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康寧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 電視新聞中心,重慶 400015)
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化,今天人們獲取信息變得越來越便捷,但真假難辨的海量信息也影響了受眾的正確判斷。一些媒體為追求時效性,起到吸引人眼球的效果,往往在新聞報道中采用一些駭人聽聞的元素,傳播一些驚世駭俗的價值觀。特別是近年來隨著人們的意識形態逐漸趨于復雜、多元化,電視新聞中的意識形態也呈現出“國家/民族/執政黨意識形態”主導下,“市場/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精英/白領意識形態”“百姓/平民意識形態”并存的多種復合意識形態。[1]這種復雜的意識形態容易讓人們不安,不利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因此,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成為電視新聞工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認為,新聞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意識形態。早在1848年,馬克思、恩格斯發表《共產黨宣言》之初,就提出“喉舌論”作為無產階級新聞媒介的理論基礎。列寧也曾全面論述了無產階級新聞媒介的“黨性原則”。在延安時期,毛澤東提出了“全黨辦報,群眾辦報”和“政治家辦報”的著名主張。
2018年3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重慶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既講法治又講德治,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引導全社會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良好道德風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新聞媒體作為黨的“喉舌”,為讓民眾深刻理解“法安天下,德潤人心”精神,深刻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慶各大媒體聯合開展了“德潤巴渝·新時代重慶人”專題報道,就如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德向善,弘揚巴渝優秀傳統人文精神,對一批崇德擔當的新人新事,向上向善的時代楷模,講誠信、有作為的新時代重慶人進行了全面的宣傳報道。可見意識形態建構是新聞媒體的重要工作。
特別是電視新聞作為一種影像媒介,以聲畫對新聞事件進行現場呈現,深受歡迎。因此,電視新聞中的意識形態建構對于社會穩定、達成社會共識更是具有重要意義。
那么電視新聞為何可以建構出意識形態呢?這要從電視新聞敘事的建構性說起。作為一種影像媒介,電視新聞借助畫面、聲音等多種表現元素對新聞事件進行現場同步記錄報道,展現出了圖像敘事的真實性與客觀性。但盡管電視新聞是寫實的,在敘述表達中卻也往往蘊含著一種“無形的意見”。尼古拉斯將其描述為“根據某些新聞價值對眼花繚亂的世界之事進行篩選的電視新聞”。[2]電視作為目前中國社會敘事的主導敘事方式,甚至是人類目前所掌握的最佳敘事媒介。[3]在電視新聞敘事中,通常會按照一定的標準對新聞的題材、畫面、聲音、節目的編排等方面加以控制,進而在新聞敘事方面具有鮮明的建構性。具體來說,分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多樣的電視新聞敘事主體起到的建構作用。電視新聞的敘事主體一般可以分為主持人、出鏡記者、解說詞和同期聲四個部分。在電視新聞敘事中,這幾個敘事主體之間常常是在強調同一個“聲調”和“價值”。[4]例如,《重慶新聞聯播》在2018年3月28日播出的“德潤巴渝·新時代重慶人唐益東: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健康服務”的新聞,在該則新聞報道的敘事中,主持人首先介紹了新聞事件概況,而后新聞通過解說詞敘述了唐益東在工作崗位上的堅守與付出,接著新聞采用了采訪唐益東同事的同期聲,更為真實形象地介紹了唐益東在基層調研上的付出。隨后,新聞又用解說詞詳細闡述唐益東在基層調研上付出的努力,為受眾建構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這些敘事主體集中體現了對像唐益東這樣在基層工作中默默奉獻的人的贊美,起到了極其重要的建構作用。
第二,開放的電視新聞敘事文本起到的建構作用。不同于單一、封閉的小說和電影文本,電視新聞文本的敘事更為開放,多呈現出一種非時間、非因果邏輯的結構原則,因而在新聞報道中有可能插入諸多與文本毫無關系的內容。例如,《重慶新聞聯播》播出的“德潤巴渝·新時代重慶人”系列專題報道,除了該新聞消息播出時的內容,重慶電視臺還采用預告的方式介紹相關人物,同時又利用重慶廣電第一眼、視界網等網絡渠道進行更為全面的報道,給予受眾互動的空間,極為有力地強化了電視新聞中建構的內容。
基于電視新聞建構式的敘事方式,電視新聞在意識形態建構上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首先,篩選、組合各種素材。電視新聞的敘事以畫面、聲音的再現體現其真實性與客觀性,然而事實上,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電視畫面是經過篩選、組合的,只是現實的某一個側面。這種篩選、組合是一種特殊的編碼方式,由主流意識形態決定,是在主觀認知、理解的“框架”中過濾和選擇的。因此,電視新聞可以借此對現實進行傾向性解讀,并且可以聯合其他頻道、媒體合力展現占據主導地位的意識形態。例如,《重慶新聞聯播》在2018年4月3日播出的“德潤巴渝·新時代重慶人向海蘭:最大的政德就是要有一顆關愛貧困群眾的心”的新聞,該新聞在畫面敘事上,采用了向海蘭走訪貧困戶以及實地了解產業發展情況的內容,在內容敘事上強調向海蘭是如何一步一步解決該貧困戶的困難,由此建構出黨員干部心系群眾的價值取向。
其次,善于利用多種敘事主體。在電視新聞中,敘事主體包括主持人、出鏡記者、解說詞和同期聲等多種形式。合理利用這些敘事主體,可以從多方面加強意識形態建構。特別是同期聲中對大眾、相關理論家、學者或名人話語的使用,可以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向受眾傳遞主流意識形態的目的。同時,他人的訴說也更為客觀,更具說服力。例如,《重慶新聞聯播》在2018年3月28日播出的“德潤巴渝·新時代重慶人夏茂強:德治育人,恩威并重守護平安”的新聞就從交警夏茂強曾經幫助教育過的青年劉亮的同期聲中展開敘事,讓受眾更真切地感受到交警夏茂強德治育人的優秀形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電視作為一種大眾信息傳播媒介,在介入社會矛盾沖突時容易產生放大作用,進而會給社會秩序、社會穩定帶來不利影響。例如,過去發生的扶跌倒老人被訛、女大學生坐車失聯,以及對不久前的女子家門口被男子強行拖拽等新聞的過度報道就產生了不小的負面影響,因此電視新聞在報道此類事件時需要掌握合理的尺度,以實現意識形態的建構。
[1]隋巖.多重復合的當代中國電視文化意識形態[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05):119-124.
[2]黃懷璞.電視文本中的意識形態及其編碼方式——解讀《電視與社會》一書的意識形態觀[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04(01):50-53.
[3]敖俊杰.論電視新聞敘事表象下的意識形態訴求[D].華中科技大學,2008:4.
[4]李勇.電視敘事的特征[J].當代電視,2003(1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