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振
(德州廣播電視臺,山東 德州 253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新媒體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信息技術的日漸普及,人們進入了信息化社會,這對電視新聞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在信息化技術日趨完善的今天,電視新聞編輯面臨很大的挑戰。為了迎接挑戰,編輯工作者只有不斷開拓思路、發散思維,實行多邊化的戰略,才能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在信息化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科技產品豐富多樣,小到手機、廣播,大到商場的大熒幕和家里的電視。在信息傳播載體如此豐富的背景下,傳統的電視新聞等受到了很大的沖擊。但對比虛擬的網絡平臺,電視新聞也有自身的優勢。電視屏幕不僅能讓觀眾看到事件近況與動態,還能凸顯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直觀的畫面、準確的信息等,都使電視新聞成為媒介市場上有力的競爭者。
從古至今,信息傳遞都需要通過一定的媒介才能實現。古有烽火狼煙、飛鴿傳書,今有手機、電腦、電視等。而隨著人們生活和工作節奏的加快,人們不再習慣通過電視獲取信息。隨著騰訊新聞、微博等的出現,受眾只需帶上小巧的移動手機就可實現信息獲取。所以,電視新聞編輯要緊緊抓住電視傳播的優勢,最大限度地吸引觀眾的眼球,以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收視率。筆者認為,相對于新媒體,電視新聞更具公信力和權威性。例如,網上未經證實的圖片、言論比比皆是,網絡編輯出于各種目的在傳播的信息中摻雜了個人感情,導致網絡信息不夠客觀。以近日的一則新聞為例,推車販賣水果的商販不小心將一輛轎車的車門劃傷,車主不僅沒有追責,反而還勸慰商販不要擔心,傳遞了社會正能量。但隨后又有類似事件發生,網絡編輯以反問的語氣提出“商販要不要對車主進行賠償”。車主和小商販都是我國公民,但在財產受到損害時,車主追責在網絡編輯看來似乎成了沒有人情味的表現,網絡輿論成為讓弱者逃避責任的“保護傘”。電視新聞編輯更加客觀、公正,這是新媒體編輯不具備的素質。在當前的新媒體背景下,電視新聞在積極轉型的同時,也要認清自身的固有優勢。
推陳出新是當代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創新成為當代社會進步的標識,而文化創新、技術創新等都取決于思想創新。如果我們還停留在男耕女織、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代,就不會有現在的高樓林立、車流不息。電視新聞編輯同樣如此,“拓展思維、緊抓重點、創新內容”是當代編輯工作者要掌握的一項技能。想讓觀眾在新媒體的包圍下選擇電視新聞,電視新聞編輯就要在保持電視新聞固有優勢的基礎上再加“新料”,讓觀眾通過電視新聞獲取最新、最準、最快的新聞消息。
電視新聞編輯能否創新與拓展思維,決定了新聞能否全方位、多角度地剖析問題,并以獨特的視角解決問題,及時傳播客觀、準確的新聞消息。例如,浙江衛視近年來推出的幾檔節目都充分體現了電視新聞編輯思維創新的重要性。《中國式過馬路》和《尋找身邊的雷鋒》的新聞編輯結合當下,對比歷史,使這兩檔節目不僅收視率節節攀升,同時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這足以證明電視新聞編輯在新聞編輯過程中思維創新與拓展的重要性。
每一篇文章的開頭都是這篇文章的“名片”。開頭是否精彩,決定了讀者要不要繼續閱讀。所以電視新聞想要實現創新,先要創新編輯思維。筆者將其歸納為三點:
首先,發散思維,如編輯工作者在編輯電視新聞時可以采用正反結合、優劣結合等手法,增強電視新聞的豐富性。
其次,不斷加強與各大新聞APP的合作,拓寬新聞傳播途徑。當下,人們的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觀眾沒有時間完整地觀看電視新聞節目。因此,電視新聞就應該結合這類休息時間碎片化、網絡依賴程度高的受眾的特點,把電視新聞編輯得更加簡潔,在不影響信息傳遞效果的前提下壓縮內容,縮短觀眾瀏覽信息的時間。另外,合理地運用文字與圖片。電視新聞編輯應結合新聞重點配上相應圖片,達到更直觀的表達效果,吸引觀眾的注意力。
最后,傳播者與“屏外人”的互動。電視新聞傳播的內容與觀眾的生活息息相關。當前,電視新聞仍是人們獲得外界消息的主要途徑之一,而許多觀眾因為各方面的客觀原因不能完整地理解新聞內容。電視新聞作為新的公共輿論聚集地,只有及時與“屏外人”溝通、互動,才能更好地詮釋新聞內容。
在互聯網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人們對電視新聞編輯工作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電視新聞編輯只有堅持思維創新,并且在內容編排上精益求精,才能增強電視新聞的藝術美感,從而吸引觀眾的注意力,贏得觀眾的青睞,促使新聞行業實現長遠發展。
[1]羊明.淺談如何讓電視里的會議新聞好看起來[J].中國傳媒科技,2012(2):62-63.
[2]趙善濤,何紀朋.如何做好縣級電視臺新聞報道[J].青年記者,2012(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