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我國進入新時代,城鎮化發展越來越快,十九大報告指出,近年來我國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2個百分比,城鎮化給農民的生活帶來多種影響,沖擊了農民獲得感,本文通過認識城鎮化的發展分析城鎮化對農民獲得感的影響。農民獲得感主要是由農民實際獲得影響的,本文分別從城鎮化對農村產業結構、農民收入、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等方面的改變了解農民實際獲得的變化,進而分析城鎮化對我國農民獲得感的影響。
【關鍵詞】 城鎮化 獲得感 農民
一.城鎮化對農民獲得感影響研究的必要性
十九大報告強調,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乎我國經濟的重要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要事項,要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必須解決好農民問題,讓農民獲得更多的物質方面以及精神方面的滿足。城鎮化的發展是解決農民、農村問題的途徑之一,城鎮化對農民的影響存在于許多方面,農民的實際獲得是影響農民獲得感和滿足感的主要地方。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獲得感一詞,獲得感它可以理解是指我國居民共同品嘗改革成果的幸福感。近年來我國的城鎮化率還不斷提高,從1978年的18.35%逐漸上升到2017年的58.52%,可見城鎮化取得很大的成果。隨著我國城鎮化率的不斷上升,三農問題等有關農民的方面也有改善,還改善了涉及到農民本身利益的許多方面,包括農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等精神感知的增加,而這些物質和精神感知我們可將其歸納為農民獲得感,城鎮化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這個過程給農民帶來的改變非常可期。
二.城鎮化影響農民獲得感的分析
(一)農村視角下的分析。城鎮化的發展給被開發的農村地區帶來許多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城鎮化的發展帶動了農村交通的進步,對公路投資規模加大,農村公路里程逐年增加,新修公路和完善以前的道路等讓當地農民能夠按照自己的意愿出行;2、農村發電設施改進,發電設備容量逐年增加,發電量也增加,農民用電變得方便;3、農田水利方面,城鎮化的發展加大了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資,大部分地區在農忙時都由原來的人工改成機器,脫離了原來只是單純人工的模式,為當地農民帶來了無盡的便利。
(二)農業視角下的分析。隨著城鎮化發展,農村的產業結構發生很大變化,不再是以前單純的以第一產業結構為主,更多的加入了二、三產業,這對于某些落后的農村地區來說無疑是非常大的改變。對于城鎮化給農業方面帶來的影響,農村土地用途的改變無疑是最明顯的特征,在沒有城鎮化以前農村土地大多是用來種植莊稼或者是樹木,農民也是靠莊稼來獲得經濟來源,隨著城鎮化政策的實施,有很多的土地被政府征收進行工業化建設用地或者是用來修造娛樂項目或學校。
(三)農民視角下的分析。農民就業與農民獲得感息息相關,主要關系到農民主要收入來源和維持生活的途徑,因為一些地區崗位有限和農民能力有限等限制了許多農民的就業,而城鎮化的發展解決了部分農民就業問題。
另一方面,城鎮化的發展解決了部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問題。隨著對農村地區的開發,崗位的需求會不斷增加,但沒有一技之長的農民是真的很難找到工作,農民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術水平而不斷學習,從整體上來說是農民文化水平和技術水平得以提高,同時也在一定程度解決了農村的就業壓力。
三.提升農民獲得感的政策意見
(一)培養農民專業技能。大量農民涌入城市會造成勞動力過度,而城市所提供的崗位有限且有的要求掌握專業技能,而中年以上的農民以前大多都是從事農業生產,沒有特殊的技能而無法從事城市的工作崗位,所以應該對農民進行培訓,給他們開設專業技術學習課程,先通過聘請能夠和農民容易溝通的培訓老師進行授課,培養基礎的文化知識等,再教會他們不同部門的專業技能知識。
(二)給農民提供更多福利政策。人口城鎮化后會有一部分農民是處于“被城鎮化”狀態,首先,針對只是戶籍制度改變的農民,可以在農村給其先安排工作崗位,讓他們享受城鎮居民待遇的同時可以繼續享受農村的相關福利。對于被迫安排到城市的農民,可以免費給他們進行技術培訓。對于老人難以適應城市生活方式的,可以建立一個“城市鄉村小區”,里面可以建設成類似農村又優于農村的環境,給他們提供更好的基礎設施。最后,針對未城鎮化的農民,要完善福利制度讓他們享受和市民偏差不太大的待遇,給予一定的住房補貼、醫療補貼來提升起獲得感。
(三)合理利用和保護農村土地資源。對于經濟城鎮化需要征地造成土地資源流失問題,應制定相關措施,事先進行調查好哪些土地是產量高、富含利于種植的元素的,哪些是產量低不利于莊稼種植的,然后在城鎮化征地時先征用產量低的土地,對于利于進行農業種植的就先留下讓農民繼續種植,這樣既解決了城鎮化建設的需要,也解決了農民優良土地流失問題,對出產量低土地的擁有者可以給他們多一點福利,補償超過種植莊稼而獲得的收益,這樣就使農民在物質上和精神上都有正獲得感。
(四)建立更多適合失地農民再就業的崗位。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進二、三產業的發展,要對失地農民進行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這對于解決失地農民再就業問題很有利,失地農民重新找到工作提升了農民物質獲得感,學習到專業知識,提升了農民精神獲得感。
其次,對于農村原來自家經營廠子的農民予以大力支持,給他們提供一些先進技術或資金來提高生產效率,既可以帶動農產品加工廠的發展,也提高了農產品的質量,會讓農民實際獲得感增加。
(五)保護鄉村傳統景觀。農村的一些傳統文化特色容易在農村經歷城鎮化時遭到破壞,失去原有的實際價值,包括農村標志性建筑、民間藝術等在內。具有鄉土特色的農村景觀逐漸喪失,有的變成了高樓建筑,有些地區為了建立城鎮社區會將以前的特有建筑拆掉,對于當地農民來說是失去了原本只屬于自己特色的東西,所以必須得有相關措施保護傳統景觀。
【參考文獻】
[1] 宋嘉瑄. 中小城市城鎮化質量測度研究. 2017
[2] 周加來. 城市化-城鎮化-農村城市化-城鄉一體化城市化概念辨析. 農村經濟,2001
作者簡介:王晉雅(1996-)女,山西晉中人,山西財經大學2018(金融學)學術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