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玲
(龍口廣播電視臺,山東 龍口 265701)
電視編輯主要對電視節目進行安排與處理,以使相關信息得到有序展示、中心思想得到表達。時代不斷發展的情況下,電視編輯面臨的情況也漸漸復雜化、多樣化,早期以視頻、模擬信號為主的編輯模式正不斷向數字信號處理方面轉變,信息數量和類別的增加也要求電視編輯工作作出對應的調整變化,分析數字時代帶給電視編輯工作的影響以及電視編輯創新工作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數字時代的一大特征是數字設備得到廣泛使用,這些數字設備一方面服務于各行業、各領域、各類人群,帶來生活上的便利,另一方面數字設備呈現的海量信息也突出體現了當前時代信息量快速增加的基本情況。傳統模式下,電視編輯對新聞進行篩選和提煉,將核心信息傳遞給觀眾,數字時代下這一模式沒有變化,但觀眾的選擇更多,電視媒體能夠提供的信息量也因此持續增加,這使電視編輯工作受到極大的影響,要求效率加快、內容也必須多樣化。
與信息量的增加相對應,數字時代在信息類別上也給電視編輯工作帶來了影響。過去,電視媒體的信息來源渠道相對狹窄和固定,依靠采編人員進行各類新聞的現場采訪和記錄,信息類別相對有限。數字時代下,這一情況出現了明顯的變化,電視臺和采編人員獲取信息的途徑增加,新聞熱線、互聯網等工具的使用使電視媒體在收集信息資源時不必再拘泥于常規渠道,而多樣的渠道也使信息類別豐富起來,對應地,電視編輯工作也需要作出調整,加強信息篩選和處理能力,以滿足不同人群的收看要求。
傳統電視編輯工作最明顯的問題是內容上的滯后性,與大部分新聞平臺不同,電視媒體傳遞信息的時間是相對固定的,比如《新聞聯播》節目只在每天的19點播出,而新聞中的相關內容可能在14點、15點已經被其他媒體報道過了,觀眾已經知悉新聞內容,觀看興趣也因此難以保證。一個較為典型的現象是網絡媒體的出現對電視媒體的沖擊。比如某地發生地震,網絡媒體可能在地震后的1小時內通過互聯網對信息進行傳播,而電視媒體必須在固定時間才播出,開展編輯工作時,即便編輯人員能夠熟練應用各種技術使新聞主題突出、鏡頭凝練,但由于信息已經滯后,吸引力是難以保證的。
電視編輯工作帶有一定的專業性和技術性,在采編的過程中,記者和攝像師等人員會收集大量素材,由于新聞時間有限,這些內容是不可能完整展示給觀眾的,一般需要通過技術加工,提煉其中最有價值的部分,使新聞能夠通過較少的語言、鏡頭、圖片傳遞核心信息,這對處理技術提出了較高要求。在現有的電視編輯工作中,由于新聞信息數量多、種類復雜,在處理時,編輯人員的壓力較大,處理效率難以得到保證,出現篩選的信息代表性不強、信息遺漏等情況,也會影響編輯工作的質量。
目前,電視編輯整體工作一般采用兩種模式,分別為采編合一和采編分離。采編合一模式下,新聞的采集和處理由同一個團隊、人員負責,有利于人員在固定思路下進行后續加工,但由于采集和編輯工作存在技術上的明顯差異,處理的專業性難以保證。采編分離模式下,采集和編輯工作由不同的團隊、人員負責,能夠通過固定流程加工作業。針對我國北方部分地區的調查表明,當前約有61%的電視臺習慣采用采集合一模式,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電視編輯工作的專業性。
數字時代的電視編輯工作創新,首先要著眼于工作變化,即前文所述來自編輯內容方面的改變。要求在后續工作中豐富電視編輯工作內容,可行途徑包括擴大編輯工作的覆蓋范圍、捕捉熱點事件、優化交互設計三個方面。擴大編輯工作的覆蓋范圍是指要求編輯人員廣泛參與新聞的采集、節目的策劃,該方式有利于編輯人員了解電視臺、節目組的總體計劃,有針對性地選擇相關信息填充到實際工作中。[1]比如欄目主題為“自然保護”,編輯人員可以通過參與前期籌備了解節目主題,之后與相關人員溝通,明確編輯工作所需的各類要素,如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橫向對比、自然環境不同時期的縱向對比等,通過添加必要信息實現主題強化,豐富電視節目內容的同時,推動編輯工作的創新。
技術處理手段的加強主要體現在后期制作環節,目前我國的電視新聞以視頻、圖片、文字三類媒體為主,合理搭配的情況下能夠實現新聞主題突出和信息的有效傳遞。但由于當前信息量激增,傳統模式的工作效率難以保證,應在現有基礎上通過技術優化提升工作效率,滿足大量新聞的篩選、制作要求。具體而言,可行途徑包括引進先進技術與優化處理設備兩個方面。[2]以技術引進為例,在目前新聞傳媒行業較為發達的德國,工作人員對新聞的處理具有較強的自動化特征,以固定的模板為基礎,套入各類通信名詞、事件、人物信息,可以快速加工成初稿,之后通過人工潤色和校對完成稿件處理。我國目前的文字傳媒行業應用該技術較為廣泛,在電視編輯方面經驗不足,但從思路上看是可取的,即建設一套固定的流程,代入特殊部分,提升編輯工作效率。
電視編輯工作的板塊排布是近年來引起工作人員重視的一項技術。傳統模式下,觀眾只能觀看電視臺提供的節目,可選擇的余地較小,數字電視、智能電視廣泛普及后,觀眾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時點播觀看,這一方式很大程度上使電視這一古老的媒介煥發了新的生機。對目前的數字電視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其在板塊排布上依然不夠完善,比如進入科普教育頻道,各類節目的分類并不完善,觀眾需要通過遙控器等設備自行篩選,具有一定的不便性。創新板塊排布,可以通過節目編輯的細化處理實現。比如科普欄目,可以將內容作為劃分標準,設立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醫學等不同目錄,再以年份為標準,設立二級目錄,以國別(或者語言)為標準,設立三級目錄,以方便觀眾挑選。需要注意的是,為保證交互體驗,目錄不宜超過3級,此外,還可以在屏幕的上方設置檢索欄,供觀眾直接檢索需要的節目。板塊排布創新不會從技術層面增強電視編輯的能力,但做到了以觀眾為核心,通過提升交互體驗的方式優化編輯工作的實效。
管理模式上,以上文所述的采編合一、采編分離模式為例。現代社會的發展要求各行業實現管理上、工作上的精細化,同時電視臺面臨的大量信息也不能再依靠粗放模式處理,這意味著應該創新傳統的采編合一模式,轉而向采編分離模式發展。在傳媒行業發達的英國,采編分離模式占據傳媒業工作模式的比重已經超過80%,德國則達到85%,而我國僅為31%。后續工作中,應加大對采編分離制度的推廣和普及,減輕編輯人員的工作壓力,同時保證其專業性,使編輯工作的整體水平持續提升,實現發展和創新。
通過分析數字時代電視編輯工作的創新,了解了相關理論內容。數字時代帶給社會生活多重變化,使電視編輯面臨的信息總量、種類大幅增加。與此同時,傳統電視編輯工作面臨內容和技術等滯后性問題依然明顯。數字時代電視編輯工作應重視內容的豐富性、加強技術處理手段等方式以應對相關問題。后續工作中,重視上述理論有助于提升數字時代電視編輯工作的水平,實現工作創新。
[1]龐燕敏.試析電視編輯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J].西部廣播電視,2017(11):145-146.
[2]高淳溪.全媒體背景下電視編輯面臨的挑戰及應對措施[J].新聞研究導刊,2017,8(01):172+298.