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睿雯
(安徽財經大學經濟學院 安徽 蚌埠)
美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五次的并購浪潮,每次都發生在不同的歷史背景下,對于美國現代產業發展都起到了奠定作用,為美國當今經濟格局的形成也起到了推動作用。在第四次浪潮中,美國石油大亨托馬斯布恩皮肯斯用一種惡意收購方法失敗收購了美國六大石油公司的海灣石油公司,那么對于這種惡意收購的手段,我們應該以何種態度對待,公司應該以怎樣的財務管理姿態應對。本文將在下文進行分析和闡述。
這一時期的企業并購主要以橫向并購為主,即兩個或以上生產相同產品的企業之間的并購行為,這一階段的并購發生在1883年的經濟危機之后,美國鐵路行業疲軟,銀行和投資者紛紛拋售鐵路股份,因此在這一階段,與鐵路相關的金屬、交通運輸等制造行業的并購格外明顯與突出,這次的并購活動對于美國之后鐵路部門的發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使得鐵路公司不再以地域為單位而是以整個國家為發展市場。
第二次并購狂潮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美國本土不是主戰場因此并沒有受到重創,這也為并購的興起提供的必要條件,這次的并購主要以縱向為主,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中有相互聯系、協同生產的企業之間的并購行為。由于美國反托拉斯法的不斷完善,這一階段的橫向并購相對減少,而這一階段中,銀行融資為并購行為提供了不少幫助,但銀行同時也是第二次并購結束的導火線之一。
在這一階段中,美國20世紀60年代的管理學科得到充分發展,財務管理人才的不斷涌現為并購行為的發生提供了人力資源,與此同時市盈率法成為并購行為中的一個重要標桿,市盈率越高,說明短線投資的風險和回報就越高。在這一階段中,股票市場上普遍市盈率比較高,說明投資者對預期的回報抱有樂觀態度。從國外背景來說美國處于 世界第一強國 的位置上,布雷頓森林體系將美元和黃金掛鉤,因此極大促進了美國科技工業的發展。
在這一階段中,杠桿并購占有較大比重,所謂杠桿并購就是指收購者用自己很少的本錢為基礎,然后從投資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籌集、借貸大量、足夠的資金進行收購活動,收購后公司的收入剛好支付因收購而產生的高比例負債,這樣能達到以很少的資金賺取高額利潤的目的。同時在這一階段中惡意收購初露端倪,下文將引用托馬斯布恩皮肯斯惡意收購海灣石油公司的例子分析這種收購行為的影響。這是美國戰后發展的又一個小浪潮,并且跨國收購逐漸興起,具有代表性的事例就是英國石油公司收購美國標準石油公司。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想在并購狂潮中分一杯羹,因此在這一階段中,跨國并購空前興盛,并且集中在互聯網,傳媒等新興行業,同時也出現了傳統行業與新行業的交互融合。
通過美國歷史上的五次并購浪潮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愈發明顯,任何企業要想長久的發展下去必須強強聯手,這樣才能經受住市場的篩選,立于不敗之地。
企業的出發點總是為了自身的發展,因此動機有以下幾點:一是規模效應。大部分的并購都是強強聯手,或者說是至少有一方占上風,那么兩個公司合并在一起一定程度上會減少公司的生產成本,與此同時,雙方的人力物力資源可以共享,擴大雙方影響力,從而達到擴大銷售、增加產量的效果;二是協同效益。所謂的協同效益就是 1+1>2,兩個公司的影響力會比任何一個單獨的公司要大;三是管理成本降低。一些經濟學家認為企業并購的最主要目的就在于提高管理效率,若一個公司的管理效率高于另一個公司,如果這兩個企業進行并購,那么無疑會提高另一個公司的管理效率,最終將會帶動整個行業管理效率的提高;四是市場勢力理論。經濟學家Meeks提出企業并購的目的在于擴大市場份額,搶占市場先機,從而達到控制市場的效果。
綜合以上幾點動機來看,企業并購對整個行業來說是起到一定積極推動作用的,通過企業間的兼并活動既可以提高幾個企業之間的整體素質和效率,也可以篩除掉不符合時代潮流的企業,優化產業整體素質。
并購這種行為是整合社會資源的一種方式,也是市場資源分配的一種手段,起到了優勝劣汰的作用。從法律的角度來說,通過失敗的收購案例或者惡意收購的案例可以發現法律的不完善,比如美國第一次并購狂潮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反托拉斯法的不完善,導致這一階段的橫向并購格外突出,讓市場處于壟斷狀態,不利于其他企業的健康發展,因此在接下來的第二次并購浪潮中,美國國會就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反托拉斯法,橫向并購的比例就開始明顯下降。從文化角度來說,兩個或以上的企業并購是企業文化的一種交流互動,這在跨國并購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當今社會不再是獨立個體,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進程,并購這種行為也不再是單純的經濟行為,它也需要考慮到不同文化、不同種族的影響,因此并購有利于不同國家之間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從社會角度來說,并購這種經濟行為對財務管理人才的需求非常大,因此它推動了各國商業文明的發展,大學紛紛建立商學院,重視商業人才的培養以及社會財務管理人員素質的管理,因此有利于整個社會職業道德的樹立。
托馬斯布恩皮肯斯在剛開始進軍石油業的時候只是一個充滿野心的石油勘探員,在東拼西湊了2500美元之后與其他兩位合伙人創立了石油勘探有限公司并且出任主席。在敏銳的判斷力和決策力的幫襯下,皮肯斯的公司開始擴張業務,不僅限于出售油田信息,他將公司的股票放到了尚未成熟的證券市場中并大賺了一筆,如果說這次的收入大部分是運氣的話,不可否認的是皮肯斯對市場的認知和眼光是可圈可點的。但是他的野心遠遠不止如此,在一系列有成功有失敗的并購后,皮肯斯將眼光瞄準了當時美國六大石油公司的海灣石油公司,年收入高達300億美元,但是皮肯斯卻在這輝煌背后發現了海灣石油公司的管理漏洞。當時的海灣石油公司將大量的人力物力投放在石油的勘探上,這需要長期的時間成本,然而從1983年開始,石油價格一路走低,海灣石油公司根本經不起這種消耗。并且海灣石油公司的董事會不理智的向銀行大舉借款試圖彌補低迷的股價而不是并購其他小石油公司來挽救頹勢。在這種管理混亂的背景下,皮肯斯向股東提出他的想法公司應多注重股東的利益,而不是將錢投入無止境的石油勘探中 ,并提議建立信托公司,海灣石油公司的股票持有者都可以通過這個信托公司得到有價證券,所得收益與海灣石油公司的收益脫鉤,而是由信托公司直接分配給每位股票持有者,將不再經海灣石油公司之手。出于個人利益考慮,海灣石油公司內部開始出現分歧,有人抵制有人支持,在這關鍵時刻皮肯斯又放出煙霧彈,在沒經過董事會同意的情況下提出要收購海灣石油公司的股份,為了避免公司的支離破碎,董事會不得不讓股票漲價,通過這種手段,皮肯斯所持有的股票幫助他獲利7.6億美元。
惡意收購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傳統的投資格局發生改變,并且催生新的行業秩序,完善法律。但是總體上來說這種鉆法律空子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因此,針對惡意收購,本文提出如下財務管理方式來應對。
(1)增加公司章程中的驅鯊劑條款。例如一年只能更換一定名額的股東,這樣一方面可以增加對方公司收購的時間成本,一方面也可以為本方爭取到應對時間。再比如規定股東任職資格,為對方公司的人員挑選設置障礙。
(2)提高收購成本。在公司章程中規定,在任期期滿之前因被收購等原因解雇員工,要給予員工一定的經濟賠償,這樣就加了收購方的成本。
(3)毒丸計劃。規定在收購過程中可以低價購買對方企業的股票,或者收購后老員工將會獲得新公司雙倍的股權,因此一旦公司被收購,對方公司的話語權也將被稀釋。
(4)交叉持股。公司與另一家企業達成友好合作協議,當一方被惡意收購時,另一方立即控股對方,給予保護,等收購失敗后再回復原狀。
本文從美國歷史上的五次并購狂潮入手,分析了并購發生的歷史背景及必要條件,闡明了并購行為對企業社會、文化、法律等產生的深遠影響。接下來用托馬斯 布恩 皮肯斯對美國海灣石油公司的惡意收購案例說明并購中的一種特殊并購對公司的影響,以及財務管理人員如何應對這種惡意收購行為。
1.段愛群.跨國并購中的會計處理與稅收籌劃.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12.
2.劉燕.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企業文化建設思考.企業經濟,2010,34(13).
3.湯曉華,陳宜.如何防范企業并購的財務風險.商業會計,2009,23(19).
4.王太順.企業并購財務風險產生的原因及控制途徑.財會經緯,2008,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