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沈青
摘 要: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中國物流業的發展面臨著新的形勢與挑戰。物流業發展共享經濟能夠降低企業物流成本,充分整合社會物流資源,有助于物流業的綠色可持續發展。本文分析了共享經濟含義以及中國物流業發展共享經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提出了一些共享經濟下中國物流業的升級路徑,以供參考。
關鍵詞:中國物流業;共享經濟;過剩產能;信息技術
近年來,人們對于共享經濟模式越來越關注,共享經濟逐漸走入到各行各業的發展中,并且獲得了良好的促進效果,是化解過剩產能、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徑。目前我國物流業發展中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阻礙了綠色物流的實現,影響了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思考共享經濟下中國物流業的升級路徑這一問題十分必要。
一、共享經濟含義
目前,世界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共享經濟概念界定,共享經濟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兩名社會學教授共同提出的,他們提出共享經濟是消費者以第三方所搭建的網絡平臺為共享基礎交易商品,從而實現對信息、資源以及商品的共享。這一定義明確了信息技術平臺是實現共享經濟的關鍵且必要途徑。也有一部分人認為共享經濟是說個體間以多種方式實現商品交換的社會資源共享,從商業模式角度來說,共享經濟可以被理解為人們通過點對點的形式利用技術來進行對自己需要服務或者商品的購買,而不是通過企業端去進行購買行為。這種共享經濟商業模式的定義體現了共享經濟去中介化的特征,人人參與、共享平臺與產能過剩是構成共享經濟模式的三大核心要素,這三大要素清晰地體現了共享經濟的實際運作過程。
共享經濟是在電子移動、市場經濟與互聯網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這一模式的運作能夠將產能過剩商品的價值充分挖掘出來,通過點對點的形式實現信息、商品、服務的人人共享效果,最大化獲得商品的回報和經濟效益。基于以上分析,我們可以說當代社會的共享經濟就是一種以共享平臺為基礎將個體閑置資源與其他人分享并且獲得相應效益的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對于這種經濟模式的含義我們可以從以下五方面進行理解。
第一,在共享經濟模式中,商品供需雙方的相互信任與忠誠和需求匹配十分重要,直接影響著這一經濟模式運行的成功與否,因此我們可以說輕資產性質的共享經濟模式下,商品供需雙方的影響力非常大。
第二,共享經濟與其他不共享經濟模式的最大區別就是獲取回報和收益是這一經濟模式的本質目標與重要結果。
第三,與交換經濟模式不同,共享經濟轉移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對個體剩余資源進行重新再利用,這一過程能夠提升資源實際利用率,突出了使用相對于擁有更重要。
第四,共享經濟的運作離不開信息技術平臺這一關鍵媒介和載體,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是保障共享經濟順利運行的重要保障,能夠為其帶來很多支持與便利。
第五,共享經濟模式強調了對過剩產能的重新挖掘、發現與再利用,最大化實現了過剩產能的經濟價值,從而提升經濟效益,在共享經濟模式中過剩產能是其運作必要基礎。
二、中國物流業發展共享經濟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分析
1.共享經濟是實現綠色物流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國家與人民越來越重視綠色物流的建設與發展,物流業的綠色發展勢在必行。所謂綠色物流就是指物流全過程中運用綠色物流理念與先進的綠化、物流技術降低物流成本,最大化節約能源,對物流環境進行充分凈化,從而最大化發揮出物流資源的價值和利用效果,達到物流經濟與物流業的可持續發展目的。當今社會的物流業發展中,仍舊存在著成本高、能源消耗嚴重、物流設備設施使用率較低、交通堵塞等諸多問題,且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這些問題愈加嚴重,物流業發展前景面臨著嚴峻的考驗,物流業只有實現綠色化和低碳化,才能夠緩解這些問題,更好的發展。將共享經濟理念與模式運用到物流業發展中能夠對過剩的物流產能充分挖掘再利用,提升其使用價值,并且將價值轉移到使用者手中,優化了商品生產、銷售以及服務、回收環節,減少了物流成本、勞動力、相關物質資源和能源,可以切實降低資源的消耗問題,減少物流過程中對大氣排放溫室氣體量,達到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效果,是保障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經濟模式。
比如,以運滿滿為例,運滿滿是一個車貨匹配網絡平臺,這種平臺的出現大大提升了車貨匹配效率,這是因為這一移動互聯網產品是以去中間化設計的,司機端與貨主端是運滿滿網絡平臺的兩大產品,信息部和物流公司通過將貨主知己需求發布到平臺上,通過平臺司機端匹配項有關路線司機用戶推動信息和路線,這種運力共享平臺的搭建,能夠將社會的運力資源充分整合,降低運力成本和消耗,為社會減少了空貨車行駛的現象,節省了燃油量,更好地滿足了物流的需求雙方。
2.信息技術為物流業共享經濟提供了有力技術支持
物流業共享經濟發展中需要共享平臺這一主要媒介的技術支撐,信息技術是建立共享平臺的必要前提。近年來,云計算作為一種新信息技術被越來越廣泛應用到物流業建設發展中,為物流系統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信息,能夠集中物流系統各個物流環節與模塊中的信息并且實現對物流信息的大范圍、全方位共享。例如,快遞業在發展中利用云計算與云物流可以將商品收貨、運輸以及客戶配送的所有環節運作模式進行充分整合,大大減少快遞運輸中出現車輛半載以及空駛的現象,達到批量運輸的物流效果,從而減少不必要的運輸成本,提升快遞運輸效率。物流業利用云計算架構和大數據技術能夠對物流信息數據進行準確、全面的獲取、分析、計算、儲存、搜索、使用等,給物流業的工作提供動態數據匹配和精準預測,比如打車軟件就是通過大數據將司機和乘客進行分析匹配,實現打車交易行為,并且通過大數據技術科學設定打車動態的峰時定價。另外,智慧物流、物聯網以及GPS等先進信息技術的更新與發展為物流業共享經濟的實現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和技術支撐,尤其是針對物流互聯網其獨特的分布特征,應用先進信息技術能夠實現傳統中心輻射型運輸模式向物流分布式聯合運輸模式的轉變,進而形成一個共享協同的物流體系。
3.物流業共享經濟促進社會物流體系建設,降低社會物流成本
2017年,中國社會物流總額達到252.8萬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增長速度比上年提高0.6個百分點,其中社會物流總費用高達12.1萬元,比上年增長9.2%,與GDP的比率為14.6%。通過這組數據我們可以知道,在當今社會經濟發展背景下,我國物流業的發展呈現出穩中趨緩的走向,其中社會物流費用在中國社會物流總額中仍舊占據很大的分量,中國物流業面臨著江都物流成本的迫切需求和嚴峻挑戰。電子商務的興起與快速發展對社會物流產生了極大影響,大大帶動了社會物流實際需求,物流成為現代人們所必需一個服務性基礎產業,這種帶動為物流業共享經濟的推進與發展帶來了更加廣闊的市場空間。物流業共享經濟模式通過對過剩物流資源的整合以信息技術平臺這個媒介與實際需求者進行科學精確匹配,以共用、共享的物流理念與模式,降低社會物流成本,促進中國物流的社會化發展。
4.物流業產能嚴重過剩現狀,為物流業共享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雖然我國物流業近年來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目前仍舊存在著一些問題,有些物流企業沒有良好的基礎設施,存在重復建設、重復投資、欠缺整個力度的現象,運作效能與利用水平低下是目前我國物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都影響了物流業的穩定發展。從運輸角度來說,2017年年末我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77.35萬公里,比上年增加7.82萬公里,其中四級及以上等級公路總里程是433.86萬公里,比上年增加11.31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13.65萬公里,比去年增加0.65萬公里。2017年我國公路運輸占物流運輸比例為78.04%,貨車空載率超過40%以上,有關數據表明我國卡車的每日行駛里程只有歐美國家的三分之一,平均為300公里每日,這說明目前我國貨車司機每天的實際行駛時間還沒有超過三個小時。通過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看出,目前我國公路物流的實際運行效率比較低下。從倉儲角度來說,我國工業企業商品還存著庫存率偏高問題,各類庫存商品的產值是一個十分巨大的數目,只有將庫存率降低,才能夠發揮出產品的價值,節省社會資金。由此可見,產能過剩是我國物流業目前面臨著重要問題,如何提高物流資源的實際使用率,降低對地緣的浪費將過剩產能合理轉化,從而節約社會資源是中國物流業發展中需要解決的迫切問題。物流業發展共享經濟能夠通過信息技術平臺集中過剩產能快速匹配供需雙方,將過剩物流資源充分化解并獲取效益。
三、共享經濟下中國物流業的升級路徑
1.建立健全的物流個人征信體系和信用體系,優化信用制度
安全性問題是移動互聯網平臺企業在共享經濟下所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物流業也不例外,物流業共享平臺上的物流商品與服務都來源于共享經濟模式中的物流供給方,主要是社會上過剩閑置的物流產能,這些資源規范性不足,規模較小切分布分散,容易引起物流共享平臺使用過程中的可靠問題和服務質量問題,比如司機端將貨物卷走等,都會給物流平臺企業帶來安全風險。除此以外平臺企業客戶和個體客戶支付問題也給平臺管理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和挑戰。因此,物流業要針對目前共享平臺中存在的風險隱患進行深入分析,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建立起健全的物流個人征信體系和信用體系,科學篩選物流供給方,建立有效的利益分配制度,以健全的物流信用度來規范、激勵以及約束供給方,將其存在的風險隱患最大限度降低,同時以客戶信用度來規范、激勵以及約束需求方,設置適當的交易門檻,將中國個人征信數據與客戶數據充分銜接,從而最大化降低需求方帶來的共享平臺風險。
2.充分發揮政府監管作用,完善經濟環境
作為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和商業模式,物流業發展共享經濟中難免會遇到質疑和困難,有些問題會引起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的干涉和禁止。在共享經濟的快速發展與應用中,其更新速度遠遠超出了目前政府所監管的范疇和能力,政府還沒有一個針對性地健全監管制度,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物流業共享經濟的發展。基于這種背景,為了更好地利用共享經濟促進我國綠色物流的建設、實現對社會物流費用的有效降低,政府要充分發揮出其監管作用,建立起針對物流共享平臺搭建以及合理運行的相關監管制度,形成一個允許試錯、寬容、多元化、開放的經濟環境,打破一味禁止和限制的監管弊端,完善經濟環境,為物流共享經濟的發展提供必要保障。
3.推進眾包物流模式,實現人人共享、參與的效果
作為共享經濟模式中的核心元素,眾包模式的應用能夠將物流工作有員工執行轉化為社會大眾執行,有效將社會資源進行了整合,充分發揮了資源的價值。物流業要積極推進眾包物流模式,將社會大眾閑置時間、運輸車輛等社會閑散資源充分整合,達到更優質的取貨服務與送貨服務,節約取件以及派件的成本和時間,提升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業人力成本。
4.挖掘利用物流業過剩產能
物流業在發展共享經濟模式中要積極發現挖掘企業中存在的過程產能,將這些過甚產能重新利用,確保物流資源價值的最大限度發揮。一般來說物流業可以使用開放、整合與分割三種方式來利用過剩產能。其中開放是指積極搭建物流開放性共享平臺,降低企業成本,緩解創新者與過剩產能之間的差距,將創造力、專業知識、時間、資產等過剩產能通過開放性共享平臺充分釋放,達到供需雙方雙贏的效果;整合是指物流業利用先進信息技術搭建共享平臺整合閑置資源并且實現供需雙發的合理匹配,把社會個體不能駕馭的閑置產能變成可靠、可信、可安全使用的產能;分割是指物流業為了更好的滿足用戶實際需求,提高供需匹配度,將自己的物流資源進行精細化分割,從而更好地服務于用戶。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推進物流業共享經濟模式的發展是順應時代發展需求、促進物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政府要充分發揮政府監管作用,完善經濟環境,物流業在共享經濟下要建立健全物流個人征信體系和信用體系,優化信用制度,推進眾包物流模式,充分挖掘利用物流業過剩產能,從而促進綠色物流的發展,推進我國經濟建設。
參考文獻:
[1]劉玲.共享經濟視角下物流業的移動互聯服務創新策略[J].商業經濟研究,2018(14):97-99.
[2]陳方健.從十九大報告看我國物流業未來發展[J].物流技術,2018(6):26-29,59.
[3]葛巍,鄧巍靚,晏玉,等.共享經濟下物流運輸配送優化策略研究[J].物流工程與管理,2017(1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