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紅在《外國中小學教育》2018年第10期撰文指出,人力資本是體現國家競爭力的核心要素。許多發達國家都從政策、資金和環境等方面積極推行精英教育來選拔和培養拔尖人才。無論是二戰后的蘇聯,還是今天的俄羅斯,為了提高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競爭力,塑造強國形象,增加民族自豪感,都將選拔有天賦的學生接受精英教育提上了戰略高度,這為我國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提供了啟示:第一,從政策角度支持精英教育。精英教育是卓越教育的典范,是個人天賦發展和國家提升競爭力的需要。《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了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的目標,包括推進培養模式多樣化,滿足不同潛質學生的發展需要,探索發現和培養創新人才的途徑,鼓勵普通高中辦出特色。對有潛質的學生實施差異教育、精英教育應該是教育公平的一種體現,同時也是國家發展所必須,應該名正言順地給與政策支持。第二,進一步優化課程結構。普通高中課程建設應是體現國際發展趨勢、充滿活力、培養人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我國普通高中課程設置結構單一,校本課程所占比重小。考慮到高中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應適當增加課程的選擇性,加強選修課程建設,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資源拓展校內課程的廣度和深度,為不同發展方向的學生提供有選擇的專業課程。第三,實現高中與大學銜接。美國著名哲學家杜威認為,保證不同教育階段之間的連續性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則。在很多發達國家不僅有高中畢業前的課程銜接,還有活動銜接和項目銜接。我國高中與大學之間的教育幾乎是割裂的,高中只關心學生的高考升學率,不關心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怎樣做一名合格公民。大學也只對剛入校的大一新生做入學教育而已。俄羅斯作為精英教育的典范,其教育模式啟示我們必須重視大學與高中的深度融合與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