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克亞·提力瓦力迪
(阿克蘇地區(qū)廣播電視臺,新疆 阿克蘇 843000)
隱性采訪是指記者在采訪過程中為獲取想要的信息而隱藏自己的真實身份,并通過一切手段進行相應的采訪活動,比如偷拍、假冒身份、未經(jīng)允許隨意進入他人領域等。隱性采訪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其是否可行仍有待商榷。
首先,有的新聞工作者認為隱性采訪是可行的,其依據(jù)為公民享有新聞自由的權利以及信息知情權,他們認為,新聞自由中的重要表現(xiàn)即采訪自由,受相關法律的充分保護,記者對民生新聞的采訪方式具有一定的自由,可以選擇各種方式,包括偷拍等。這種理論實質(zhì)上在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轉(zhuǎn)換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得不到相關法律的支持。其次,有的新聞工作者認為對方的行為有犯罪嫌疑,犯罪嫌疑人的隱私權是不受法律保護的,對其采用隱性采訪方式為合法手段,比如偷拍販毒團伙的相關資料,由于其不受法律保護,不會引起法律糾紛,并且偷拍的片段更能提高新聞的精彩度。[1]持此種觀點的新聞工作者對自身的定位不明確,打擊犯罪是司法部門特有的權力,法律并沒有賦予新聞工作者這樣的權力,因此這種觀點存在一定的不足。
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其獲取信息的過程能夠采用隱性采訪,但是絕對無法上升至權力層面。有人對新聞工作者的隱性采訪持反對態(tài)度,認為隱性采訪是對他人權利的蔑視與踐踏,對隱性采訪進行了全盤的否定,全然忽視了其存在價值,認為一切采訪工作均要以公開的形式、在被采訪者知情的情況下進行,這是隱性采訪否定論的代表。這種觀念認為我國法律中并沒有隱性采訪的相關法律條文,我國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憲法》也只是從原則上規(guī)定了公民享有的權利;同時我國有關部門針對隱性采訪出臺的相關政策的適用范圍較小,并非明確的法律條文,其效力并不足以保證社會全體成員都能夠遵循,并且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與隱性采訪之間的關系是對立的關系,因此隱性采訪并不可行。持否定態(tài)度的人認為隱性采訪的偷拍方式是對受采訪者肖像權的侵犯,但是我國當前法律規(guī)定:如果不以營利為目的的拍照,將不會侵害其肖像權。因此,全盤否定隱性采訪的觀點存在以偏概全的問題。隱性采訪是否可行并非一個絕對性的話題,通過這種采訪方式能夠?qū)Σ稍L有所幫助,但是在使用時需要把握一定的尺度,不能超過法律范圍。[2]
隱性采訪通過采取各種隱蔽的手段對事件進行真實的還原,一些暗地里發(fā)生的不法情節(jié)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曝光,因此隱性采訪在電視民生新聞中的應用能夠極大地提升新聞事件的真實性,尤其在民生新聞的監(jiān)督類報道中效果顯著。隱性采訪由于錄像較為困難,畫面質(zhì)量大多不高,但是由于其百分之百的真實性使觀眾被深深吸引,在當前電視節(jié)目競爭日益激烈的形勢下成為提升收視率的首要“功臣”。但是任何事物均有兩面性,隱性采訪雖有其自身優(yōu)勢,但是如果對其定位不準確,將會造成采訪手段的濫用。[3]隱性采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其在定位上仍然不能完全取代常規(guī)顯性采訪,只能以重要補充手段存在。因為隱性采訪對民生新聞具有良好的監(jiān)督作用,但如果運用過度,其獲取民生新聞的功能將大打折扣,其意圖也將變得功利化,使民生新聞節(jié)目處于被動地位。
電視民生新聞中,記者表明自己身份,采訪在公開的條件下進行,受訪者可能因不愿進一步講述事件真相而拒絕進一步采訪,此時記者在對方并不知情的情況下進行暗中拍攝,這是隱性采訪中的一種特殊形式,其能夠較好地保持電視民生新聞的完整性,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同樣需要把握好尺度。當受采訪者的行為并未對社會利益造成嚴重危害,僅僅是有關其私人生活問題時,可以盡量減少對這種形式的使用。然而,有些媒體為了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環(huán)境中生存下去,盡可能提升收視率,在對方明確禁止的情況下仍采用特殊方式進行隱性采訪,這完全違背了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道德,也是對別人隱私的一種侵犯。電視民生新聞中隱性采訪的運用至今仍存在一定的爭議,在實際運用中需要注意把握好尺度,不能違背自身職業(yè)道德,仍然需要以顯性采訪作為電視民生新聞的主要采訪方式。
[1]許盛循.融媒體背景下電視民生新聞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探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6.
[2]王建剛.依托新媒體技術促進地級電視臺民生新聞節(jié)目的創(chuàng)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8(01):234-235.
[3]黃琳舒.法律視角下隱性采訪規(guī)范使用的策略分析[J].連云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7(06):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