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俊華
(烏魯木齊晚報社,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2)
法制新聞是新聞報道的一個種類,最常見的是以案例報道的形式出現。
做好法制新聞報道工作,對普及法律知識、傳播法律文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法制新聞不僅能普法,還能起到以儆效尤、引以為戒的作用。然而,法制新聞因為涉及的人和事錯綜復雜,各種案件當事人的背景也不盡相同,法制新聞如果采寫不當,可能引發一系列的負面影響。在做法制新聞報道時,記者如何做到真實客觀,把握好報道時機和尺度,充分發揮法制新聞的積極作用,規避其消極影響呢?作為一名法制新聞記者,筆者就日常工作中的實踐,淺談一點自己的體會。
有學者把法制新聞定義為新近發生的具有為受眾及時知曉意義的法制信息。記者作為新聞從業者,不僅肩負著普法責任,更主要的是向受眾傳播有關法制信息。
這就要求記者在得到一個法院審理的案件信息時,首先要分析、判斷這起案件的法律意義,把握其是能起到普法作用,警示世人,還是觸及了法律背后一些值得關注的社會問題,這樣才能為下一步的采訪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幾年前,筆者曾經從法院接到一個案件線索:一名初中生因涉嫌搶劫罪,被起訴到法院。庭審時,公訴人指控其在校期間多次搶劫多名學生,錢數從幾元到幾十元、上百元不等,涉案金額不大,但是次數多。公訴人認為,男孩作了多起搶劫案,給學校和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建議量刑10年以上。
一審法院最終采納了公訴人的意見,一審判處被告人有期徒刑10年。
庭審中,男孩承認自己威脅其他低年級的學生,讓對方“借”點錢給自己,不聽話的就舉拳頭威脅,但他在行為發生過程中并沒有意識到這是犯罪。記者還發現,旁聽席上有一位白發老太太,她一直在抹眼淚,庭審結束后她告訴記者,站在被告人席上的是她的外孫,而這個孩子在學校獲得過很多獎狀,他的理想是當一名警察。
如果按照平常的采訪,就是將這個老人的話加上庭審的內容寫入稿件就可以了,但是老人的話引起了記者好奇,到底是什么原因讓一個奶奶眼里的優秀孩子成為一名罪犯呢?背后有怎樣不為人知的故事?于是記者前往被告人的學校,從老師嘴里得到的是“他是一個很有責任心的孩子,安排的事總是帶頭干”。在同學眼里,他“有點兇,講義氣”。在不足50平方米的家中,還住著老人和她的兒子、女兒和外孫女,記者看到了一堆從小學到初中的獎狀。從老人的敘述中,得知外孫和外孫女很小時,孩子的父親就“消失”了,孩子的舅舅是個酒鬼,經常喝醉回家打孩子,而老人的女兒沒有工作,性格懦弱不敢和哥哥對抗,兩個孩子從小在舅舅的暴力下成長起來,“可能讓外孫耳濡目染學壞了”。了解到前因后果后,這個孩子為什么走上犯罪道路?記者認為這更值得社會關注和思考,于是《一個想當警察的孩子站在了被告人席上》新聞通訊見報,并被多家媒體轉載,稿件見報后不久,該案二審改判被告人有期徒刑4年。社區得知這個家庭的特殊情況后,也給孩子的媽媽找了一份社區公益性崗位的工作。
這篇報道或多或少對法院改判起到了作用,但其實很多未成年人犯罪都與家庭的教育環境密不可分。因此,從看似普通的案件中挖掘背景以及背后值得社會關注的問題,并且想辦法解決和預防,以避免更多的人走上歧途,這才是法制新聞應有的責任和價值。
記者應當有法律思維,是指法律職業者的特定從業思維方式,是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思考模式。
犯罪嫌疑人在被判刑、判決書生效前,他們仍不是“罪犯”,即使是判決生效了,他們仍有屬于自己的隱私權。因此這就要求記者要有法律思維,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識,在報道案件時,不能隨意公開犯罪嫌疑人的個人隱私。而在民事案件報道中,更不能未經同意就泄露當事人的家庭住址、姓名等隱私。
我們所強調的新聞記者的法律思維,是指新聞記者在進行法制新聞報道時,按照法律的邏輯,來思考、分析、報道新聞事件,而不是夸大事實或直接披露當事人的信息,否則可能給其親屬帶來困擾。
記得曾經的一名同行,在一個強奸案的新聞報道中直接寫了受害人家庭住址,一則不足500字的消息,但是其周圍鄰居和朋友仍從新聞中“對號入座”猜到了被強奸的女孩是誰,最終迫使受害人全家搬遷,在受害人家屬鬧到該媒體后,才引起了大家的警醒。也許,作為記者,其如實寫了一篇新聞,但是卻忘記了自己身負的道義,一個無心之舉卻給一個受害人帶來了無法彌補的傷害。
在采訪涉及艾滋病、吸毒等特殊人群時,有的記者或編輯可能出于想更真實地展現新聞,刊發的當事人面部馬賽克處理不當甚至未作處理,也會導致采訪對象為大眾所知,從而給其帶來不必要的傷害。
這就要求法制新聞記者在日常的新聞采寫實踐中,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律修養,培養法律思維,才能確保在報道新聞時,能夠真正從法律視角出發,不會知法犯法。
法制新聞報道較多涉及多方利益沖突,一旦有失偏頗,將帶來難以想象的后果,因此尤其要注重報道的平衡。這不僅僅是新聞客觀性的基本要求,更是規避法制新聞消極影響的有效手段。
首先,記者在面對一個事件時,不要先入為主地想當然,因為事件發生的原因往往具有復雜性,記者容易被事件的表象迷惑,從而加大判斷的難度。法制新聞往往涉及多方利益糾紛,能否做到公正、客觀是衡量一則法制新聞報道優劣的重要指標。法制新聞報道應盡可能避免因為偏聽一家之言、誤導輿論的情況發生。
曾經在采訪一起房產糾紛時,乙方找到報社接受采訪時,說得頭頭是道,給人的感覺是他完全占理,但是當得知記者還要采訪甲方時,其立即表示不滿,說對方是“騙子”,不用采訪他;但是記者并未理會,在采訪甲方時,才發現乙方隱瞞了很多對自己不利的證據。如果只聽一面之詞,很容易使報道有失偏頗,給甲方帶來不利,也會給記者自己帶來麻煩。在采訪一起糾紛案件時,一定要讓各方都有話語權,展開全面采訪,才能平衡各方利益,使報道公正客觀。
此外,記者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定位,“記者不是法官”,在法庭沒有作出最終判決之前,記者不能擅自認定案件的性質、確定罪名及量刑等。新聞媒介在監督社會的同時,也在接受社會的監督。新聞媒介在報道法制新聞時應是客觀真實的反映者,而不是裁判。法制新聞的采制者首先必須搞清自己的角色定位,應盡量摒棄個人感情,做到事實與意見的分離,做到準確表述事實和冷靜報道,要從理性的視角觀察事物、反映事實。
總之,法制新聞報道對受眾應起到普及法律知識以及引導樹立法制觀念的作用。法制新聞要曉之以理,用案件事實來影響受眾,用法律觀點透視事件和現象,使受眾能夠通過法制報道領悟到法律的精髓,抓住問題的實質。法制新聞報道的目的就是要從法律、法理的角度入手,向社會傳播法律知識、弘揚社會正義、幫助人們增強法制意識,推動社會法治化建設。這才是法制新聞和法制記者的社會使命。
[1]劉桂華.隱性采訪與法制新聞報道中的法律規制[J].重慶社會科學,2013(05):24-29.
[2]沈楚瑾.法制新聞報道概說[J].新聞戰線,2002(12):31-35.
[3]劉麗.略論法制新聞報道中的媒體素養[J].全國情商(理論研究),2012(01):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