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一飛
摘 要:筆者依據實際工作經驗及相關文獻資料的記載,首先詳細分析各個學派中的公司戰略管理理論,而后介紹戰略管理理論和實踐之間的關系,并介紹公司戰略管理理論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可以在日后各個企業應用公司戰略管理理論的過程中,起到一定借鑒性作用,最終也就可以在我國范圍內各個企業發展的過程中,起到一定促進性作用。
關鍵詞:公司;戰略管理理論;實務
一、各個學派的公司戰略管理理論
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安索夫在研究多樣化經營企業的背景下,提出了戰略四要素學說,認為戰略的構成要素應當包含的產品、市場范圍、增長向量、協同效應以及競爭優勢。因此企業戰略理論研究工作逐漸從單一的組織內部轉向到組織和環境之間的關系研究。1965年,安索夫出版了第一本有關于戰略的著作《企業戰略》,其所代表的是現代企業戰略理論研究的出發點。自此之后,很多學者積極的對企業戰略理論進行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不同的學派。
1.設計學派的公司戰略管理理論
這一學派的觀點來源于賽日尼克,錢德勒是這一個學派公司戰略管理理論的主要發展者,而后交由肯尼斯做出精準的界定。1962年錢德勒在自身創作的《戰略與結構》這一本書當中提出,企業的經營戰略其實是需要適應環境的變化,企業的組織結構也一定需要隨著企業戰略的變化而發生一定轉變。安德魯斯提及到,戰略形成過程實際上也就是將企業內部條件因素和企業外部環境因素相互匹配的一個過程,這樣一種匹配可以促使企業內部優勢和缺陷和企業外部的機會及風險相互適應,并在基礎上構建出來了十分著名的SWOT戰略形成模型。設計學派中的相關研究人員認為,戰略的形成一定是需要讓企業高層經理來負責,戰略的形成應當是一個精心設計的過程,既不應當是一個直覺思維過程,也不應當是一個規范分析的過程;制定出來的戰略應當展現出來清晰、簡單以及便于理解等特征。簡單一些來說,設計學派其實就是設計戰略制定模型,以便于和內部能力及外部環境相適應。確定匹配是設計學派的重要觀點。但是這樣一種“你提供給我概要,我提供給你戰略”的模式,其實是對戰略形成是長期、精細和艱苦學習過程這個概念進行否定。
2.定位學派的公司戰略管理理論
這一學派的觀點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流行起來的,此學派中的代表人物是波特和大前研一。1980年波特明確地提出企業在分析戰略的時候,一定需要將企業本身所處的環境作為依據,每一個行業的結構決定了企業的競爭范圍,因此也決定了企業的潛在利潤水平。企業編制戰略的過程中,一定是需要將兩個方面上的工作做好,第一是企業所處行業的結構分析;另外一個是企業在自身所處的行業中占據的競爭地位。依據這些分析,可以規避各個企業使用形式化產業結構分析措施帶來的定位趨同問題,并且還可以讓各個企業之間的競爭強度得到有效地控制。所以從這個角度上進行分析,企業戰略的編制者應當是分析家,其所承擔的是任務是在市場中各個行業里面挑選出來經濟效益水平比較高的幾個。波特還以此為依據提供各種類型的方法及技巧,分析企業所處行業的實際情況以及企業在行業當中展現出來的競爭優勢。
定位學派當中最為簡單但是卻具有革命性的觀點,就是少數的關鍵戰略(就好像是存在利潤的市場上的位置)會在某一個行業當中被重視并滿足要求,這些戰略可以用來對客觀存在和潛在的競爭對手進行抵御。定位學派將這種邏輯在各個行業當中應用,最終得出的基本整體戰略是有限的,并將其稱為是通用戰略。但是設計學派和計劃學派當中的研究人員都認為,在已經確定下來的環境當中,可以施行的戰略有很多種。設計學派倡導將戰略當成是一種觀念,并且倡導針對戰略開展創造性設計,但是定位學派重視的是戰略的通用性。
3.認知學派的公司戰略管理理論
某些研究人員關心的問題是,戰略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假如戰略是通過結構、模式以及圖形等因素存在于人們的意識當中,那么怎樣才可以去對心理過程進行理解。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人員在經過多年的探尋之后發現,對學派的運行穩定性安全性做出保證,其所造成的影響逐漸加深,認知學派認為,專家其實一般都是自學成才的,一般通過直接經驗來構建知識結構并進行思考,經驗決定的是他們的知識,知識又決定了它們的行為,進而也就會對后續的經驗造成一定影響。這樣一直用二元性使得學派當中產生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分支,其中一個分支傾向的是實證主義,認為戰略形成是基于處理信息、獲取知識和構建概念的認知過程,在任何一個階段當中取得成果其實并不重要。另外一個分支中的人員認為,全部認識其實都是主觀的,已經接受戰略形成過程更為具備主觀解釋性或者結構主義者的觀點,在對企業組織內外環境條件進行詳細分析,憑借自身已經掌握的方法及措施,構建出來創造性更強的戰略,而不是使用客觀或者不客觀的方法簡單闡述已經被扭曲的事實。明茨伯格提出,此學派是溝通客觀的設計、計劃及定位學派和主觀性較強的學習、權利和結構學派之間的重要橋梁。
二、戰略管理理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戰略管理理論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會被稱為是臟手問題,臟手問題指代的是在戰略選擇過程中遭遇到的顧此失彼的兩難性問題,只要是做事情就會把手弄臟,但是又不可能不做事情。
因為臟手問題本身的復雜性比較強,與此同時某些企業管理人員也沒有詳細對這種類型的問題進行分析,因此在管理模式及經營行為上容易從一個極端走到另外一個極端上,其中多元化和專業化、炒作和營銷等都是困擾管理人員的嚴峻臟手問題。當對待多元化和專業化問題的過程中,一方面某些企業僅僅看到了多數跨國公司使用到的多時多元化經營模式,因此不依據本企業的規模及實力,也不去對本企業所處的發展階段進行分析,在本發展階段當中是否需要開展多元化經營,為了擴充本企業的經營渠道而盲目的進入到和原本經營范圍沒有任何關系的領域當中,既會丟失在原本經營領域當中穩定發展的機會,也會遭受到其他領域當中企業的反擊,因此難以對企業的經濟效益水平做出保證。還有一些企業僅僅觀察到了多元化經營模式的缺陷,也了解盲目施行多元化經營模式企業的失敗案例,因此就會片面的對多元化經營模式的危害進行夸大,并沒有認識早某些既定條件之下,特別是在原本產品市場已經飽和,或者是本行業當中的競爭對手太過強大,還有可能是通過多元化經營有利于實現規模經濟以及范圍經濟等目標,適當的使用多元化經營模式,不單單可以讓經營太過集中這種風險得到有效地控制,還能夠在施行多元化經營模式的過程中挖掘出來更多的市場發展機遇。實際上,無論多元化還是專業化經營模式都不單純是對或者錯的選擇,而是在對危害和效益之間的關系進行權衡的基礎上,再選擇效益比較大的一種模式。
依據上文中的敘述能夠了解到的是,我國范圍內企業管理人員在戰略管理理論認識及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定問題,其中既有主觀因素的影響,也有外部環境這種客觀原因的影響,但是這些誤區會在企業實現長遠發展目標的過程中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因此就需要詳細對企業戰略管理理論進行分析,在對理論知識形成教務深入認識的背景下,再在實際工作的過程中,依舊本企業實際情況科學合理的使用理論知識完成戰略管理工作。
三、結語
首先介紹各個學派的企業戰略管理理論,而后分析企業戰略管理理論實際應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希望可以在日后各個企業使用企業戰略管理理論的過程中,起到一定引導性作用,規避本文中提出的這些誤區,以便于可以在企業實際運行的過程中,將戰略管理理論的作用充分發揮出來,促使企業逐漸走上一條穩定發展道路上,最終也就可以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程向前推進的過程中,做出一定貢獻。
參考文獻:
[1]勞宇明.壓鑄企業戰略成本管理探討[J].經貿實踐,2018(16):105.
[2]梁銳.企業戰略規劃的動態管理與實施程序[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8(15):4+31.
[3]尚軍莉.分析法務管理職能對企業戰略實施的作用[J].納稅,2018,12(23):142.
[4]張丹玉,歐明璜,李燕白,唐毅.淺析企業文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戰略定位[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8,21(16):97-98.
[5]呂中舒.企業戰略管理中的人為因素影響及優化探析[J].淮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4):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