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登地
(中共成都市委宣傳部,四川 成都 610042)
“明堂”文創園區位于成都市中心城區青羊區深具悠久文化歷史的“少城”,與著名的旅游景點寬窄巷子同屬一片區域。“明堂”的前身是幾乎已經廢棄的兩幢80年代舊樓,在成都市青羊區政府和成都市民盟的大力支持下,2013年經過明堂創意企業管理有限公司重新投資改造后成為成都知名的文創產業運營平臺,“明堂”的創始人于侃作為授課人走進了成都市委黨校專題培訓干部的課堂,“明堂”文創園區也由初創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成為成都文化產業的一張新名片、青羊建設美麗宜居公園城市的創意新篇章。
成都從古至今就是一座人才輩出、文藝氣息濃厚的城市,包容和悠然是這座城市獨有的性格,而這種與生俱來的城市氣質極其適合文創藝術人群的聚集和生長。
于侃認為,論城市文化產業的土壤、種子和生態,成都絕對是中國排名前三的城市。改革開放40年來,在主流、傳統、民族、通俗、娛樂、當代、獨立、原創等文化藝術領域,成都從來不缺少全國現象級的“文化人”和“文化事”,但遺憾的是一直沒有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成都有能力孕育出李宇春、張靚穎、張杰、謝娜、李易峰、海宴、阿來、楊紅櫻、何多苓、李伯清等全國現象級的文化人、藝術家,這塊土壤里在不同時代蘊藏著大批極具文化價值和文產價值的好“種子”,但成都卻沒有文創產業后端的孵化、制作和出品的產業鏈,無論是國有還是民營,都還不具備將內容IP轉化成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產業價值的能力,以至于常年來都是“墻內開花墻外香”,孕育多年,到了文產收割巨量變現時卻都發生在了外省、外市。
文化創意這個行業的優點和痛點具有一致性,大多數項目有社會效益而沒有產業功能,呈現精彩卻不能轉換為市場,難以形成商業閉環,能被規模化并實現產業價值的板塊大致有文博、文旅、文展、文教、文娛、文藝、文創。成都的城市特質和人才儲備非常適合做創作、孵化、制作等后臺板塊的產業發展,相較于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有海量的文創人才、文藝的土壤和悠然的城市,成都有著中國最好的文藝創作氛圍,這也是全國文化產業圈的共識。
常態化。只有常態化地呈現文化內容才有可能培養市場,把消費文化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之后才談得上產業化。常態化的文藝形式是“小而美、多頻次、高品質”,而不是“高大上、低頻效、假偽空”。
資本化。文創產業有自身的特殊性,有著和普通“資本”訴求相悖的矛盾性。好的內容IP需要時間逐步孵化,慢慢生根發芽,而普通“資本”的趨利性太強,要求見效快、回報高。他們更看重的是什么時候能“賣出”而不是孵化。因此,文創項目在初始期就引入趨利性的資本會非常不利于其健康成長,更不利于好項目的“溢價”。但沒有資金的持續性投入,好的文創項目常常中途夭折。因此,建立有政府背景的文創產業引導基金和文創特色銀行,拓展文創產業的投融資渠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產權化。文創產業的核心資產是知識產權,也就是常說的IP,而長期以來文創產業的知識產權項目的評估和價值認定十分困難,這些都嚴重影響著文創的產業化發展。
交易化。盡管文交所在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失敗的案例,但從發展產業的角度上,文交所的存在還是必要的,關鍵看管理和政策如何來監管和運作。
“一臂之距”(Arms’LengthPrinciple)。直接或通過半官方機構與民間機構,以項目的形式資助園區內的文化藝術創作,是歐美政府對此類園區最常見的支持方式。其監管主要依靠各種行業委員會和完善的法律體系。這種文化管理模式有助于保證創意產業園區的自主性,保持文化的延續性。
文創產業是國家經濟增長的新驅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文化產業以其獨特的魅力和驚人的成長性吸引了全球的目光。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將文化產業視為一種戰略產業,加以謀劃和推動。時至今日,文化產業在一些發達國家已經成為一項重要的支柱型產業,不僅推動著本國經濟的發展,而且提升了國家參與世界競爭的軟實力。從前景來看,文化產業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有“無煙產業”“朝陽產業”的美譽。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已經成為全球方興未艾的大趨勢。
文化產業同高科技產業一樣,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有前景的兩個巨大產業之一。與傳統產業相比,文化產業以創意為利潤核心,低消耗、高回報,并且具有經濟波及效應大、對外輸出無摩擦、有助于展示國家形象等優點。文化產業所體現的正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其巨大的誘惑力不僅體現在直接的經濟效益上,還具有較強的產業牽動性和“波及效果”。因此,越來越多的國家重視發展文化產業,紛紛采取積極措施,以期搶占制高點。
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日臻成熟,文化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也得到了不斷的擴展。從傳統的文化產業,如廣播、電視、出版、視覺藝術等,發展到今天涵蓋了最新內容的文化產業,如互聯網和相關的高科技產業。文化產業在全球化時代已經構成了一個巨大的產業鏈,而產業鏈各個環節又相互交融構成了龐大的文化產業體系。
明堂創意企業管理有限公司于2010年開始在文創領域進行內容投資和孵化,策劃之初就精準定位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致力于將自身發展成為中國最好的“原創文化”孵化平臺,以運營小微文創團隊和小微文創項目為核心,在創意、設計、音樂、視頻、藝術、培訓等領域整合產業鏈條,打造集創作、培訓、孵化等于一體的文化創意產業孵化平臺,輻射文創產業的各個方面,聚集和開發文創內容,加以有機整合與運營后形成文創項目的市場化和產業化。集結文創團隊、孵化文創項目、對接市場資本,同時實現文化產業在城市舊城區進行有機更新、社區營造。
“明堂”的總經理于侃立志探索踐行文創產業中后端的孵化和出品環節,在這塊肥沃的文產土壤中尋找有價值的IP種子,進行內容孵化,實現文創出品。目前,“明堂”公司按照這樣的步驟,實施文創行動計劃。第一步:構筑載體、建設生態、產業聚集;第二步:內容整合、項目孵化、制作出品;第三步:對接金融、鏈接資本、產業基金;第四步:全國布局、復制連鎖、走向世界。
現在“明堂創意工作區”在成都市青羊區奎星樓街已發展了兩個園區,物理空間8000余平方米,每年參與投資、合作、運營的小微文創團隊及項目達200多個,各類文創團隊項目活動呈現100多次以及一年一度的大型街區藝術節,來自國際與國內的專業人士超過1000位,園區年來訪量20萬人次,成為文創人的“出發點、集結地、安樂窩、孵化器”,并受到國內外多家專業機構、知名媒體、投資機構的青睞。
2014年“明堂”獲得成都市政府頒發“優秀創意孵化園區獎”;2015年5月15日,獲得成都市科技局授牌成都市首批十大眾創空間之一;2015年12月10日,“明堂”獲得國家科技部火炬中心審批認定為國家首批136家眾創空間,并納入國家級孵化企業器的管理服務體系。2016年、2017年“明堂”分別與文創資本和科創資本合資成立了IP項目投資公司和VR科技開發公司,完成了“內容+資本+互聯網”的戰略布局。“明堂”被納入成都市西部文創中心建設的重點項目庫,獲得了2016年成都市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資助和扶持。
“老房子變身孵化創意的暖房,打造一片土壤讓文創的種子生長”成為“明堂”的理想和動力。經過4年的發展,“明堂”在青羊區少城街道辦事處奎星樓街區已有超過3000萬元的投資和數百個內容積累,已經基本完成了自身從聚集、呈現、孵化、出品的產業基礎閉環建設,目前正在籌備成立“少城文創控股集團”,進一步實現與市場資本的對接和產業放大,持續不斷地建內容載體、做生態、抓內容、孵出品,力爭在未來的5~8年里在國內10個1線和1.5線城市里有“明堂”,8~10年在國外3~5個國際城市里有“明堂”,屆時“明堂”將成為中國最大的獨立原創文化載體和內容提供平臺。
“明堂”作為成都中心城區“中優”片區文創產業的先行者和建設者,將成為推動“成都少城國際文創硅谷”建設的主力軍,“明堂創意工作區”“明堂文化產業創投園”“少城國際藝術中心”“少城創意公寓計劃”和“NUART藝術節”五位一體次第亮相,在奎星樓街交相輝映,實現產業聚合。在未來幾年的發展過程中,力爭將“明堂”建設成為“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國家級眾創空間”“國家級孵化器”,在不久的將來定將走向全國、邁向世界,實現成都文化創意產業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