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才舉 史清臣
摘 要:與一些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國家貿易相對落后,其中科技含量、附加值高的出口商品比例較低。通過分析近幾年我國外貿商品結構的變化,總結出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優化我國外貿商品結構的新途徑。
關鍵詞:加速優化;外貿商品;外貿商品結構
一、我國外貿商品結構的變化趨勢
1.貿易格局的變化
從1990年以來,我國對外出口商品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外貿初期我們競爭力較弱,商品結構單一,到2012年經過20年的時間,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我們國家參與國際分工,國際化的廣度深度不斷加強,特別是加工方面快速的發展,產業內的貿易發展最快,比重也在提高。在這里面工業制品比重上升最快,而且與發達國家和一些工業好的國家程度相當。加工貿易的快速發展,反映出我們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進程,但隨著貿易產品結構化的改變,初級產品比重開始下降,技術含量比較高的運輸機械等不斷加強,促進了出口結構的改變。截止到2018年,我國出口貿易中高級產品的比重開始上升,跟互聯網經濟時代相關的高精尖技術、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電子技術以及新能源產品,豐富了我們國家出口商品的整體格局。
2.傳統紡織商品競爭優勢在下降
紡織品服裝類一直是我們國家貿易出口的主要產品,但是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延伸,有更多的新興發展中國家,他們已經替代我們國家最大制造生產國的地位,因此,雖然我們國家的服裝紡織類出口比重高于一些發達國家,高于一些工業國家,但卻低于一些后起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國家在世界紡織業的比重開始出現下降的趨勢。受到一些例如印度、越南新興工業制造國家的挑戰,優勢在喪失,因此,我們國家原有的工業基礎勞動力優勢,已經轉換為其他產品的出口優勢,隨著互聯網經濟的快速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優勢,在不斷地被沿路國家取替。
3.工業運輸設備產業發展緩慢
我們國家在工業電氣方面出口增加,占我國外貿出口比重也不斷上升,反映出我們國家產業和貿易方面的導向,沿著高新技術產品方向發展。我們在這些產業當中還是處于進口與出口交替的階段,更多的產品處于中級產品階段,我們國家關于高精尖技術產品的出口以及一些電器工業產品的優勢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其產品代加工貿易還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存在,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國家的機械工業運輸設備規模比較小,仍然有很多的潛力、發展動力存在。
二、外貿商品結構存在的一系列問題
1.通常一個國家的外貿商品結構發生質的變化,需要10到15年的周期,近十年來,我國貿易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但要發生質的變化需要一定的時間。這主要在于商品結構當中技術水平雖然發展比較快,但仍然在芯片、互聯網、電子上缺乏知識產權和競爭力。國內企業的出口仍然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型等中級初級產品為主,雖然在向高級產品制造品方向轉變,但是其出口制品受到其質量較低、產量較大、外觀技術落后的制約。我國現階段高科技產品發展迅速,但仍然有半數是與外資企業合作,是我們國家產品結構主要特點。出于成本的考慮,更多的是以轉企加工代加工以及組裝費用為主,核心技術仍然掌握在少數的發達國家企業當中。整體來看眼前出口產品仍然是以加工產品資源消耗高的相關產品為主,所以大宗的資源產品出口仍然是我們國家眼前的出口結構,當前的發展趨勢初級產品比重在下降,但仍然需要5到10年的改變,出口產品結構長期會處于中低端的階段。
2.處于國際分工的中低端階段
我們國家在國際分工當中的地位要取決于出口產品的質量以及數量,我們長期占有的是數量的優勢,其質量要依靠的是企業生產環節帶來的附加價值,所以國際分工的檔次位置是根據所創造出的附加值來區分和比較。紡織品、服裝等傳統生產方式仍然處于簡單加工的環節,因此帶來的附加值比較少。我們現階段實現的是從中低端產品向高端工業制品的轉換,附加值要在高精尖技術行業當中去實現,很多創新要不斷升級改造,適應社會經濟的變化,不斷升級的國際分工當中,各環節的附加值仍然需要一定的時間去體現。
3.一些高端芯片類產品仍然依賴進口
現階段世界以工業制造加快產品國際化為主要趨勢,全球制造產業當中其低端的勞動密集型產品附加價值較低,技術含量較低的產品仍然集中在類似于我們國家的發展中國家。我們國家是第一大出口產品的國家,以委托代加工為主,對于核心技術的掌握需要一定的時間。在互聯網電子以及芯片類產品當中,對于核心技術的掌握還很不全面,還是要依賴于進口。傳統的紡織服裝類出口也是以中低端產品為主,沒有樹立世界級的品牌。
4.外貿商品結構與合理化之間存在矛盾
世界經濟的變化趨勢多樣化,與中國產品穩定的增長出現了一定的矛盾。我們國家要提升出口的數量,同時要改變其結構,那么我們中國經濟的發展需要穩定性,以及相關的經濟條件與配合,我們要求中國出口商品結構合理化,來促進原有的勞動密集型發展以及資本的改變,向技術密集型出口的轉換。我們城鎮化的道路使得大量的勞動力以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當中,在中國以工業基礎發展第三產業為基礎的情況下,通過發展勞動密集型才能解決城鎮化帶來的社會就業問題,那么這種勞動密集型的出口導向會解決一部分的勞動力就業問題,但是要想帶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必然出現矛盾,因此,產業結構的優化調整升級會跟合理化的趨勢產生矛盾,而且矛盾會升級。
三、加速優化我國外貿商品結構
1.改變原有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方向
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是我們國家現有依賴的外貿基礎,我們國家向資本密集型轉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我們要根據當前經濟穩定的狀況,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資本技術密集型的產業,所以適度的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仍然是當前的主要方向。我們要做到的是政府給予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投資,但是其結構方向要發生改變,勞動密集型當中技術高科技密集型產業投資要加大,幫助更多的企業配備新技術裝備,增強其核心競爭能力,其次,仍然繼續推動沿海發達地區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內陸中原地區進行轉移,充分利用內地的勞動力低成本的優勢,最后優化產業結構,發展規模的經濟效益和經濟效應和競爭效應,來促進向資本以及技術密集型轉變。
2.提高出口產品的科學技術含量和附加值
繼續發展我們國家較為實力雄厚的制造業,但同時要提高其結構組織水平及能力,開展更多的服務業,增加其相應的附加配件功能與之協調,鼓勵更多的服務業以及旅游行業的發展,創造更多進入市場的機會。其中工業對外貿的發展影響最為直接,現階段我們國家工業的發展應該實行多種戰略,在工業發展中采用更多的資本融入以及與技術密集型增長方式相結合,在工業發展的各個部門實行勞動密集型的增長方式與附加價值配套的相應產業政策與貿易政策相結合,更多的出口產品結構向更高端的思路方向發展。
我們國家在貿易上發展快速,產品多層次化、多樣化、高精尖化,在產品升級改造過程當中,應繼續增加其產品的附加值,對產品的新加工力度不斷加強,實現全線產品的升級改造,將更多的高精尖技術融合到我們的傳統產業當中,加大更多的研發投入,尤其是自主知識產權的開發,要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例如我們國家正大力投入的芯片技術,增加其投入和科技含量,樹立自己的品牌,不斷加大生產過程中貿易投入產品的比重,同時減少國產投入的比重,來避免人民幣匯率波動以及相應的金融工具改變對出口產品價格的影響,升級改造產品結構就是要提升產品的價格競爭力以及科技含量競爭力。
3.合理利用內部資源和外資相結合
在互聯網金融時代,我們國家內部資源以及資本更加的豐富,有更多的融資方式。首先,我們要將資金合理的運用到外貿商品配置上,將其與產業結構有機地結合起來,同時加強更多的外資投資導向以及運用相關的本地產業政策引導,優化外資的整體結構,在外商投資戰略目標當中,要與我們經濟發展的目標相一致,避免犧牲長遠的利益而追求短期效益的行為。圍繞發展我們國家提倡的低碳新能源以及互聯網芯片產業,引入外資引導更多的跨國公司將資金投入到我們急需發展的高精尖技術當中,用外資和內資相結合,對于生產標準化相應的硬件配套設施發揮其企業與行業的關聯作用,實現外資引入與發展高精尖技術相配合,產生更多的附加價值,加速傳統產業的升級和支柱性產業快速的發展。
4.政府重點扶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密集型產業
要想加速產品結構的改變,就需要將我們國家的勞動力優勢與外部資本相結合,在高精尖技術制造業當中相結合,才能體現出優勢。尤其是我們國家在芯片產業當中潛力巨大,有更多的電子芯片產業企業資金融入,我們國家在工業發展的中高期,需要從工業芯片、電子過渡到更多的深加工產業當中。任何產品都需要有一定的生命周期,經歷過創新成熟以及標準化的過程,保持我們勞動力市場成熟的優勢,要抓住世界技術轉讓以及塑造的機遇,發展高精尖技術,打造中國制造芯片中國制造互聯網新技術的局面。
參考文獻:
[1]馬瑜,欒維新,張睿,王輝.我國外貿商品結構對集裝箱生成的影響研究[J].中國科技論文,2018(7).
[2]趙澤眾.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外貿商品結構原因分析[D].東北師范大學,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