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璇
(山西傳媒學院,山西 晉中 030619)
過去,受到部分信息的阻礙,導演這一職業罩上了神秘的面紗,而現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大家對于導演這一職業不再那么陌生。相反,在人們的心目中,導演不局限于拍攝電影以及電視劇,不同的節目會有不同的導演,而各行各業對導演有大量需求。
盡管如此,人們還是不太了解導演。這主要是人們對戲劇的認識不足造成的,包括對戲劇導演在什么時期誕生等問題的認識。部分理論家指出:我國戲劇導演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的《東海黃公》。[1]然而,就戲劇本身來說,研究導演問題不僅僅是研究理論課題。所以,這將是戲劇發展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因此在編排戲劇時,導演藝術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具體情況中,導演在戲劇中的作用是什么?職能是什么?工作重心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些都將是今后導演藝術以及戲劇藝術要面臨的重要問題。
其實,戲劇中的導演藝術早就存在,但與之不同的是,早期的導演藝術的價值不高,地位也不高,而且導演的工作職能也不夠明確,一般由演員擔任導演。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導演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導演的地位也隨著戲劇的不斷成熟而逐漸提高,人們對于導演藝術愈發重視。
據現有材料,最早的導演可以追溯到19世紀下半葉,在之前的人類戲劇歷史上,戲劇演出的方式不一,有自導自演,有模仿別人演出等形式。但不管怎樣,所有的演員在待遇上一律平等。
那為什么導演制在19世紀下半葉才出現呢?以下幾點內容可以說明一切。
第一,戲劇文學的發展。在19世紀,戲劇不再是即興表演,而是步入了用以演繹戲劇的文學作品豐富多彩的繁榮階段。
第二,藝術文學思潮的不斷發展。19世紀前,不同潮流引發了各種思想交鋒,而歷史主義恰恰是自文藝復興萌芽到19世紀下半葉伴隨著人類的“三大發現”才進入成熟階段的。[2]
第三,與“寫實主義”共生,對道具以及布景的高要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在戲劇中使用的舞臺裝置都很逼真,會讓演員誤認為那就是角色的“真實”活動環境以及居住地。但在之前的戲劇演出中,所使用的舞臺多為斜面構造,演員更注重對角色的塑造而忽略了場景布置。因為在此前的戲劇表演中,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舞臺設備過于簡陋。這就隨之引出一系列問題:在戲劇演出中如何統一演員的表演以及舞臺美感等問題。唯有導演才能解決這一問題,其他人是無法進行統一的構思與處理的。
羅凱特博士指出,縱觀世界在19世紀中期之前的戲劇演出,思潮、標準、流派以及風格均存在大量的不同,而在19世紀后期逐漸產生了對劇目的不同舞臺處理以及理解。[3]
所以,在此基礎上,導演就成為滿足戲劇功能需求的主要承擔者。在過去的幾十年間,戲劇藝術有了突破性進展,戲劇藝術發展得越來越快。之前戲劇藝術走了很多年的彎路,如今導演藝術也只是處于初級階段。換言之,我們熟悉的導演這個職業會從戲劇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
所以,其發展歷程如下:
第一,19世紀后期,為了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再加上人們對戲劇演出給予了更多的重視,戲劇藝術得到進一步完善,具體體現為“角色制”的出現。
第二,戲劇應該統一藝術審美,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實現多元化的藝術價值和社會功能。
事實上,進入“文學戲劇時代”的前提條件是戲劇中的導演藝術地位的確立以及導演制的出現,這是核心內容。所以,沒有戲劇文學的長足發展,導演制就不可能出現。戲劇文學給導演藝術奠定了真正的基礎。由此可見,導演是戲劇文學的延伸。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導演藝術的要求越來越多,這要求導演藝術繼續開拓創新,從更高層次繼承和借鑒導演藝術。
如今,我國的導演藝術的繼承不應該局限于中華傳統文化,還應該包括對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文學藝術“新時期”以及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導演藝術上的開拓性、創新性成就和經驗的繼承。[3]
實際上,進入21世紀后,導演藝術的基本經驗大多數就是青年導演為應對“新的語境”進行的實踐。所以,時下不可忽略導演美學的價值。主要有以下幾點特征:一是凝練的舞臺語言,加強對舞臺戲劇的深度思考;二是通過演員的表演以及舞臺語言,突出角色的特點;三是通過繼承、借鑒以及創造意象,激發觀眾思考,提高觀眾的審美水平;四是演員在進行舞臺表演時,可運用豐富的舞臺語匯將人物性格展現出來,具體是通過演員的表演解析戲劇人物的靈魂特點,展現演出的哲理性。
所以,隨著時代的發展,導演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和思維方式等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們不停地追求各種形式的美,旨在提升戲劇演出的美感。不少導演被改革開放以來的藝術大潮推動,從而用自己的創作推動戲劇的發展。這將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導演積累的文學財富,后來者將在繼承這些精髓的基礎上繼續前行。
時下,一說到導演創作語匯的開拓以及創新,首先會認為“觀演關系”是十分重要的命題。例如,在進行觀演時,戲劇關系中的演員與觀眾,或者臺上與臺下的互動都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在確定的“觀演關系”上,首先要觀察所要面對的觀眾,其次是掌握這些觀眾的審美標準以及審美需求。這就涉及導演在創作時的創作主觀性以及創作思路。
“故事”即劇本,其不僅是每場演出的基礎,更是每場演出的核心。
所以,無論是從演員還是戲劇角色的角度來分析,導演都是戲劇演出中的首位演員。具體來講:對“故事”而言,導演不僅是創作戲劇文學劇本的基礎,更是戲劇作家對劇本的一種延伸;就“演出”而言,導演是有效連接演員表演和劇本的橋梁。
因此,也可以這樣說,導演的職能很多,其在戲劇演出中充分發揮導演職能的同時,所謂的戲劇表演藝術不是“再一次”創作而是“三度”“再度”創作。例如,在創作戲劇藝術時,劇本是一次創作,導演是二次創作,演員表演是三次創作,而在舞臺上進行表演就是四次創作。
由此可見,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導演的“導”字,它不再是單一的指導,而是富有多種意義的綜合職業。“導”字在字典里有很多種意思,然而“導演”一詞就能包括所有的含義。第一層意思,“導”有領導、組織之意,這是導演的第一種職能;第二層意思,“導”有引導、指導以及導入之意,這是導演的第二種職能,即引導演員進入角色;第三層意思,“導”有創造以及開拓創新之意,這是導演的第三種職能,即指導“故事”編寫、指導“戲劇文學”的發展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于導演的職能越來越重視,隨即對于導演職能的定義也越來越規范。因此,我們需要對導演藝術進行思考。在戲劇演出中,導演要在舞臺上運用各種表演手段,結合各種藝術角度把各個演員的表演整合起來,從而更好地延伸、深化、擴展演員的表演,展現不同藝術手段碰撞之后產生的戲劇沖突,進而推動舞臺藝術不斷發展。
綜上所述,導演在綜合性的演出創造中,既涉及各個藝術門類,也涉及各項藝術因素的創造,[4]只有不斷創新劇本,才能獲得觀眾的認可。
[1]馬也.關于當代導演藝術的幾點思考[J].戲劇,2013(01):5-10.
[2]武定宇.由外而內——中國當代藝術的思考[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5(Z1):111-113.
[3]徐曉鐘.導演藝術在當代語境下的走向[J].戲劇(中央戲劇學院學報),2014(06):5-8.
[4]余力民.戲劇導演藝術特征——再創造與全面綜合[J].民族藝術研究,2010(05):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