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瑜
(吉林師范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吉林 四平 136000)
喜馬拉雅FM是國內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專業音頻分享平臺。其網頁版于2012年上線,手機客戶端于2013年3月上線,發展至今已擁有4.5億用戶,用戶日均使用時間128分鐘,市場占有率達73%。喜馬拉雅FM在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獨特的傳播機制,創造了特色主播服務生態,節目的內容及形式也越來越多元化、優質化,從而更好地為聽眾提供了知識服務。
喜馬拉雅FM鼓勵不同背景、不同領域的人成為內容的創造者和傳播者,打造了一個“人人皆主播”的大環境。在這些草根主播中,一部分人只是過過主播癮,但也有一部分人從此成為職業主播。
喜馬拉雅FM同時還為草根主播提供了專業的圖書有聲化平臺,通過發布有償的有聲書演播任務進行選拔,豐富的收益模式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才來參與音頻錄制。這種方式不但保證了有聲產品的轉化率,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更為適合的聲音,激發用戶提供優質的有聲產品。
在自媒體高度繁榮的當下,自媒體大咖在公眾中的影響力不言而喻。喜馬拉雅FM簽約3000多位大咖主播,也就是簽下了他們優秀的作品資源和粉絲資源。喜馬拉雅FM平臺與高曉松的《曉說》達成聯合獨播合作,自更新以來已經吸引了550多萬粉絲,播放量近10億。
隨著人們對精品碎片化閱讀內容的關注度和認可度的提升,喜馬拉雅FM掀起了知識付費的熱潮。2016年6月份,喜馬拉雅FM攜手馬東及“奇葩天團”首次推出的付費節目——《好好說話》,課程售價198元,上線當天售出25000多套,銷售額近500萬,上線10天銷售額突破1000萬。
2017年12月1日,喜馬拉雅FM第二屆“123知識狂歡節”在11小時內銷售額突破5000萬。對于消費者來說,閱讀時間越來越少,讀者對內容和閱讀體驗的要求越來越高,付費內容的常態化可以讓讀者養成通過付費來獲取所需內容的習慣,這也給內容創造者更大的壓力和動力,從而創造出更優質的節目。
喜馬拉雅FM節目內容包括新聞資訊、有聲小說、音樂、相聲評書、英語、綜藝娛樂、歷史人文、情感生活、財經、教育、兒童等。
從內容生產模式來看,喜馬拉雅FM采取自制內容、UGC(用戶生產內容)與PGC(專業生產內容)平衡發展的方式來進行內容生產。
草根主播“掉掉”早期就屬于UGC,即用戶生產內容。這類用戶早期往往沒有制作節目的經驗,也沒有專業團隊的支持,很多人僅是憑借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制作節目。而平臺重視能提供優質內容、高效的草根主播人才,并投入越來越多的精力在培養專業主播、刺激優質內容生產和提高內容審美上,使UGC逐步向PGC轉化,打造更多的品牌節目來吸引用戶。
喜馬拉雅FM一直致力于強化內容的高度和深度,其PGC內容來源主要包括喜馬拉雅FM平臺原創、出版社、傳統廣播電臺、電視臺、自媒體等,與喜馬拉雅FM合作的媒體包括中央電視臺、新浪微博、澎湃新聞等等。同時,喜馬拉雅FM平臺與閱文集團、中信、博集天卷、磨鐵閱讀等簽訂了版權合作協議。這些授權的有聲內容一般都是精品或付費內容,也是喜馬拉雅FM的內容優勢所在。2017年大火的《朗讀者》授權喜馬拉雅FM與中央電視臺聯合播出獨家音頻節目,共推出有聲節目113條,累計播放量5.7億。
喜馬拉雅FM的傳統節目形式包括朗讀、脫口秀、直播、讀書會等等。
2017年3月,微博博主“懸疑志”開始與專業的作者和主播在喜馬拉雅FM上做一檔付費懸疑互動節目——《潛夢師》。節目由懸疑志負責微博推廣和互動,小說作家陳猛寫作,專業播講人“一來”主播。節目的特點在于故事如何發展由聽眾說了算。每期節目都會在故事結尾設置A、B兩個故事走向,由聽眾投票后在微博上公布結果,再根據結果定制下期內容。讓大部分聽眾擁有對故事情節發展的掌控權,參與度和互動性更強。
喜馬拉雅FM靈活、充分地運用其傳播特點,成功地建立了一個“有聲王國”,也為聽眾打造了有聲知識的海洋。
[1]阮曉東.移動互聯網電臺市場:內容和模式之爭[J].新經濟導刊,2016(Z1):75-79.
[2]劉峰.音頻傳播生態圈的構建:移動互聯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以喜馬拉雅FM為例[J].中國廣播,2016(03):57-60.
[3]包海清,覃潔.“知識電臺”發展路在何方?——以喜馬拉雅FM為例[J].新聞知識,2017(10):55-57.
[4]石雨冰,宋池.淺談新媒體環境下移動電臺與傳統媒體的融合發展[J].傳播力研究,2017,1(06):91.
[5]馮帆.PUGC模式下的互聯網電臺內容生產——以喜馬拉雅FM為例[J].青年記者,2017(17):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