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文姣

[關鍵詞]腦卒中;醫養結合模式;護理干預;生存質量
中圖分類號:R74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9-816X(2018)06-0521-03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8.06.027
隨著社會進入老齡化,我國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日益增長,老年醫療健康和看護問題日益突出。近年來,國家衛生計生委聯合民政部全面落實醫養結合工作,集醫療、康復、養生、養老等為一體,把老年人健康醫療服務放在首要位置。而腦卒中是老年人常見疾病,病程長,合并癥多,病死率高,是威脅我國老年群體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有研究表明存活的腦卒中患者中70%以上遺留有中度或重度的功能障礙[1],嚴重影響其日常生活能力和心理健康,且給患者家庭帶來較重的照護負擔。我院實施醫養結合模式,患者在治療康復的基礎上,給于良好的護理干預,有效提高了腦卒中患者康復的效果和生存質量,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6年7月至2017年7月在本院住院的腦卒中患者70例,入選標準:(1)符合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腦卒中診斷標準[2],并經CT或磁共振(MRI)檢查確診;(2)經治療后病情穩定,神志清醒;(3)年齡>60歲;(4)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將70例患者按不同病區隨機分為干預組與對照組,每組35例。干預組男23例,女12例;年齡62~93歲,平均(74.32±12.76)歲。對照組男24例,女11例;年齡63~90歲,平均(73.12±11.28)歲。兩組年齡、性別、文化、婚姻、基礎疾病及并發癥、入組時病情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1.2方法: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腦卒中治療康復和內科常規護理。干預組在此基礎上,以患者個體情況為依據,實施醫養結合模式管理,給予老年關懷護理、健康教育、康復訓練指導、專業生活照料。
醫養結合模式是指醫療功能與養老功能相結合,其中“醫”包括醫療診治護理、康復健康保健服務,“養”包括生活照護服務、精神心理服務、文化活動服務。醫養結合模式針對失能、半失能老人與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的重合部分,通過醫療衛生和養老服務的整合,解決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療和看護問題。老年腦卒中患者大多數會有不同程度的生理、心理、社會障礙,日常生活需要依賴他人,容易發生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采取醫養結合模式對入住的老年腦卒中患者進行在院管理,當患者慢性病急性發作、基礎病加重或合并各種并發癥時,采用“醫”的管理方法,積極治療康復;當患者病情穩定、處于恢復期時,采用“養”的方式,做好生活照料老年關懷人性化服務。“醫”和“養”根據病情相互轉化結合,滿足了老年腦卒中患者的疾病治療、健康促進和生活照料的需求,有效解決患者和家屬的后顧之憂。
1.2.1老年關懷支持:由于患者受疾病影響,心理壓力較大,有的患者表現出抑郁、焦慮及悲觀等情況[3],這些不良的心理刺激,可導致機體的心理和生理反應。操作時注意動作輕柔,注意保護隱私,維護患者的儀容儀表。膳食供應、衛浴設施、康復活動室設施結合老年人特點,體現人性化。此外,在老人和家屬之間建立溝通橋梁,鼓勵家屬多點時間看望陪伴老人,在精神以及經濟上給予其更多的關心和幫助,使其感受家庭的溫暖,減少其孤獨感。醫院成立愛心志愿者小分隊送溫暖,定期組織病情穩定的患者參加歌詠比賽、戶外游園、重陽節慰問、家屬聯誼會等活動,豐富住院生活,給老人更多家庭親情的支持和社會的關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
1.2.2健康宣傳教育:由于老年腦卒中患者對疾病知識缺乏,根據患者實際情況,護理人員以面對面、聽講座、組織患者間交流等多種形式,不同的文化水平以不同措詞講解腦卒中的危險因素、發病機制、治療方法、治愈情況及自我保健預防等方面知識,糾正錯誤的認知。指導患者遵醫囑用藥,用藥期間注意觀察不良反應。告訴患者不良的生活方式及不恰當的飲食習慣對疾病的危害,需要適當運動、規律作息、低鹽低脂富含纖維素飲食,注意營養均衡。讓患者了解腦卒中的康復訓練作用、訓練要點、操作方法,并講解一些康復病例,病友之間相互交流借鑒經驗,用事實說明良好的遵醫行為在疾病康復中的作用,使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及對待疾病,解除思想顧慮,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1.2.3康復訓練指導:住院腦卒中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偏癱,肢體運動障礙。軀干和下肢運動能力的恢復是腦卒中患者康復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直接影響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的一個主要因素[4]。結合病情制定個性化訓練方案,偏癱患者加強對抗肌痙攣訓練,進行步行訓練。鼓勵患者參與一些簡單的運動,如練習自己穿衣如廁及患側肢體活動等,提升患者的身體靈活度和自理能力。指導患者參與康復訓練時要堅持循序漸進原則,樹立信心變被動為主動訓練。護理人員還需要給語言障礙患者進行語言訓練,囑患者日常練習讀報紙、數數字,從簡單對話開始,多參與日常語言交流,可以促進患者語言表達能力的恢復。對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取得的進步給予肯定及鼓勵,增強其治愈疾病的信心。
1.2.4照護者的專業培訓服務:醫院收治的老年腦卒中患者大部分喪失或部分喪失生活自理能力,病區配備護理員給于更多的關心和生活照顧,護理員經過生活照顧技能崗前培訓合格上崗,照顧的患者相對固定。護士對護理員的日常照料工作給予指導,經常性組織疾病常識培訓,以及如何預防病人跌倒走失、褥瘡、誤吸等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注重護理員溝通技能的培養。此外,護理老年腦卒中患者是一項艱苦的工作,通過護理團隊的關心和幫助,做好護理員的心理支持,積極消除護理員的心理壓力,用愛心、耐心、細心護理照料患者,幫助患者參與部分活動,提高遵醫行為,提升康復效果。
1.3干預效果評價標準:6個月后觀察兩組患者:(1)生存質量: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價患者的抑郁程度;評定患者的生存質量WHOQOL-100評分;ADL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進行評分[5]。(2)依從性評定:采取自行設計依從性行為調查表對兩組患者進行評定,內容包括患者的戒煙限酒、配合檢查、按時服藥、遵醫飲食、功能鍛煉等5個方面的依從情況。5項都能完全按照要求去做的為完全依從,3~4項為部分依從,2項以下為不依從[6]。調查問卷經相關專家審定,效度合理,信度可靠。
1.4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10.0版統計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6個月后抑郁程度、生存質量、生活能力比較:結果顯示干預組HAMD、WHOQOL-100及Barthel指數評分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腦卒中患者治療康復的目的是克服殘疾所造成的障礙,最大限度地使其功能得以恢復,改善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減輕對家庭的影響和負擔。采取“醫養結合”模式對入住的老年腦卒中患者進行有效的在院管理,把治療康復關懷和生活照料融為一體,符合了老年腦卒中疾病康復的要求。
本文通過采用醫養結合模式護理干預6個月后,干預組干預后抑郁得分明顯低于對照組,WHOQOL-100、Barthel指數評分明顯升高;干預組戒煙限酒、配合檢查、按時服藥、遵醫飲食、功能鍛煉等5個方面的依從性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護理干預可以提高治療的依從性,提高生活質量。
醫養結合模式打破醫養封閉分割,把養老服務和醫療衛生相結合,切實解決了高齡失能半失能腦卒中老人生活照料和醫療服務需求高度疊加問題。通過實施老年關懷頤養護理,幫助患者更好地調整心理狀態,獲得情感支持,從精神上得到鼓勵,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良好的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知識知曉率,正確認識了解疾病。個性化訓練指導,提升了患者參與康復訓練的依從性,提高了患者的遵醫行為,促進患者盡快恢復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致殘率。專業的生活照護,給于患者更多生活上的關心和健康的指導,減少疾病并發癥、不安全事件的發生,減輕給患者和家庭帶來的影響和負擔,有效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陳穎,裴慧麗,林蓓蕾,等.英國腦卒中連續康復護理機制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3,29(4):9-11.
[2]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各類腦血管疾病的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380.
[3]周輝,周少瓏,李洵樺,等.三亞地區缺血性腦卒中/TIA二級預防及臨床路徑現狀[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3,39(6):371-374.
[4]文慧娟.社區護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的療效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2012,5(9B):116-117.
[5]陳鴻,徐晶.全科社區護理干預在腦卒中合并吞咽困難患者中的應用[J].國際老年醫學雜志,2012,33(3):114-116.
[6]劉春霞,張建平,李越美,等.認知行為干預對老年腦卒中患者抑郁情緒及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28(24):23-24.
(收稿日期:2018-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