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利
(塔里木大學 人文學院傳媒系,新疆 阿拉爾 843300)
新聞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專業,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必須進行一定量的實踐訓練,才能達到對知識點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的目的。但筆者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發現,許多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積極性并不高,這應引起授課教師高度重視。
許多學生在實踐教學環節,對于任課老師布置的作業往往采取應付的態度。一些要到新聞現場進行采訪的報道,學生常常只是去了一會兒就回來寫稿件。任何一篇新聞的采寫都需要搜集背景資料,但從學生的實踐作品來看,這樣做的學生比較少。很多學生坐到宿舍里通過微信、QQ等網絡方式采訪,不愿意走出宿舍。有學生將自己的經歷寫一寫就成了一篇新聞;更有學生直接編造采訪對象和直接引語。
在教師布置完實踐作業之后,許多學生不當回事,馬上到交作業的截止時間了,才趕緊拼湊上交。部分學生是直到上交前一天才開始做實踐作業;更有一些學生直接不交,以為學生人數比較多,任課老師沒有時間一一查詢,或者抱著“只要不掛科就行”的心態,在多次布置的實踐作業中少交幾篇。
由于應付現象嚴重,許多學生的實踐作品作業缺乏新聞點,沒有核心的受訪對象,細節不夠,深度不夠,甚至根本不算一篇新聞。比如,筆者要求學生在新聞采訪與寫作課上要寫4篇自定選題的新聞稿件,就有學生把自己買東西時買到假貨而對方不退貨的經歷寫出來,就算交差了。因此,在新聞實務課的實踐教學中,有時盡管學生制作了很多作品,但很多都是低質量的重復勞動,對學生專業能力強化的意義不是很大。學生疲于應付的同時,也讓教師疲于修改,最終導致師生都筋疲力盡,致使實踐教學的效果不理想。
尤其是大二、大三的學生,經歷過大學一兩年的學習后,對學校和學院的學風管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慢慢熟悉專業課教師的脾性,知道哪位老師比較嚴格、哪位老師比較溫和。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學生就會對自己放松要求,不求高分,只求及格。如果任課老師因為種種原因對學生管理不嚴,學生就會得到反饋,不再嚴格要求自己。筆者在教學過程中也發現,對于比較嚴厲的教師,學生無論在上課還是在新聞實踐中都比較重視,反之則不重視。
實踐教學的確非常重要,但如果量太大,學生也會感到吃不消。一個新聞專業的學生一學期可能要上好幾門新聞實務課,面對的實踐作業可能非常大,這時就只有應付了。
新聞實踐是非常耗費時間與精力的,比如一篇簡單的現場新聞,學生可能需要四五個小時才能采寫完成;一篇稍微復雜一點兒的新聞,可能需要一天時間。再加上有時采訪對象不好找、不接受采訪等因素,很多學生剛開始參與實踐教學時還有一定的積極性、新鮮感,但做了幾篇之后就感到疲憊和枯燥。而此時,授課教師和所在專業也沒有及時推出一些激勵措施,沒有讓學生感受到實踐教學的樂趣和學習動力。
對學生的激勵而言,學生在高校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通過這幾年的探索和與學生的交流,筆者發現學生最期待的激勵未必是稿費的多少,他們最在乎的是自己寫的稿件能夠發表,并被更多人看到。基于此,在學生的激勵機制方面,更多是精神獎勵,具體可以是以下形式:
2016年底,塔里木大學人文學院就舉辦了首屆塔里木新聞獎評選活動。評選分為兩組,文字類新聞組和新聞攝影組,各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優秀獎4名,有獎狀和獎品,獎品共計1600元。
以塔里木大學傳媒系為例,目前傳媒系所在的人文學院已經與很多媒體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其中新疆建設兵團宣傳部還和塔里木大學建立部校共建體制,共建新聞專業,主要對接人文學院的傳媒系。而人文學院也在兵團日報、兵團廣播電視臺也建立了實踐教學基地,對方提供實習平臺。實習平臺對學生專業課的學習影響非常大,學生對此都有清晰的認識。平時在實踐教學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可以被推薦到這樣的單位實習,這對學生而言也是一種有效的激勵。
比如塔里木大學廣播電視學17屆學生王曉霞、張婉秋、楊瀟等人在校內的實踐作品《新疆初體驗》,就被推薦到新疆影響力最大的政務微信平臺“最后一公里”上進行頭條發表,獲得了很高的點擊量和轉發量,也在學生中間引起了比較大的反響。這對整個新聞專業的學生而言都是一種刺激和激勵。
學生的課外實踐作品應該作為期末考試成績的重要參考依據。但這里需要注意的是,不要過分依賴實踐作品的點擊量來給學生的作品打分。在學院和傳媒系建立的實踐平臺上,學生發表的稿子、發表稿件的篇數和點擊量,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未必一定是由稿件的質量決定的。對學生實踐作品的評價,必須在參考學生發表數量、點擊量的基礎上,有任課教師的專業評價,即采用客觀指標與主觀指標相結合的方式來進行。
同時,學生的期末考核既可以采用考查形式,比如讓學生寫新聞稿件,也可以用考試形式。筆者建議目前新聞實踐課的考核方式是平時作業+總結+期末考試。由于實踐課的特點,平時實踐作業占總成績的50%~70%,采寫總結占10%,期末考試占20%~40%。其中,學生平時實踐作業的打分情況,點擊量和專業課老師各占50%。
總之,在新聞專業的實踐教學中,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是重中之重。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和所在系、學院能夠通過各種各樣的激勵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動學生的激情,讓學生愿意去做新聞實踐、喜歡去做新聞實踐。
[1]賴黎捷,李瑞芬,周晶,曾蒸.基于真實任務和真實評價的新聞實踐教學探索——以重慶新聞學院“新聞1+1”活動為例[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2):81-86.
[2]劉琴.作品驅動新聞實踐教學探索[J].青年記者,2017(2):120-121.
[3]黃靖逢.新聞實踐教學機制的創新探索[J].文教資料,2017(10):188-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