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薇宇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 西安 716000)
“新媒體”“自媒體”“全媒體”“社交媒體”“流媒體”“社會化媒體”……傳播學界出現了很多關于傳播媒介的新概念,這些概念雖然還沒有一個絕對、權威、正式的定義,但卻在各個領域廣泛使用。該如何理解和區分這些定義呢?就前四種來說,它們本身是相對的,并且是不斷變化的,它們的界限也越來越模糊,如果硬要有所區分,那么筆者認為應該是全媒體>新媒體>自媒體>社交媒體。
全媒體強調的是所有媒體的全方位融合,利用多種媒體傳播手段,實現任何人在任何地點利用任何方式獲得任何想要的信息;新媒體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它區別于傳統媒體,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發展起來的媒體形態都可以稱為“新媒體”;自媒體以個人為核心,任何個人或者集體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傳播者,同時也是信息的接收者,發布的方式、內容有明顯的個體特征,更加自由靈活、豐富多樣,是近幾年最受歡迎的傳播方式之一;社交媒體是一個相對較小的概念,從屬于自媒體,它強調對話與溝通,當自媒體的發布和接收者處在一個社交網絡當中,就形成了社交媒體。
目前最常見的自媒體有微博、微信、博客、QQ空間、論壇等等。
自媒體能在短時間內崛起,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其具備信息量大、信息資源豐富、信息表現方式多樣的特點,這種優勢是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
一方面,在全媒體環境下,公眾不僅可以通過報紙、電視、政府網站獲取與政府有關的信息,還可以通過各種自媒體發布和獲取信息,這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政府與公眾的信息鴻溝,信息傳播更快、更廣、更細。自媒體的廣泛應用可以進一步加快政策宣傳的及時性,提高政府服務的質量和效率,加大公眾對政府的監督力度,提升政府的公信力。
第一,政府通過自媒體進行日常行政管理,有利于收集社會各個階層的意見,及時發現社會中存在的突出矛盾,有針對性地制定解決策略,從而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安定團結。
第二,政府通過自媒體推廣電子政務和網絡問政,公眾能直接評價政府的行政管理和決策,有利于政府及時完善自身的管理和決策,提高公眾信任度,樹立高效民主的政府形象。
第三,政府主動利用自媒體配合政策信息進行宣傳,這種宣傳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你說我聽”,而是深入公眾的生活和茶余飯后,更容易入腦、入心,能夠大大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四,政府能夠有針對性地分析自媒體使用者的特征,根據這一群體的特征確定運用自媒體傳遞政策執行信息的技巧,提高公共政策的執行效率。
另外,由于自媒體的眼球效應、從眾效應、鏈條效應,一些細小的事件通過自媒體的傳播,也有可能演變為嚴重的社會性事件,或者形成有損政府形象的網絡輿情。自媒體尤其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造謠生事、煽動民意,達到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目的。自媒體的這種個體式、自由化的傳播方式,如果不加以監督、引導和控制,會對整個政府公信力體系的構建和完善造成一定的影響。
因此,為了保持對社會輿論的主導地位,政府必須轉變思維模式、放低姿態,在自媒體的傳播平臺上建立自己的賬號,開通政務渠道,建立官方信息源,與公眾平等對話、良性互動,為公眾排憂解難,政務工作要切實參與到自媒體的信息傳播當中去。
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公布的《2017年第一季度人民日報·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截至2017年6月30日,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71411個。清博大數據發布的《2017上半年政務新媒體發展態勢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底,我國民生政務微信號已超過10萬個。
這些數據表明,各級政府已經普遍開始重視自媒體的強大影響力,近幾年在中央和地方網信部門“兩微一端”的強勢推動下,各級政府已經將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當作一項極重要的工作來抓。在一片“形勢大好”下,政務微博、政務微信的發展中還存在哪些突出的問題呢?
《2017年第一季度人民日報·政務指數微博影響力報告》指出,國家部委、省級或市級系統微博影響力排名靠前,地市級政務官微是主力,基層官微表現不佳。該報告同時指出,有些政務微博在網絡熱點事件中表達出個人化、情緒化的態度,一味地追求與自身業務無關的輿論熱點,與政務微博的官方立場背道而馳,對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2016政務微信發展報告》顯示,政務微信在發展中存在很多問題,如區域發展不平衡,東北及西北地區政務微信建設明顯落后于全國其他地區;多數政務微信公眾平臺僅限于發布新聞,其他功能使用率低,服務機制不健全、專業化程度較低;一些微信公眾號與民眾很少互動,甚至從來不互動。
第一,同黨報、黨刊、政務網站一樣,自媒體也要成為政府政策信息發布的首要渠道、第一信息源,特別是需要與公眾頻繁接觸的發言部門、公共事件應急處理部門、重大政策制定部門、關乎民生的公共服務部門。一項新的政策出臺后,自媒體往往是傳播最快的媒介,官方信息的及時準確發布是杜絕謠言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推動政策實施的第一步。
第二,政府要重視培養公務人員的媒介素養,抓專業人才隊伍建設。首先,從事自媒體政務的公務人員要掌握一定的媒介知識,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懂得傳播學與新聞學的基本知識;其次,公務人員要能熟練運用自媒體,學會使用各種自媒體技術,制作、發布信息;再次,公務人員要有一定的公關能力,能提前籌劃自媒體公關活動;最后,公務人員要能及時化解突發事件的負面影響、轉變為對政府舉措有力的正面影響,在輿論風暴中塑造有序而高效的政府形象。
第三,政府須加強對自媒體發布者的監管,規范自媒體信息發布渠道。自媒體環境中產生的不利于政策執行的謠言和負面信息,一經發布就會廣為流傳,很容易使政府部門陷入被動,政策很難執行,最終導致政策目標落空。政府在自媒體上發布信息時,首先要建立自媒體負責制度,確立第一責任人和責任機構,以保證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統籌協調做好新聞發布等工作;其次,要成立信息審核機構,對發布的信息進行審核,嚴格把關信息的準確性、是否涉及黨和國家的機密、是否違反法律等等;最后,要建立自媒體建設維護、信息監控和技術支持部門,維護網絡安全。
第四,自媒體發布者要以事實為依據與民眾互動交流,積極回應公眾提問、認真研究并盡快解決公眾的問題,保障公眾的知情權與參與權,正確引導網絡輿論。2016年“蘭州財經大學清真食堂包子霉點”事件就是一個反面例子。事件的起因是有一個學生在微博上發了帖子,拍到了食堂幾個發霉的饅頭,在網上引起了一定范圍的關注。蘭州財經大學非但沒有正視食品安全問題,反而第一時間選擇了報警對學生施加壓力,并通過官微將責任推給了“安旗酵母”,解釋說是“安琪酵母”未化開導致的。甘肅省教育廳的官微隨后也轉發這條微博,引起了網友的普遍質疑,最終被各路專家站出來“打臉”,引發嚴重的網絡輿情事件。最后,蘭州財經大學迫于輿論壓力把樣品送檢,并就檢查結果向大眾進行了最終說明和道歉。政府面對網絡輿情時,一定要正視問題、解決問題,一味地遮、蓋、掩,最終只能使事件迅速擴大發酵,造成嚴重的后果。
第五,自媒體發布者要學會運用網絡語言,不僅要注意發布的內容,更要注意使用恰當的網絡語言和語氣。既不能高高在上,也不能輕浮隨意,要站在與公眾平等的位置上開展互動交流。在嚴肅中適當增加網絡流行語和表情包,可以增加親民效果。比如,哈爾濱鐵路局官方微博推出的“鐵妞來了”系列微視頻,以幽默搞笑的段子講述鐵路出行的各種注意事項和當下旅客們關注的熱點話題,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官微粉絲數節節攀升,迅速成了“網紅號”,達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果。
自媒體的蓬勃發展必然要求自媒體政務工作與時俱進。自媒體政務要走出一條既滿足受眾需求又凸顯自身特色的道路,必須明確自身定位,創新工作模式,形成權威、公開、平等、親民、真正為民眾服務的媒體。
[1]朱燕,潘宇峰.政務微博的發展趨勢、特點和策略研究[J].電子政務,2016(8):24-33.
[2]董芳芳.自媒體對政府公信力的影響研究[D].重慶大學,2016.
[3]史鶯.政府對新媒體的輿論引導問題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2016.
[4]楊璐.新媒體時代鄉鎮政府公務人員媒介素養研究——以河北省NJ縣鄉政府為個案[D].河北經貿大學,2016.
[5]截至2017年經過新浪平臺認證的政務微博達到171411個[DB/OL].中研網,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 70829/093450200.shtml,2017-08-29.
[6]2016年政務微信發展報告[DB/OL].360doc個人圖書館,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423/08/8534278_647786460.shtml,2017-04-23.
[7]2017上半年政務新媒體發展態勢報告[DB/OL].清博大數據,http://www.sohu.com/a/160017504_114751,201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