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琮瑤
(河北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融合已經成為當前及今后媒介發展的新常態。
與傳統傳播方式相比,新時代,中國傳統媒體面臨著新興媒體傳播信息迅速、播報方式活潑、報道角度立體、意見表達交互等挑戰。反觀現在的本土媒體,其傳播方式雖然也在悄悄地發生著變化。信息傳播的國際化發展,成為融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之一。
一個融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媒體與受眾互動于一體的“融媒體”時代迅速到來。當今的文化傳播方式多種多樣,高時效、碎片化、互動性(社交化)、短暫性,是融媒體的主要特性,新一代媒體人借助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迅速成為融媒體的中堅力量。根據地域文化的不同,文化傳播因地制宜、符合當地人文特點至關重要。在國際世界中更是如此,作為國際傳播的媒體,肩負的使命會更多。如今廣電新融合,我國組建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也是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增強了廣播電視媒體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推動廣電媒體、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同時也加快了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增強輿論監督,講好中國故事,也聆聽國際的聲音。
跨文化傳播是指在特定的跨文化背景交流環境下,交流雙方自覺地或者潛意識地形成一種對產生異性文化的認知標準(在掌握不同文化背景前提條件下),并且形成一套科學的語際調節辦法(語言形式自動切換,且保障切換流暢),或者自覺地養成一種文化敏感,以語言為媒介,傳達出彼此的思想觀念或者情感,雙方形成強烈的共鳴。同時,跨文化傳播也是文化全球化的一座橋梁,通過不同文化思想的交流、學習,以促進共同發展、減少隔閡。
“跨文化”意味著要有一種“換位”意識,排除對異質文化的成見,設身處地地站在對方角度去理解不同的文化現象,消除自我與環境相分離的狀態。作為跨文化溝通的橋梁,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共同合作,互通有無。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原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為例,其宗旨是“向世界介紹中國,向中國介紹世界,向世界報道世界,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如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包含了從第一媒體到第五媒體的全部形態,擁有龐大的信息網,與各地各國友人進行交流傳播。
傳統媒體在融媒體環境下,與新興媒體有機結合,去舊革新,順應傳媒行業發展。廣播、電視與網絡的結合就是一個成功的典例。這是一個互聯網時代,信息的公開與交織使媒體在傳播信息時省去了很多步驟,以更快速、更廣泛的特點進行傳播,尤其現在人人都是自媒體,傳統媒體更應該迎難而上,優化內部結構,發揮自身優勢,主動適應“融”時代。
新媒體發展改變了信息傳播的方式,如微信公眾號、小程序、電臺等等,都在不斷優化傳統媒體的功能。作為本土媒體傳播平臺,像電視臺、電臺要學會宣傳和發揮自身優勢,與新媒體互補。雖說時代改變了傳媒世界,但是新媒體無法取代傳統媒體,唯有二者結合,才能共同成長,優勢互補。傳統媒體的影響力根深蒂固,要在有利條件的基礎上適應融媒體,并牢握媒體傳播主導權。
人民日報曾提出“中央廚房”模式,現今的紙媒、電視也都逐步轉向網絡市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作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主要媒體平臺,也緊跟融媒體發展步伐。比如,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主要依靠公眾號、臉書、自媒體等形式進行友好往來,促進了海峽兩岸的文化、情感交流。尤其是青年一代,可以作為友好交流往來的使者,通過留學、交換、旅行等形式,潛移默化地就將兩岸文化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增強傳統媒體的跨文化交流意識,不斷創新交流模式,讓各地各國人民易于接受,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對于傳統的本土媒體來講,面臨跨文化傳播,需要克服不少的困難,迎接挑戰,把握機遇。跨文化交流把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縮短,也加深了文化間的情感交流,所以跨文化傳播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文化發展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期待中國傳統媒體能夠勇于挑戰,在融媒體時代中牢牢握緊媒體傳播主導權,做世界文化的傳播者,也把中國的優秀文化故事“講出去”。
[1]李良榮,周寬瑋.媒體融合:老套路和新探索[J].新聞記者,2014(8):16-20.
[2]王武彬.傳統媒體創業的三條道路[J].中國記者,2015(8):29-30.
[3]趙文君.新媒體發展與傳統媒體變遷[J].傳媒觀察,2007(5):40-41.
[4]方漢奇.中國新聞傳播史[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444-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