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夢寐 李佳盈
(中南民族大學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新媒體時代,微信和微博作為兩大主流社會化媒體平臺,為各自的陣營提供了差異化的功能。微博有典型的微時代信息碎片化的特征,可以隨時隨地為用戶提供及時、簡短的內容,而微信起到維系用戶的作用,每日定時為用戶推送圖文內容,供其深度閱讀。從傳播學來看,“雙微”傳播渠道的差異化使得二者優勢互補,運營能力強的賬號主體亦可取得“1+1>2”的傳播效果。作為黨和人民的“喉舌”,黨媒是重要的輿論來源平臺。本文以湖北日報為例,對湖北日報的官方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進行對比研究,從傳播學的角度分析其傳播策略,對比“雙微”平臺傳播的差異互補與融合,為黨媒在微信、微博的傳播及運營提供建議,提高黨媒的話語權,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本文選擇湖北日報的官方微博和微信公眾號為主要研究對象,從傳播學的角度,對湖北日報“雙微”平臺的定位差異、內容運營和用戶互動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探討。在研究內容上,選取2018年4月16日至4月29日共14天(共兩周)發布和推送的信息內容,分別對其數量、頻率、內容及用戶參與度進行統計和分析;在研究方法上,運用文本分析和內容分析的方法進行對比研究。
信息的數量體現著媒體的活躍程度。統計發現,在研究選取的兩周期間,湖北日報共推送了105篇微信推文,平均每天7.5篇;發布了570條微博,平均每天41條。相比之下,微博因其可以隨時隨地發布的特性,在信息數量上遠高于微信。
從信息的構成來看,發布的微博中有33%左右為硬新聞,包括時事政治、地方政策、天氣、交通等,另外的67%左右為軟新聞,包括娛樂八卦、心靈雞湯、外地新鮮事等;而推送的微信推文中,硬新聞的比例達到了57%,軟新聞為43%。相比微博,微信為用戶深度閱讀硬新聞提供了可能。
微信推文固定1天推3次,主要集中在早上8點到10點、中午12點到13點、晚上18點到21點這三個高峰期。由此可見,微信針對的是用戶上下班的時間段,但如今大多數用戶習慣在睡前看手機,而湖北日報微信公眾號在22點到0點期間卻零推送。微博是全天發布,頻率為0.5小時左右1條,從早上6點到7點,再到晚上12點到凌晨1點,持續發布。微博發布的頻率穩定,覆蓋時間段廣泛,但大多數用戶周一到周五白天需要上班,周末的空余時間更多,微博發布應有所側重。
從表現形式來看,微博的圖文情況比微信更好。在微信推送的105篇推文中,有93篇插入了圖片,配圖率達到了88.6%,有28篇插入了視頻,占比26.7%。相比之下,微博的表現形式更為豐富,配圖率達到了99.8%,同時,含視頻的內容也占到了34.5%,可讀性更強。
從議題設置來看,微信的黨性意識更強。在105篇推文中,有56篇為時事熱點及政策發布的新聞,達到了53.3%;而在湖北日報的570條微博中,涉及時事熱點和相關政策的微博有168條,占比29.5%,相比微信較低。
微信推文的閱讀量體現著標題和配圖吸引用戶的程度,點贊數則與推文內容的質量掛鉤,微博的點贊數和轉發量表現了用戶對于微博內容的認可和參與,“雙微”的評論數量是衡量用戶參與度的重要指標。
從閱讀量和點贊數來看,微博的傳播效果更好。據估計,湖北日報微信公眾號的活躍粉絲數量為287806左右,而在抽樣的兩周內,105篇微信推文中,閱讀量最高的僅有47376,其中閱讀量上萬的僅有21篇,點贊數最高為566,閱讀量上百的有12篇,平均閱讀量為7200,點贊數為52。相比之下,微博的表現更好,湖北日報微博粉絲有340萬,每日閱讀量都超過100萬,互動數(轉發、評論、點贊等互動行為的次數)上千,影響力在黨媒中處于中等位置。
從評論數來看,微信的用戶參與表現優于微博。微信105篇推文的評論數共計861條,平均每篇8條,用戶的參與度較好,但小編的回復只有12條,缺乏互動性。而在微博平臺上,570條微博中,只有67條微博的評論數超過10,與粉絲互動較弱。
黨媒擁有專業的采、寫、編、評團隊,以及政府網站等權威性信息來源,其內容生產具有天然的優勢,公信力強,但黨媒不應局限于信息發布,也要重視信息的表現及內容把握,提升用戶的滿意度和認同感,在保證大方向正確的同時追求新媒體平臺最佳的傳播效果,以此增強黨媒的話語權。
微博與微信各有傳播優勢,應明確其媒介定位,發揮各自的最大效益。發布微博沒有限制,其內容短小精悍,即時性強,適合隨時隨地更新熱點事件,發布即時新聞,因而在數量上占優勢,但不應只關注信息數量。
首先,利用微博平臺的優勢,在信息內容上追求多樣化,除了時事政治等國家大事和天氣、交通民生需求等硬新聞,還可以發布一些軟新聞,將事件提升到精神文化層面。具體包括關于生活的指導建議,如用戶關心的減肥瘦身等,可以營造文化氛圍的美文等,以及娛樂大眾的輕松有趣的逸事,豐富內容和表現形式,增強可讀性。
其次,善用熱點話題,與時俱進,增加網絡流行元素,并以親切自然、生活化的口吻拉近政府與民眾的距離。同時增加諸如投票、搶紅包等互動性強的活動,激發粉絲的政治參與熱情,使其樂在其中。
微信給讀者提供了一個深度閱讀平臺,但其內容不應局限于對湖北日報母體生產內容的復制粘貼,要充分利用微信平臺的優勢,尤其是要利用語音功能彌補傳統報媒在表現形式上的不足。在一些政策性報道中,不要停留在淺層次的解讀層面,而要改善其內容生產方式,多角度挖掘新聞價值,同時注意體現語言特色,甚至還要注意排版風格。
“雙微”平臺利用各自不同的優勢,互相補充,雙管齊下進行信息傳播,可以更好地提高傳播效率。從發布的頻率來看,微博發布的頻率高,但應當結合用戶的生活習慣,在周末適當提高頻率,增加娛樂性內容,而微信發布的深度內容應當與用戶的媒介使用習慣相適應,調整推送時間段,增加睡前推送,以獲得更高的閱讀量,二者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充分傳播信息。
從發布的內容來看,微博的娛樂性更強,應當適當使用網絡流行語以及熱門表情,塑造黨媒親近群眾的形象,提高粉絲的好感度,而微信應當注意設置推文標題,善用一些技巧,以吸引用戶點擊,最大限度地提高優質內容的閱讀量。兩者在一些社會問題的議程設置上都應當以用戶為中心,聚焦與用戶息息相關的社會熱點,體現人文關懷。
在媒介融合的時代大背景下,“雙微”平臺是一個聯動的整體,要從把握全局的角度出發,利用新媒體技術,依托湖北日報母體進行傳播,以達到“1+1>2”的傳播效果。在運營方面,黨媒要重視新媒體運營,建立專業的運營團隊,使生產出來的高質量內容得以充分的傳播,發揮出新媒體平臺最大的優勢。此外,除了“雙微”自身,還要結合客戶端、網站、電子報等,充分協調各個主體平臺,形成一個有機的信息傳播體系,相互聯系、相互轉化,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在增強自身話語權的同時,平衡各個階層用戶的話語空間,進行輿論引導。
新媒體時代,黨媒的話語權和影響力與其在公眾視野的表現密不可分,“雙微”平臺是黨媒進行政治發聲的官方輿論場,黨媒應充分利用其內容生產的優勢,重視新媒體平臺建設。在信息發布的同時,注意內容的多樣性,豐富表現形式,與時俱進,并加強與用戶的互動,提高用戶參與度。“雙微”平臺相輔相成,應進一步強化二者以及客戶端等平臺的聯動,形成全媒體融合的信息傳播機制,并引入專業的運營團隊,促進黨媒發聲,達到傳播效益最大化的目的,提高黨媒的話語權,促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
[1]路月玲.黨媒微信公眾號影響力提升路徑研究——以“人民論壇網”為例[J].新聞知識,2017(09):11-13.
[2]易靜.傳統黨媒微信的傳播策略分析[D].蘭州大學,2016.
[3]劉琴.黨媒移動端影響力建構[J].新聞前哨,2016(04):32-34.
[4]毛毅.報媒“雙微”傳播的互補、差異與融合——基于《楚天都市報》微博、微信的對比研究[J].青年記者,2014(32):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