監管組織體系發展。
3.與國際金融監管多合作交流
現今是金融開放的局面,金融業的發展也不僅在于某一國家或地區,所以國際多方若不多交流合作,將更容易引發國際性的金融監管問題甚至是金融危機。我們需要去適應金融國際化潮流,加強國際間金融監管的合作與交流,有針對性的吸收和學習國外金融組織的經驗和監管制度,從而進一步革新完善我國的監管組織體系。
五、總結
金融開放已經是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中國若要適應潮流,發展國內金融業,則必須逐步開放國內市場。國內金融市場效率低下的問題在引入國外金融企業后將會有所緩解。但國內市場不穩定,監管制度未能進一步完善,發展過快可能會導致金融波動乃至金融危機。因此,國家應采取與時俱進的策略,政府把握全局的情況下,履行新職責。
參考文獻:
[1]崔鴻雁.建國以來我國金融監管制度思想演進研究[D].復旦大學,2012.
[2]張學波.金融創新環境下的銀行監管問題研究[D].東華大學,2011.
[3]管榮.金融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外匯體制改革的法律問題[D].華東政法大學,2009.
[4]羅晉京.論跨國銀行法律規制對國家主權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