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純
摘 要:中央銀行制度就是商品經濟和貨幣信用關系發展到一定的歷史階段所產生的必然產物。從世界角度來看,中央銀行的產生和中央銀行制度的確立已經有了三百多年的歷史了,自中央銀行制度產生以來,其對幣值的穩定,信息以及經濟的調節還有金融監管與服務的金融業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促進了國家經濟的發展。目前,金融已然成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內容,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趨勢也逐漸增強,中央銀行制度所產生的作用已經越來越明顯,它是社會發展以來最基本的經濟制度之一。本文基于風險管理的視角對國際上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制度進行了比較。
關鍵詞:風險管理;中央銀行;中央銀行制度;歐洲中央銀行;美聯儲
一、前言
在中央銀行的發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的中央銀行制度存在明顯差異,同時期的不同國家之間也存在著差異,中央銀行制度的差異反映著各個國家經濟以及政治和文化的差異。中央銀行制度是國家經濟框架的重要組成,影響著國家的經濟穩定和一國的發展。中央銀行的類型包括單一制中央銀行制度,復合中央銀行制度,跨國中央銀行制度和準中央銀行制度,不同的中央銀行制度作用也有很大差異,這里主要講述不同國家中央銀行制度之間的比較。
當一國通過法律對一家銀行或者新建立的銀行給予了特殊的權利,并且國家要求其余的銀行和金融機構服從這家銀行的規定,此時便產生了中央銀行制度,我們把擁有特定授權并且承擔著特定的責任的銀行就叫做中央銀行。
中央銀行產生于17世紀,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呼吁重新建立國際貨幣體系,這時是中央銀行和中央銀行制度的初步形成。瑞典銀行是世界上第一個使用了中央銀行職能的銀行,這原本是個人創立的商業銀行,它在1661年在歐洲開始發行銀行券,兩年后,政府將這家銀行改為國家銀行,認為這是中央銀行先驅,但是它雖然成為了國家的銀行,可它的大部分早期業務卻還是商業性質的,瑞典直到1897年才將貨幣發行權收回給國家銀行獨自占有,而英格蘭銀行早在1694年便真正成立了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是現代中央銀行的先例,然而早期的中央銀行都是由商業銀行逐漸演變過來的,之所以可以逐漸演變為中央銀行是因為它們具有較強的資本實力以及較好的銀行信譽而且和政府保持著密切的關系,一定的階段之后他們才脫離了商業銀行的職能,成為真正的中央銀行。早期中央銀行在金融業的管理與控制上是不完全的,對貨幣信用的調節也存在很大的局限,僅僅隨著經濟的法規來完善和授權,它的控制能力才漸漸形成。因此,中國人民銀行應增加對風險的預防意識,進一步加強風險管理,采用合理且科學的分析辦法對風險進行識別,并對基層央行實施風險防范。
二、風險管理視角下中央銀行制度的國際比較
1.中國中央銀行制度
我國的中央銀行20世紀才開始出現,并且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與發展。中央銀行擁有發行鈔票,代理國庫和金融管理的特殊權利,同時也經營一般商業銀行的存貸款的業務。其主要職能是:(1)發行紙幣,為財政籌集經費,支持戰爭的開支需要。(2)代理國庫券,收繳戰爭財產,補充財政支出。(3)開展一般的銀行業務,為以后的金融業發展打下基礎。新中國成立以后,作為發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成為中央銀行,它成立以來,經歷了幾個發展階段,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后,中央銀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個階段是1948年到1978年的“大一統”銀行時期,此時中國人民銀行既是中央銀行又是商業銀行,是壟斷的獨家銀行,行使了中央銀行和商業銀行的雙重職能。第二個時期是1979年到1984年,中國人民銀行從之前的雙重職能轉為單一行使中央銀行職能,雙重職能逐漸分離。第三時期是1984年以來的制度規范化與法制化的時期。此時中央銀行進一步加強了金融調控與金融監管。1995年國家首次以國家立法的形式確立了中國人民銀行就是我國的中央銀行,中央銀行逐步走向規范化,法制化的道路,它是中央銀行制度建立的重要時期。中國在1983年之前一直實行的是復合中央銀行制度,在1995年法律規定中央銀行實行單一制中央銀行制度。與同樣是單一銀行制度的日本與法國相比,我國分支機構數量少,更適用于我國的國家性質,有利于權利的統一。
2.美國中央銀行制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發生期間的1944年7月,“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在美國布雷頓森林中舉行,通過此次金融會議,美國貨幣美元得到了國際基準貨幣的地位。當時,金融學家凱恩斯作為英國會議代表,他帶著自己制訂的“凱恩斯計劃”出席了此次會議,他對于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表示反對。凱恩斯所主張的是全世界的國家設立一種超越國家的中央銀行體系,從該中央銀行發行作為國際結算的貨幣——班克爾的貨幣。如果引用了這個制度,美國應該也可以承受外匯所帶來的危機。但美國對于凱恩斯的主張,提出了應對措施“白色計劃”,建立了基金而不是中央銀行,同時提出了不管什么時候都可以交換成黃金的“金本位制保障”制度,成功建立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國發行的美元作為國際基準貨幣。受聯邦制的影響,美國實行單一制二元中央銀行制度,它與美國的國家體制相適應,符合美國政治要求和經濟發展。美國于2007年爆發次債危機,商業銀行開始大幅度虧損,嚴重的甚至出現倒閉,次債危機轉化為金融危機,這使得美國經濟發展變緩,世界經濟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而美國中央銀行制度非常特別,任何部門以及機構都沒有權利干涉它的運作,美聯儲對資金以及財務有獨立權,貨幣政策也是獨立制定,對于金融風險管理具有很大的權威。同年夏天,美聯儲積極應對這次金融危機,下調貨幣貼現率,放松貨幣政策,以此降低金融危機對美國經濟的影響。我國進行金融監管理時間較短,還不成熟,實行困難大,獨立性不穩定,美國在金融危機中快速制定出的政策,是歸功于美聯儲獨立性強,不受到政府牽連。
3.歐洲中央銀行制度
歐洲的中央銀行最開始是歐洲貨幣局,因為歐盟的成立,歐洲的中央銀行在1998年正式在在德國的法蘭克福成立。由于歐洲各國在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經濟遭受到重創,世界地位遭遇大幅度下降,與此同時,日本和美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建立了一個統一的貨幣市場以促進各國經濟發展。單一貨幣制度能夠很好地解決由于歐盟內部的不同國家因為貨幣利率、匯率的變動而引起的內部金融秩序混亂的問題,同時將各個國家不同價格的資源、商品以及服務整合起來,逐步的縮小差別,形成物價和利率水平的總體下降,居民消費水平提高,社會消費額增加,企業的投資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最終將促進歐盟總體經濟的發展。
歐洲央行成立伊始便有爭議,特別是近幾年來歐債危機以及歐元區經濟持續低迷,歐洲央行不可避免地成為眾多批評者的指責的對象。一些批評者質疑歐洲央行的貨幣一體化,因為,歐元區各國的經濟基礎、主導產業和經濟發展水平并不統一,而貨幣一體化僅僅是歐元區各國讓渡了一部分主權和經濟權利而形成的,并沒有形成一種包含財政政策、稅收體系等在內的整體經濟系統作為貨幣支撐,是導致債務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
歐洲中央銀行并不是以失業率以及匯率來調控政策,而是以利率機制來控制通脹率,這使得政策在歐元區內得不到平衡。歐洲中央銀行需要實行平衡的目標組合,以照顧到成員國的利益。
4.新加坡中央銀行制度
新加坡沒有中央銀行,它的金融發展是在政府的支持和規劃下得以進展,最早時期,新加坡的銀行體系完全是外國銀行支配的,新加坡獨立之后,政府大力扶持本地銀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與新加坡貨幣局兩個法定機構共同承擔著新加坡中央銀行的職能。金融管理局的職能是維持經濟的穩定、促進經濟發展,制定金融與貨幣相關政策,對金融進行風險管理。貨幣局通過所有的外部資產來保證新加坡貨幣的發行。新加坡是高度開放的經濟體,在亞洲金融危機的巨大影響下,仍然可以維持金融體系的健全和穩定,這和它中央銀行制度的運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研究結論和政治建議
1.研究結論
本文從風險管理視角出發,從中央銀行制度,監管職能,獨立性等方面對中國人民銀行以及其他國家不同制度的中央銀行進行對比,各國中央銀行差別的形成是各國國情不同所致,我國人民銀行金融監管的職能較弱,資產結構不夠完備,獨立性不足,中國人民銀行的獨立性是不穩定的,間歇的,受到制約,經濟繁榮時期獨立性明顯,經濟蕭條時期獨立性減弱。中央銀行的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主要來自于各個國家的社會起源各不相同,同時政治以及經濟也存在著很大的差別。發達國家的資產主要由國內有價證券構成,而對于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資產的主要部分由外匯資產構成。一個國家的資產負債表在不同的時期也存在著差異,所以中央銀行的業務在不斷變動。
2.政治建議
對于我國中央銀行體制的改革,為了提高中央銀行業務的內在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監管與服務成本,應堅持金融調控,金融服務與金融監管的統一。為了中央銀行貨幣政策的執行,中央銀行的金融監管職能要進一步強化,加強對金融業務的監管以及法規的實行,確保金融市場的穩定。商業銀行應嚴格貫徹落實央行制定的金融監管規定,遵守職業道德,維護金融秩序。在出臺貨幣政策時,我國央行并沒有獨立的發言權,中國人民銀行應該更加的開放、靈活。在風險管理方面,建立新型的監管模式,為央行的監管塑造良好的環境。總而言之,我國需要提高中央銀行的獨立性,避免地方政府的干預,加強金融監管的力度。
參考文獻:
[1]梁晨.淺談日本主銀行制度[J].時代金融,2012(21).
[2]李巖柏,尚召強,王學倫.經濟新常態下推行主辦銀行制度的若干思考[J].時代金融,2016(32).
[3]盧欽.中美中央銀行監管職能比較研究[J].華北金融,2008(01).
[4]李文魁.日本主銀行制度的盛衰演變:一個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分析[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02).
[5]王文斌,孫新福,邵宏,王靜.關于我國推行主辦銀行制度的思考[J].金融理論與實踐,.2006(03).
[6]王忠生.我國金融監管制度變遷研究[D].湖南大學,2008.
[7]董賢圣.銀行監管體制比較研究與借鑒[D].吉林大學,2006.
[8]翁裕斌.德國全能金融問題研究[D].復旦大學,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