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進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在經濟全球化大背景下,世界經濟復蘇的基礎比較薄弱,國際金融環境錯綜復雜,所以我們有必要深入研究適合我國國情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運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一般原理,結合我國穩增長及供給側改革的獨特性國情,加深對經濟金融改革和貨幣政策的研究,建立一套適合我國經濟發展的貨幣政策機制,順應世界經濟的潮流和防控風險并提出與之相適應的政策與建議。
一、貨幣政策理論基礎
(一)貨幣政策及其工具。從經濟運行上來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其實是央行通過各種貨幣政策工具來作用于中介目標,從而實現貨幣政策目標的一個傳導過程,也就是貨幣政策工具從實施到政策目標實現的完整傳導過程。央行一般采取這些工具及手段來調整貨幣政策:再貼現利率政策、公開市場業務、法定準備率。
(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貨幣政策的目標一般可概括為:實現物價平穩和充分就業、推動經濟穩步發展、維持金融的穩定,控制市場風險。貨幣政策之間的聯系也較為復雜,既有有互補也有共通地方,在某種程度上還具備一致性,如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而例如充分就業與國際收支平衡則具有相對獨立性。然而貨幣政策之間更多的還是表現為目標間的沖突性。
1.利率渠道。在凱恩斯學派的理論體系中,利率渠道的傳導機制主要體現在IS-LM模型中,貨幣供應上升會導致利率的下降,從而促進投資的提高,最終影響總收入的增加。
2.非貨幣資產價格渠道。當貨幣緊縮時有:M↓→PS↓→金融財富↓→消費↓→Y↓。一般的渠道有托賓q理論以及財富效應等。
3.信貸傳導機制。該傳導機制包含兩種理論體系:一種是以韋斯對信貸配給問題的研究為理論基礎,通過銀行的主動信貸調控,來作用于貨幣供應,從而對整個經濟體產生影響的一種傳導機制,第二種則是銀行被動的信貸管控,由于央行的政策直接導致銀行借貸資金的改變,進而影響投資與總產出。
二、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思考與借鑒
(一)利率市場化。利率市場化是利率傳導渠道有效的前提。利率的變化往往會引起經濟行為以及經濟活動的變化,如果貨幣政策的利率傳導渠道十分通暢,那么經濟行為主體就會迅速根據利率的變化來調整自身的經濟行為,這個時候利率政策的效果就十分明顯。
(二)發達金融市場。完善的金融市場是傳導機制通暢有效的重要環節。央行的貨幣政策是通過金融市場傳達到微觀主體的,個體對貨幣政策的反應也是通過金融市場表現出來的。所以完善的金融市場就成為貨幣政策傳導中的主要保障。
(三)經濟主體的市場化行為。如果微觀經濟體的行為符合經濟人的假設,那么就會快速根據利率的變化來調整自身的借貸情況。從而全社會的投資、消費、以及都會產生影響。所以在研究傳導機制理論時,我們也不能忽視微觀經濟體自發行為所帶來的影響。
三、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的問題
(一)我國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存在的問題。隨著我國貨幣政策不斷的改革,逐步建立了“貨幣政策一操作目標一中介目標一最終目標”的間接傳導機制。但在市場利率、人民幣匯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以及調節缺陷,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1.銀行體制、金融機構體系不完善。一方面,央行體制的不完善會使貨幣傳導機制不通暢,銀行體系的健全與否直接影響到貨幣政策傳導效果。另一方面來說,由于我國利率利率市場化進程仍在繼續,經濟市場并未沒有完全市場化,資本市場也仍未達到成熟的階段,這在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從而使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受到限制。
2.資本市場不穩定。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內的資本市場也達到一定的規模,也受到世界的矚目,但資資本規模較小,效率低下以及匯改所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資本市場總量規模較小表現在,我國股票債券等直接融資量的占比為百分十三十左右。另一方面,資本市場效率也相對較低。
3.利率管制造成的結構不合理。利率管制在一定程度是給我國金融市場利率結構產生不良的影響,利率傳導信號的失靈,從而影響貨幣政策的傳導。由于當前央行對利率仍有不同程度上的管控,而且當前我國的利率結構仍相對復雜,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了利率的調節機制。
4.人民幣匯率層面上的因素。國內的外匯市場是一個供求關系不平衡的市場模式,很難準確反映出外匯的供給情況,卻能集中體現央行政策偏好,央行控制著巨大規模的外匯儲備及貨幣供應,從而在匯率市場上擁有很高的話語權,因此產生的匯率并不能代表市場上的真實價格。
四、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若干建議
(一)促進和完善貨幣市場,改善利率結構。要改善利率結構,就要全面發展貨幣市場。中央銀行的主要貨幣政策工具:準備金率,再貼現率和公開市場業務的靈活應用都依賴發達的貨幣市場,特別是同業拆借和債券回購的利率變化會直接影響其他短期和長期利率波動,所以要達到宏觀調控目標就要充分發揮利率傳導機制,拓展完善利率結構和貨幣市場。
加速國有商業銀行改革進程,增強央行獨立性,也是完善貨幣市場的重要因素,而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銀行制度改革的核心,進一步加強與國外銀行的合作能提高銀行業的管理水平,增強管控風險能力,明確央行的責任和強化外部約束,促進貨幣政策的公開透明。
(二)推進人民幣匯率機制改革。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匯率是貨幣傳導的重要途徑之一,匯率形成機制的市場化程度如何是決定市場匯率是否能夠成為貨幣政策的傳導途徑,能不能很好發揮貨幣政策指導功能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健全人民幣匯率機制,逐步放松外匯交易管制,推進人民幣可自由兌換,發揮外匯在資源配置的重要作用,使匯率能如實反映外匯市場的供求狀況。
(三)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要加快利率市場化進程,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和改善風險的內部控制,增強利率風險管控能力,健全高效適應經濟發展的利率預測和定價機制,推動企業體制改革,優化市場化環境,促進稅制改革,緩解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帶來的金融,建立健全法律體制,保障利率市場化的順利進行。在利率化市場化進程中,要警惕可能發生的金融信用風險,要防范因應對不當而導致的個體風險演變成系統性風險性。
作者簡介:訾麗婷(1993-)女,山西臨汾人,山西財經大學2016(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