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鳳嬌
(黑龍江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00)
普利策與赫斯特都是19世紀90年代美國“新式新聞事業”的領軍人物。他們共同在紐約上演了“黃色新聞”大戰,在其后的進步主義時期又都以“人民的斗士”形象示人。然而對比赫斯特“黃色新聞鼻祖”的負面形象,后來的新聞史家卻一致對普利策呵護有加,記述描寫中充滿溢美之詞,構建并傳播普利策報人領袖形象。這滲透著美國人的精神追求與獨特的價值觀。
從普利策的早期經歷來看,可以總結出以下幾個關鍵詞:獨立奮斗,強烈求知欲,精力充沛,頗能自制。他的新聞事業發展以及成功不是依靠父輩及家族的資本積累,完全是個人奮斗的結果。普利策1847年出生于匈牙利,1864年從軍參加美國南北戰爭,戰爭結束后,在紐約流落,身無分文,語言不通,做苦差事當餐廳接待員。但由于自強不息、強烈的求知欲以及充沛的精力,1868年成為德文日報《西部郵報》的記者,沒日沒夜地工作,不懈挖掘新聞線索,很快脫穎而出。其后,普利策保持奮斗進取的精神,毫不懈怠,抓準時機,1878年收購《電訊報》以及合并《郵報》,創辦了美國最大的報紙之一——《郵訊報》。就此開始了偉大的新聞事業,不斷為“新式新聞業”的發展做出貢獻。然而,赫斯特的成長過程是憑借子承父業、殷實家底,高價挖掘報人,掀起與普利策激烈的報業競爭。
普利策白手起家,獨立的個人奮斗經歷符合美國社會價值觀的基本要素,即個人主義、獨立自由。正如托克維爾所認為的那樣:“美國個人主義是民主主義的產物,是身份平等的結果,是對貴族等級制度的否定和超越?!逼绽邚氖芯蚬ふ咄ㄟ^個人努力改變人生命運、社會地位的創業過程恰恰體現了這一論斷。同時,美國個人主義也是隨著時代變遷而改變的。19世紀的美國處于西部開發時期,也形成了帶有時代特征的個人主義,“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有充分的自由和獨立性”,或如愛默生的“相信自己,依靠自己”。這為普利策創業成功提供了精神動力和肥沃的社會精神土壤。
“黃色新聞”是普利策以銷量維持運營,擴大影響,平衡社會責任與市場競爭的手段,但也是留給新聞史永遠的遺憾,未做到在良性競爭的報業環境中取勝。后期,普利策反思和總結新聞事業的發展經歷,進行了自我調整,退出了煽情新聞的惡性競爭。
出于對新聞事業的反思,“黃色新聞”惡性競爭后的自我審視,普利策大力提倡新聞專業主義,創辦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培養專業人才;捐資設立普利策新聞獎,激勵新聞人不斷提高專業素養。這為美國報業市場的良性競爭、營造良好的行業氛圍、豐富人才儲備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這篇文章中,普利策開宗明義地指出:“我希望發起這樣一場運動,這場運動將提升新聞業,使之躋身博學的專業之伍,像其他專業一樣,對公共利益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同時不斷贏得社群的尊敬?!逼绽咴谛侣劷逃I域的貢獻,對整個新聞行業社會地位的提升有很大的功勞。這些都是澤被后世的貢獻,這些看得見的好處,符合美國人務實的價值標準。
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正處于工業化和都市化時期,在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影響下呈現“自由競爭”和“政府不應干涉社會和經濟生活”的時代特征。但社會的不平衡在加劇,自由市場的平衡在逐漸失控,報業所呈現出壟斷式競爭,普利策在《世界報》第一期中寫道:“這樣一份不僅便宜而且生動的、不僅生動而且巨大的、不僅巨大而且又是真正民主的、獻身于人民事業的報紙,在這個成長中的大城市有著充分的發展空間。”正是由于這種社會擔當,不僅使《世界報》贏得贊譽,而且也使普利策的人格魅力和社會擔當更加凸顯。
普利策用高質量的社論和對重大新聞的翔實報道吸引知識階層和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用煽情主義和黃色新聞吸引那些沒有文化的人。既有1884年《世界報》發起募捐活動,為法國贈送的自由女神像建造臺座的公益號召,也有黃色新聞巍然聳聽,甚至激發和煽動美西戰爭。在那個混亂的時代,《世界報》兼收大眾報紙和嚴肅報紙的優點,成為美國新聞史上第一次出現的一份各個階層都喜歡的報紙。這也促使“美國夢”等社會價值觀的傳遞,激發各個階層“美國夢”的覺醒,促使個人成長,激勵每個美國人為國家發展、社會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
相比之下,赫斯特在美西戰爭后的報業發展中,并未對之前的惡性競爭行為進行反思修正,而是持續制造并有意增加沖突,在惡性競爭、挑戰社會底線的道路上執迷不悟,使新聞傳播的負功能持續作用于美國社會,自然遭到美國新聞學界以及民眾的反感。巧合的是,1901年麥金利總統遇刺時,刺客的身上恰好揣著一份赫斯特的《新聞報》,此事件使赫斯特的形象變得更加負面。
通過議程設置和為事件下定義等方式,美國新聞界往往左右歷史事件。普利策享年64歲,可以說一生都在為新聞事業而努力。其開辟了“新式新聞業”,倡導新聞專業主義,投入新聞教育事業,從宏觀角度來講,普利策生前上述內容都處于實驗探索階段,世人參與其中很少評論,都是“蓋棺后而定論”,而這些探索也經住了時間和實踐的檢驗。也就是說,前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后世感受到其預見性的正確。同時,相較于赫斯特執掌報業集團的時間而言,普利策屬英年早逝,又給其增添了傳奇和悲劇色彩,給后人增添了想象空間。
普利策晚年捐資辦學并專設獎項,用來培養一代代新聞工作者,推動美國乃至世界新聞業向好發展,后人飲水思源,自然要感念和神化普利策,于是他理所當然成為“新式新聞業”領袖、史上最優秀的主編了。這也滿足了美國社會歷史構建的需求,畢竟歷史總是人們的想象和建構。
無論貢獻還是缺點,普利策與赫斯特都應在伯仲之間,而不應是黑白分明、大相徑庭。而之所以普利策報人形象偉岸,與其個人的人生經歷、個性特點與身后事業處理等因素相關,恰恰符合并豐富了當時美國社會的時代精神,滿足了美國人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的需求。除此之外,不論是普利策對美國新聞業的貢獻,還是其通過報業進步對美國社會發展的正面影響,都是美國社會、美國人可看得見的,可感受得到的,這又迎合了美國實用主義的哲學傳統??傊绽攉@得良好的口碑是個人與社會積極互動的體現,其偉岸的報人形象是人為構建,與美國社會價值取向一致對應的結果。
[1]邁克爾·舒德森.發掘新聞:美國報業的社會史[M].陳昌鳳,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79.
[2]埃德溫·埃默里,等.美國新聞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179-181,197-198,201-202.
[3]戴維·波普諾(美).社會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81-85.
[4]張建華.美利堅民族精神及其啟示[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