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璦琿
(密云區廣播電視中心,北京 101500)
新聞是對新近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它涉及的社會面較廣,新聞工作者只有具備多元化的知識、清晰的思維、多樣化的表達方式,才能更好地傳播信息。
對于在基層工作的一名播音員主持人來說,只會在配音間配音、在演播室錄制節目、在新聞采訪現場出鏡已不能滿足當前新形勢的要求,只有拿起話筒能說能采、提筆能寫、扛起攝像機能拍、看著稿件能編輯的全能型人才才能滿足新時代的要求。隔行如隔山,新聞的采、編、播等環節的專業性很強,播音員主持人如果沒有系統地學習過,轉型是非常困難的。既然學習專業知識很難一蹴而就,那么我們首先應該端正態度、立場鮮明,做好黨和政府的喉舌,發揮好連接黨和人民的橋梁、紐帶作用,平時多學、多看,用心、用腦、用情參與其中,這有利于我們成為全能型人才。
就區縣電視臺來講,新聞采訪普遍是由一個文字記者和一個攝像記者搭配起來開展工作。文字記者主要負責新聞采訪前的準備工作,如了解背景、與采訪對象溝通、列采訪提綱等,采訪回來后寫出新聞稿;攝像記者則負責拍攝畫面,在這個過程中會用到景別(遠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攝像方位高度、攝像機的運動方式(推、拉、搖、移),之后再根據稿件對新聞進行粗編,領導審看后上傳給編輯部門。當然,也有一些電視臺存在采訪和攝像由一個人或者多個人完成的情況。就筆者所在單位而言,一條新聞是由兩個人完成的。為了讓我們成為全能型人才,新聞節目中開設了一個專門由播音員主持人完成的板塊,雖然只要求我們在采訪環節負責文字記者的工作,但對于我們而言也是一次很大的挑戰。
參加工作以來,播音員主持人或多或少都參與過新聞采訪活動,但采、編、播結合的模式還是第一次嘗試。這種模式對專業水平的要求雖然還沒有達到專業記者的標準,但依然講究新聞內容貼近百姓、緊跟主題、生動鮮活,我們面臨怎樣的挑戰可想而知。采訪要用心做好前期策劃和準備工作,做到有備無患。筆者記得這樣一條新聞,它講的是全區養蜂產業如何帶動蜂農增收致富的故事。這方面的內容之前有記者寫過,當筆者接到這個選題的時候,考慮從蜂農和觀眾等幾方面入手:蜜蜂如何釀造香甜的蜂蜜、蜂農如何增收致富、觀眾看到后會有怎樣的觸動和想法等。有了構思之后,筆者開始列采訪提綱、與被采訪對象聯系、與有關部門溝通,待一切準備就緒便進入當天的采訪環節。筆者用主持人這個身份進入養蜂戶家中,穿梭在成千上萬只蜜蜂中間、與蜂農一起收割蜂蜜等。在身臨蜜蜂世界時,筆者把之前撰寫的稿件改了又改。這條新聞從接到選題到完成稿件大約用了一周的時間,播出后反響很好。通過不斷挑戰自己,筆者深刻地體會到我們不僅要肯學,還要用心,這樣做出來的新聞才有血有肉,進而才能深受觀眾喜愛。
廣電行業里的編輯一般分為文字編輯和制作編輯兩種,文字編輯主要負責當天新聞文字稿件的排版和校對工作,制作編輯則要把文字編輯排版好的整組新聞在非線性編輯系統上制作好。就筆者所在單位而言,記者的粗編和編輯的精編相輔相成,而筆者所說的“編”是指粗編的部分。當前筆者所在單位用的非線性編輯系統是電視媒體中的最新版本,剛開始的時候工作人員還不是很熟悉操作流程,因為要把拍攝回來的鏡頭、同期聲等加以剪裁,并按照一定的結構把它們組接起來才能完成剪輯工作。工作人員只要認真學,就能很快掌握一些簡單的編排手法,如刪減音頻、視頻、同期聲,打字幕,考慮畫面之間的轉換和切換景別等。例如,在編輯題為《互聯網+農業 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條新聞時,采訪的電商較多,電商經營的種類比較全,還有筆者在現場主持的畫面,這些內容要按順序剪輯和編輯,使整條新聞看起來層次鮮明、內容完整。面對上述要求,筆者這個門外漢著實為攝像老師帶來了麻煩。最后在筆者剪輯、編輯為主,攝像老師全程細心指導為輔的情況下完成了這條新聞。這使筆者認識到編排新聞與撰寫采訪稿件不同,除了要熟練掌握設備的操作方法之外,一些畫面鏡頭的鋪設對應還要有極強的專業性,要求我們不斷學習和總結經驗。
筆者在播音主持這個崗位上已經工作了十多年,開展播音主持工作得心應手,播報的稿件和主持的節目得到了觀眾的一致認可和好評,這些主要源于筆者對專業和本職工作的熱愛。筆者在校學習時,老師不止一次強調播音是二次創作,在參加工作之后筆者更是深刻體會到了老師這句話的含義,所以在播報稿件的時候筆者會融入自己的真情實感。近兩年,通過參與采訪,筆者領悟到在播報稿件時想象中的身臨其境和實實在在的深入其中,兩者的差別不是走沒走心,而是用沒用情。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想象是事物在頭腦中的重新分解、組合,也就是一個組合、加工、改造自己腦海中已有的表象,進而創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想象的過程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強調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種特性,表達某類事物最有代表性的特征;另一種是改造、綜合出現的表象,把兩種或多種事物的特征組合在一起。人的想象可以分為兩種: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筆者以前很少外出采訪,所以在播報稿件時基本是靠創造想象來達到理解稿件的目的。創造想象包括視覺想象、聽覺想象、運動想象和情緒想象。它不僅是客觀刺激與相關事物原有的再現,也是創造性活動中人腦創造新形象的過程。它往往是受事物的啟發,調動頭腦中原有知識的儲存、形象的積累,重新分解和綜合,創造出新穎、獨特的新形象,即通過創造想象產生一種新事物。
而再造想象是有客觀刺激頭腦中就會產生相關事物的形象,它們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以記憶為原料,從過去的工作、生活感知中獲得養分,包括事物的印象、行為動作、情感體驗、情緒記憶。筆者在采訪之后再讀稿件,就會達到再造想象和創造想象相互作用的境界,以更好地進行二次創作。記得在采編全區栗農通過種植板栗走上致富路這條新聞時,天下著雨,雖然不大,但進行室外采訪需要撐雨傘。原本我們想改天再采訪,但由于板栗收購點收購板栗的時間不變還是堅持當天完成采訪,最終我們決定驅車40多公里趕到某個鄉鎮的板栗合作社。由于路面濕滑,難以加快車速,等我們開車抵達目的地時已有部分零散的栗農送板栗來了,筆者連忙下車拿著話筒開始了出鏡采訪。這時天還下著蒙蒙的小雨,隨著采訪的進行,天公作美,雨停了,栗農拿到錢臉上露出了喜悅的笑容,筆者心里也暖暖的。感謝這場小雨給我們創造了這樣的采訪環境,我們打心底替勤勞的栗農們感到高興。再讀到這篇稿件時,看到栗農拿到賣板栗的錢的文字描述,筆者的腦海中浮現出這樣的畫面:細雨蒙蒙的天氣,在山腳下的農民合作社里,拿到錢的栗農笑容滿面。這條新聞播出之后收到了許多贊美。近幾年來,采編播結合的工作模式已成為一種常態,對于筆者播音水準的提高起到了極大的作用。在十余載的播音主持生涯中總會遇到瓶頸,通過拓展業務技能、不斷提高自己的播音水平,進而順利突破瓶頸也是一種不錯的選擇。
十余載的播音、十余載的主持、十余載的自我認知,作為奮戰在一線的播音員主持人,筆者可謂經驗豐富,但在采訪和編輯新聞方面,筆者只是一個剛剛踏上戰場的新兵。昨天的奮斗是今天的基礎,今天的努力成就明天的笑容,筆者會在以后的采、編、播工作中不斷學習新知識、拓寬思路,做出內容豐富、題材新穎、貼近生活、貼近百姓的電視新聞節目。
[1]翁如.主持人采編播訓練教程[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0:16-116.
[2]藍鴻文.新聞采訪學[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38-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