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聞笛
(陜西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2)
新媒體以其速度快、容量大、范圍廣、可檢索、可復制、多媒體、交互性和豐富性等突出特性打破了媒介間的壁壘,媒介不再是獨立的存在,傳統媒體也做到了面向更加細化的受眾——個人。在新媒體的世界里,每一個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每一個人也都可以是信息的發布者。新媒體改變了信息傳播模式,新聞的客觀性顯得至關重要,稍有閃失,就會引起媒體與受眾的質疑。
新聞的客觀性要求新聞報道必須反映客觀事物的真實原貌,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在新聞報道中要力求準確、堅守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保證新聞報道的公正性。但是在新媒體環境下,很多新聞通過自媒體傳播,缺少監管,使新聞的客觀性受到了挑戰。在新媒體環境下如何保證新聞的客觀性,在新媒體環境下還需不需要保證新聞的客觀性,這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網絡不斷升級,新媒體與傳統媒體不斷融合提升的傳媒環境下,傳播方式呈現出多樣化的發展態勢,社會成為一個風險的社會,很多事件都在人們始料未及的情況下發生,更多突發新聞通過自媒體首先傳播,單靠傳統優勢已經不足以有效應對新媒體環境帶來的關于新聞客觀性的挑戰。
在當前新媒體發展日趨完善的環境下,由于網絡媒體的即時性、群眾性、透明性等特點,新聞的客觀性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記者不再局限于拿著話筒和攝像機走街串巷,以點對點的互動模式進行的傳播方式使人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和傳播者。從新媒體的傳播渠道來看,QQ、微博、微信等網絡信息傳播工具的迅速發展向公眾提供信息的方式、速度都是傳統媒體無法達到的,同時新聞的客觀性也受到人們的重視。下面就以兩個例子來分析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客觀性的重要性。
1.案例還原。2013年7月17日,網友發布了一條以“湖南臨武城管暴力執法打死‘瓜農’,嚴懲‘匪徒’兇手”為標題的微博,該微博一經發出便被網友迅速轉發。事件還要從7月17日上午說起,臨武縣城管局工作人員在執法過程中,與南強蓮塘村村民鄧正加發生沖突,鄧正加在沖突中死亡,尸檢結果為外力作用誘發腦部畸形血管破裂出血死亡。
2.事件發生后的應對措施。臨武瓜農死亡事件發生以后,臨武縣政府試圖掩蓋真相,隨后發生的“搶尸事件”以及打傷現場采訪記者的一系列事件,使這起事件迅速引起了社會的關注,也使得受害者家屬和民眾對臨武縣政府產生了抵觸情緒。在事件發生后,臨武縣對公開信息本來就有消極抵觸的情緒,即使后來為應對媒體采訪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也是遮遮掩掩,臨武縣政府對事件的處理和回應不能滿足社會和鄧正加家屬的要求,致使事件不斷升級,并引發了很多“次生災難”。
3.新媒體新聞失實報道透析。排斥情緒將媒體推向政府的對立面。新聞媒體是黨的喉舌,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現代化的傳播手段日趨多樣化,一味“遮蓋”和“掩飾”事實真相的方式已經行不通了。像臨武縣政府那樣在危機事件發生后既不舉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信息,甚至還對新聞媒體帶有抵觸和排斥情緒,只能使更多的負面新聞通過自媒體傳播出去,使事態發展到不能控制的地步。這種將新聞媒體作為一個整體進一步推向了政府的對立面,加重了媒體和社會公眾對政府執政能力的質疑。如一味地查、防、堵、治網絡輿論,只會導致更多失實新聞報道廣泛傳播,從而失去廣泛的民眾基礎,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危機。
掩蓋事實真相,缺乏良性互動。新媒體時代是一個政府、媒體和公眾相互依賴的時代,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使公眾的媒介參與意識迅速增強,媒體也已經從被動地接收信息蛻變成積極主動地索取信息。像臨武縣政府那樣一味回避和隱瞞事實真相,缺乏與媒體、公眾良性互動的方式只能是自掘墳墓。
通過臨武瓜農事件,有一點必須清楚:消極應對永遠不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輿論是透明的,試圖掩蓋事實的方法在輿論的大環境下是永遠不會成功的;要解決一起危機事件,就應該積極地與公眾溝通,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
1.案例還原。2011年7月23日晚8點半,由北京南站開往福州站的D301次動車組列車運行至甬溫線上海鐵路局管內永嘉站至溫州南站雙嶼路段,與前行的杭州站開往福州南站的D3115次動車組列車發生追尾事故,造成40人死亡,約200人受傷。
2.事件發生后的應對措施。在媒體發布事件消息后,鐵道部最早發布的通告為“雷擊論”,這個“不明原因”的原因迅速在微博上引起了熱議,質疑聲一片。當晚,上海鐵路局有關領導被撤職,可既然雷擊屬于自然原因,又何必撤職一個無關的領導呢?接下來新聞發布會上的“反正我是信了”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圍繞救人、埋車頭等一系列救援工作展開,網友由質疑、不信任再到不理智的聲討,導致了整個輿論環境的失控。7月29日,一個撤稿行為讓微博輿論再到高點,雖然很多傳統媒體噤若寒蟬,卻讓微博成為最恰當的發泄工具。更是使許多西方媒體利用此次事件大做文章,報道一些與事件無關的新聞,造成了很多負面影響。
3.新媒體新聞失實報道失敗透析。惜字如金讓謠言左右輿情。在新媒體時代,所有人都是輿情河流上的船,鐵道部沒有動態、及時地提供事故的真相,沒有持續地直面公眾的質疑,導致出現謠言漫天飛的現象。網絡謠言的大肆傳播也體現了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面臨的技術與形式上的問題,增加了新聞客觀性報道的難度。在此次事件發生后,鐵道部沒有抓住最關鍵的時機,網絡上不斷涌現的熱點話題,每一個話題背后的質疑聲都拷問著鐵道部交通事故危機和網絡輿情危機的應急、應對能力。而鐵道部卻惜字如金,任憑輿情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發展,公眾通過媒體了解政府最新的動態,政府通過媒體向公眾傳遞信息,掌握輿論走向。
掩飾真相,與媒體關系錯位。當前,在面對突發性事件時,很多人還不能清醒地認識到新媒體時代新聞客觀性的重要性,在面對媒體時,相關機構通常會將媒體看成自己的敵對方,或以封殺、施壓等手段使媒體不能正常報道,或用金錢利誘敷衍媒體,這些都不是有效的溝通方式。平息謠言的最好辦法就是及時公布真相。但鐵道部不知是沒有事故和輿情的處置預案,還是因為第一次發布會起到了反面效果,總之,其在新聞發布的過程中不僅沒有平息事態,反而使得謠言和攻擊漫天飛,最終導致自己毫無招架之力。
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新聞客觀性在新聞報道中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斷發生變化。傳統媒體的弱點使它在面對突發危機時處于劣勢,相比之下,新媒體可以利用其他一切新興媒體相互補充。
新媒體的突出特性改變了信息的傳播模式,但是不管在什么時候,新聞的客觀性都十分重要,絕對不能拋棄新聞的客觀性。客觀性是我們了解世界的前提,也是我們判斷信息可信性的標準和方法。新聞的客觀性原則不是一成不變的,但是在現階段來說,客觀性原則仍然是新聞報道中最主要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