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喜
【摘 要】 教育融資總量不多、效率低、投入占比不均等問題的存在讓我國教育的管理規模、結構、質量等方面工作無法獲得更為協調的發展,因此為了讓教育融資短缺的問題得到合理解決,本文對教育融資短缺問題的原因與解決方法進行了研究,僅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 教育融資 短缺 成因 解決策略
引 言
加強教育融資機制的研究可以讓教育工作的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同時也讓政府的管理工作與財政支出更加公平,且可以根據各個地區的自然條件、經濟發展的實際狀況進行融資工作的宏觀調控,讓教育的制度更具地方特色,也讓教育整體水平得到提升。
1教育融資短缺現狀
1.1教育資源分布不均衡
國家教育建設力度的傾斜讓城鄉教育水平之間的差距被進一步拉大,加上就業壓力與勞動就業體制的轉變,讓人們瘋狂追逐更為優質的教育機會,因此從國家政策到師資力量,都是重點學校更為突出,加上辦學條件與基礎設置上的差距,導致擇校、高收費等社會問題層出不窮,這種教育現狀讓教育公平一說不知從何談起,嚴重違背了義務教育公平的原則,也讓區域之間的教育發展失衡問題更為嚴重,農村教師隊伍不夠穩定,城鄉差距之間的差距拉大,更是讓這個問題更為嚴重,因此造成了教育的虛無化。
1.2高等教育融資嚴重不足
隨著高校教育擴招力度的不斷加大,大學資源雖然得到了豐富,但是質量卻在逐漸下降,這與發展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馳,主要的原因:很多高校希望可以通過擴招的方式實現跨越式的發展,隨著這個愿景是好的,但是很多學校的做法出現了偏離,也就是只是在不斷的擴大辦學規模,但是沒有對教學質量進行重視,導致很多學校的辦學高度雷同,甚至出現了千校一面的情況。還有一些城市為了拉動城市的經濟,極度擴張學校占地面積,建設“大學城”這種做法一旦沒有量力而行,就會導致政府財政赤字,進而影響到校園的運轉,高校只好通過貸款融資的方式緩解經濟壓力,貸款擴招,擴招再貸款,這種死循環讓學校在貸款的魔咒中無法脫身,最終導致出現破產的隱患。
2教育融資短缺現象成因
首先,我國在發展戰略上采取的策略是允許一部分人先富,城市建設上也基本遵循了這個策略,因此教育資源大多傾向城市,資源配置上存在明顯的城市中心主義,重點扶持哪些城市重點院校,這種做法讓教育融資總量不夠,效率較低。直接導致了教育資源比較集中,同時一些城市中的優秀教育資源只有富人享受得起,平民基本無法承擔高昂的教育費用。
其次市場經濟的發展讓教育部門的外部環境被改變了,導致市場競爭觀念、教育消費權益、教育融資等市場價值觀念迅速滲透到人心中,并對教育發展的進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這些傾向使用企業管理方式管理校園的做法讓入學機會與標準更加多元。加上利益市場交換原則對人們辦學觀念上的影響,想要用“金錢的平等”改變“分數的平等”。
最后,很多缺乏社會參與和利益博弈機制的教育改革工作出現了較大的錯誤認知,關注點往往是通過創收、高收費等一些盈利性質的做法進行利益上的追求,而不是對開放市場、讓教育服務更加公平、公正。這讓教育市場的競爭出現了較大的混亂,也讓教育改革工作的形象遭到了破壞,讓教育工作的市場化特征更為明顯,因此教育融資工作的啟動與資源分布工作受到了較大阻礙與影響。作為教育管理部門應將戰略的發展眼光放置在融資體制的靈活性與豐富性上,并讓教育工作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公益性事業,而不是市場氣息濃重的一種經濟交易或是活動,這與發展教育,培養人才的目標相違背。
3調整教育融資的可用對策
3.1消除失衡,協調拉動融資
倚仗“科教興國”的發展戰略,教育在我國的戰略地位越來越高,因此國家在教育行業發展的投入的力度也越來越大,但是即便如此,由于城市與城市之間、城市與鄉鎮之間的發展差距一直存在,因此各個地區的教育水平一直無法持平,并且從我國當前的發展國情上看,拉平各個地區的教育工作水平也是不現實的。
至此,國家教育部門為了讓全國教育工作水平得到整體性提升,采用了“揚峰填谷”式的高水平教育均衡,也就是讓教育高水平地區與低水平地區的教學工作同時得到優化與提升。在實際工作的落實中重點關注教育低梯度地區,讓有限的教育資源得到更為高效的配置,讓低梯度地區學校得到標準化建設。并注意規則的公平性,讓邊緣地區獲得更多的資金、政策傾斜。讓地區間的經濟梯度差距得到縮小。防止教育資源向發達地區流動,同時通過對教育工作資源調整,讓區域經濟發展差距也間接得到拉動。
當然也要對教育發達地區的品牌建設進行重視,讓這些地區的教育工作得到更多的辦學自主權,強化品牌優勢,配合教育水平較高地區的發展,進行資金補給,讓教育發展梯度的差距得到更大強度的縮小。同時各個地區之間還要積極引進競爭機制,讓低水平教育地區的發展惰性得到拉升。
3.2對政府投資行為進行規范
依法治教工作的有效落實可讓教育行業中的不公平現象與不良風氣得到糾正,同時對相關職能部門的政府行為進行規范,讓財政預算收支工作的法律地位得到維護。同時對于教育經費的使用與分布應統一得到教育財政部門的管理,財政撥款得到通過以后,應立即在政府門戶網站上進行發布,維護教育工作者的知情權與監督權。這些措施的發布會讓教育財政的支出與使用隨意性得到有效根治,同時完整的教育財政收支信息披露制度的設立也更有利于社會、校方、教師的監督。
積極完善教育經費責任追究與信息披露機制的完善,讓教育追責制度得到良好維護。依據地區經濟與教育工作的水平進行教育投入的力度與發展規劃,增加教育資金的支出項,完善教育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教育環境的良好建設。督促教育資金的劃撥到位工作更為及時,并防止出現教育資金的挪用與推遲問題。同時作為政府,應將更多的監管力度進行分配,盡量轉換職能,讓微觀領域的直接干預轉變為全方位管理,讓社會獲得更多的監管權力。最后是學校由政府附屬機構直接面向社會自辦學的法人進行實體上的轉換,讓自辦學校獲得更多的自主辦學權力,讓監管權力得到更多角度的分配,進而形成相互作用型的管理形式,并通過相互制約的方式實現各方之間的良性互動。
3.3強化義務教育財政投入保障機制
由于教育工作在城鄉的統籌上一直存在滯后的現象,因此很多城鄉教育資金的撥款一直來源于不同的監管市場,在管理上也是形態各異,這讓教育工作的競爭更加不公平,最為直接的后果是教育發展無法維持平衡。
城市教育工作的急劇擴張,讓城市教育的資源也開始出現現實困境,因此為了讓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得到縮小,應讓城鎮帶動的輻射作用得到有效實現,讓城市教育工作的擁擠問題得到有效治理,縮小城鄉教育之間的梯度差距。
為了讓義務教育財政投入工作得到有效的機制保障,應對財政經費的支出結構進行調整,讓教育財政在教育預算中的款級得到提升,保證財政支出更為透明。并對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的財政補貼進行平均分配,讓城鄉教師的待遇差距進一步縮小,并保證財政資金的統籌使用中的分配更為均勻。對社會力量進行積極調動,建設城鎮學校,盡量拉平地區之間的辦學條件、教學手段、師資水平。教育資金的良好運用需要政府積極轉變職能,為私立教育的發展營造出一個公平。公正的好環境,具體的措施可是積極落實稅費減免 、低息或長期貸款等傾斜政策。這些政策的出臺可以保證公立與私立院校之間的資金分布更為公平。
結 語
教育融資的最終目的是保證各個地區的教育機構可以獲得更為公平的資金分配,同時保證各個地區的教育工作都可以獲得更為高效的發展,促進特色教學的建設,讓教育工作的發展更為均衡,讓學生可以通過自主選擇的方式享受到更為豐富多層次的教育。
【參考文獻】
[1] 秦銳.上半年我國教育行業融資持續火熱[J].科技智囊,2018(09):54-59.
[2] 蔣宸光.投融資教育發展的新方向[J].河南農業,2018(24):6+8.
[3] 胡杰勇.PPP融資模式助推T縣教育現代化[J].智庫時代,2018(27):47+49.
[4] 肖立群.職業教育融資政策的探索與實現途徑[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2016(03):3-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